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时期的张学良将军几乎是史学界研究的空白。其实,这一时期是张学良将军爱国主义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逐步升华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张学良从欧洲回国。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统率十几万国民党大军“围剿”红军。在内战第一线的实践,使他对自己、对蒋介石、对共产党和红军、及对根据地的人民,对中国的社会、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对东北军的改造、对农村的建设,以及发展教育、发展体育、卫生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新的理论。本文拟对这一州期张学良将军的思想发展,略论以下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3.
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00001号烈属证”的是辽宁凤城人丛德滋烈士的家属。1933年,丛德滋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被介绍到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领导机关——国民党政府军北平分会政训处工作。1934年,为了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丛德滋开始在一些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卖国投降和内战行径,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5.
郑华金 《老友》2012,(7):14-14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东北。身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不战而退,长春、沈阳相继陷落。社会各界纷纷指责,张学良有苦难言。当时,报纸上曾发表过这样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7.
肩负起历史的重托一位红军首长面容亲切安祥,目光刚毅坚定,胸前飘拂着长长的胡须……。这是周恩来同志一九三六年的照片。每当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向观众介绍的时候,人们就被引带到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岁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亡国的反共内战,在西安逮捕了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引起国内一系列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周毅教授     
周毅教授 ,男 ,193 6年 1月生于辽宁省阜新市 ,中共党员 ,教授 ,19 6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 ,留校执教。现任张学良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东北军史暨张学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有《东北军史》、《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史》、《张学良暨东北军将领传》、《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张学良文集》(上下 )等专著和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有《走向抗战的东北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军》、《试论张学良思想转变的过程》、《张学良思想转变的标志》、《试论武汉时期的张学良》、《论东北军与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9.
东北军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袖,东北军的发展和壮大都留下了他的烙印。西安事变前,张学良面对东北军内部士气消沉,战斗素质低下,军心涣散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整训。本文试图对"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对东北军整训的内容进行探讨,来诠释东北军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维护蒋介石的“威信和尊严”便于他领导全国共同抗战,也为促使蒋介石“所答应的条件”“不至于反悔”,张学良在宋氏兄妹和政府的保证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于12月25日亲自送蒋介石回了南京。蒋介石背信弃义,回到南京后,不仅不履行诺言,不放张学良回西安,反而扣押了张学良将军并调大军压迫西安。张学良将军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始终考虑的是“国家的前途”“故乡的惨状”。在1937年元旦“告东北军将士书”中,他告诫他的将士们要振起精神,坚强意志,认清目标,巩固战线,“来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和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并不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而是张学良下的命令,从而导致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张学良对日本的看法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两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也就十分的相似.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  相似文献   

12.
1936年春,春寒料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仅4个月的中央红军,就进行了渡河东征的壮举。处于蒋、阎军队合力“围剿”之中的红军,何以箭锋一转,决意东征呢?其实,这正是毛泽东的一着高棋,也是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的又一大手笔。蒋、阎南北夹击,毛泽东果断决定:渡河东征,进军山西,北上抗日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一举歼灭红军。于是,一面逼迫张学良的东北军及陕甘宁的其他国民党军队由西安向北“围剿”红军,一面电令阎锡山出兵陕西,由北向南进逼,形…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发出的电文及谈话,确证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抵抗命令出自他本人。力避冲突,隐忍退让,不给日本以侵略口实是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共识。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面的,既有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依赖国联的幻想,又有依靠中央政府,寄希望于全国抗战;畏惧日军、保存东北军实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东北易帜至1931年,在与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关系上呈现分分合会的特点,蒋介石企图以“外交解决”手段控制东北,而张学良则极力把“外交麻烦”推给蒋介石,最终,张学良集团经历了希望、依赖和失望、不满后,走向了自主,这一时期的蒋张关系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集团与地方集团利益冲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执行了南京政府“绝对抱不抵抗主义”的命令,没有抵抗,致使东三省很快沦于敌手。二十多万东北军和他们的统帅张学良,一夜之间成了亡省亡家的流亡者。他们手执东北父老用血汗钱购得的武器,却不能保卫东北父老,不能保卫祖国的边疆,而且把自己的祖宗庐墓妻子儿女和财产丢在东北,任敌人铁蹄的蹂躏。张学良深感丢失东北难辞其咎,遂违背南京政府的命令,下令组织了辽、吉、黑三省抗敌临时政府和支持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但也无补于大局。  相似文献   

16.
东北军是一支以驻地和官兵来源为名称的地方军队。它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张作霖领导下的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 ,东北军成为一支势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即地方军事集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东北军的政治作用主要表现为几次出兵制止军阀之间的混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东北军率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并在张学良将军的领导下和杨虎城将军及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发生原因还应有社会心理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安事变发生原因,一些教科书及论著认为,它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和西北军广大官兵国恨家仇、蒋介石变本加厉地逼迫张学良和杨虎诚“剿共”的结果.笔者认为,对此仅从上述诸层揭示和说明其发生原因,尚不丰满,还应从社会心理方面进行考察.因为“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在锦州设置了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这里成为东北政治、经济的中心。面对日军的武力威逼,张学良和蒋介石在解决锦州事变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本文拟就双方的态度差异及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为收回路权主动挑起的对外事件,其原因是张稳定东北局势后自我认知的膨胀和少壮派的鼓动。同时,张学良接受了蒋介石"强力"接受中东路的建议,为蒋所利用。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逼张学良下野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界一般认为蒋介石在热河失陷,全国人民极为悲愤的情况下,只好将丢失热河的责任,完全转嫁到北平军分会代委员会长张学良的身上,逼张下野。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椎的。马克思认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根据马克思这一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对张学良易帜到张学良下野这段历史进行全面考察,就会清楚地看出逼张下野是蒋介石的既定政策。这种政策是从张学良易帜开始实施到热河失陷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