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小说《尤利西斯》营造了典型的狂欢化氛围。加脱冕现象是狂欢中的典型特征,势必会在狂欢化的小说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在《尤利西斯》狂欢化的生活中,加脱冕现象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群体也一次次被加冕或脱冕。《尤利西斯》中加脱冕过程契合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于"第二生活"下的加脱冕现象的探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各色人物获得了平等。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的经典著作《尤利西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诞的形象和极度夸张的行为,这一切奠定了其狂欢化的氛围。在狂欢化的《尤利西斯》中,展示了三个典型的母亲形象——代表过去母亲的梅,代表现在母亲的普里福伊太太和代表未来母亲的摩莉。而且,小说还赋予了这特别的母亲伴随其出现的水形象——伴随梅出现的海水形象、伴随普里福伊太太出现的酒液形象甚至是伴随摩莉出现的尿液形象。基于此,《尤利西斯》再次以都柏林和都柏林人事为中心展现了其"瘫痪性"。  相似文献   

4.
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小说,明代由于哲学领域中心学平民化和通俗化的影响,小说叙事的狂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本品格。从分析《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作品入手,揭示了文学狂欢化的演进过程。明清小说叙事渐渐摆脱历史理性的约束,通过作家思维的狂欢化、小说体裁的狂欢、作品世界的狂欢,把小说叙事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借助狂欢化诗学,找到了另一个重新审视明清小说叙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俄国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元代散曲名家睢景臣的作品《高祖还乡》,认为作者以戏谑的手法将庄严盛大的皇帝出巡仪式演化为一出混乱、粗鄙的民间闹剧,以狂欢化手法———降格、狂欢化人物———乡野村夫、狂欢化的笑构筑了一个戏谑的、笑闹的、众声嘈杂的狂欢世界,而在这狂欢景观之后隐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清醒把握。这才是景臣“新奇“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红高粱》、《甲方乙方》、《武林外传》以及湖南卫视精心打造的“超级女声”等影视热点的狂欢化表现,探讨狂欢化深受观众欢迎的原因,在传统遭受颠覆的背后,体现的是人们文化审美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大众更为喜欢滑稽幽默、搞笑热闹的喜剧。  相似文献   

7.
狂欢化是巴赫金研究拉伯雷小说时提出的概念,在中世纪享有盛名的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也融入狂欢性因素。笔者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中狂欢化人物的加冕与脱冕,以及“喜剧性”的狂欢化因素等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与读者达成成功解构了骑士小说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邦的小说以女性为叙述主体,采用狂欢化的叙事视角言说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彰显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和主体意识的思考。文章以肖邦的代表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正派女人》以及《觉醒》等为研究文本,对女主人公觉醒过程中呈现出的狂欢化文学品质进行了解读,认为肖邦从内容和形式的烘托比照中双向度突出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狂欢-颠覆-觉醒"三位一体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9.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戏剧中的题材、语言、人物形象和场景都充满了狂欢化色彩。探析人物戏剧活动的狂欢式场景,揭示《威尼斯商人》中颠覆与重建的主题,可以管窥作者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自由、平等、仁爱的狂欢式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的意识流名著《尤利西斯》的主题——对爱尔兰民族文化的批判除了体现在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作品中诸多异族形象的描写上。本文拟从形象学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尤利西斯》中的异域形象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其与乔伊斯的爱尔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炜的《九月寓言》带有众多"狂欢化"的因素。用俄国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形式分析入手,返回文本的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及作家的个体体验,实现对文本中狂欢化素材、修辞、结构的归并与清理,探索张炜的叙述动机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作为切入点,从狂欢化的场景、狂欢化的语言和狂欢式的笑来解读西班牙黄金世纪流浪汉小说《托尔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着重分析了作者如何通过文本打破官方世界在行为、语言等方面对人们的束缚,以体现中世纪时期欧洲民间诙谐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三篇文章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宗教、家庭等问题,对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发现精神瘫痪、流亡情节两个主题意象贯穿于乔伊斯的创作生涯,《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后期创作生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着重分析剧中狂欢化表现的三个方面,即狂欢式广场文化、狂欢式的双重性和狂欢式的笑。从狂欢视角分析得出,狂欢节的潮流对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剧中狂欢化的解读,更是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赋予该剧以新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心独白是演绎意识流程的一种特殊语体。乔伊斯最先发现了现代意识流内心独白语体的最初样式,并在《尤利西斯》中进行深度开发。深度发掘潜意识流程的非理性成分,将传统独白的哲理化开发成生活口语化与谜语化,将传统独白的单向思维改建为双向或多向思维定势,将类比联想开发成通感联想独白等,均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深度开发意识流内心独白语体的主要艺术手段,这标志着意识流语体技法的全方位实验和高度成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角度,在对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细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出小说中狂欢化广场、脱冕加冕的狂欢节仪式和狂欢化大众等狂欢化喜剧手法。这些手法以其理想主义和喜剧的特性从不同角度反衬和折射出美国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沉闷和混乱。  相似文献   

17.
《坎特伯雷故事》是诗人乔叟身处英国社会历史急剧变革的时代条件下,既受到中世纪狂欢化文学传统,又深受中世纪宫廷文化以及意大利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巴赫金狂欢诗学的观照下,通过深入探究《坎特伯雷故事》中狂欢化特征,揭示了它是如何从其狂欢化朝圣旅程、狂欢化的广场语言、讽刺性摹拟手法以及基于肉体物质性原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比较研究《高兴》与《嘉莉妹妹》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研究依据,结合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狂欢广场以及广场语言等方面分别分析了《高兴》与《嘉莉妹妹》中城市的象征意义及其双重性,进而揭示了两部作品中相似的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一部杂糅的、碎片并置的、开放性的小说,所以不易解读,被评论界誉为“天书”。运用“原型理论”,通过对比史诗《奥德赛》的结构,解读和诠释了《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西方文学的源头(史诗《奥德赛》)为基石,在结构、母题、人物、象征等方面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的传奇冒险经历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20.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一种新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析,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高贵与卑下、神圣与滑稽、高雅与粗俗、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相互接近或融为一体,打破界限、填平鸿沟,使各种语言众声喧哗、平等对话,表明狂欢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狂欢化的精神基质、结构形态和民俗学上的意义等方面探讨了《西游记》的狂欢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