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语是王国维学术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王国维术语学思想,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王国维指出,理性是构造概念之能力,概念是科学上之所表者,定名,亦非苟焉而已。王国维对于概念、理性、"学语"的重视以及关于日本汉文术语的借用等学术思想给当今学界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名"是《公孙龙子》和《荀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契合点,《公孙龙子》和《荀子》在讨论名实关系时,多涉术语问题,形成其"早熟"但不尽系统的术语学思想:"唯乎其彼此"是术语的重要语义特征;"视白拊坚""缘天官"是术语制定的哲学理据;"位其所位"是保证术语适用效果的重要条件。其中,"名"是包含术语的词项。在实践层面,"P之谓/谓之S"是《公孙龙子》和《荀子》给术语下定义的主要模式。此外,《公孙龙子》和《荀子》的术语学思想亦有其共同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在土司制度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土司学”庞大而专门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术语有力支撑着“土司学”的学科构架,是“土司学”得以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基石。梳理土司相关术语,大致包括制度层面、土司群体与土司人物、土司时期的相关事件、土司地理、土司地区的社会生活、土司文献、土司文物与土司遗址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对于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即是以"境界"这一佛教观念来接西方的无利害关系的"纯粹直观",并以之考察中国的词且及于其他艺术,从而提炼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境界一意境.他的别出手眼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径直采用"直观"这样的西方概念,而是精选一些中国传统术语来描述境界.  相似文献   

5.
认知潜势是认知维度上术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术语的心理表征、多维性和认知语境密切关联。对目前最有影响的认知术语理论,包括社会认知术语学和基于框架的术语学进行综述,提出它们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认知模型作为基本框架,但是其对于术语的根本看法是一致的,即通过对术语的情境化表征,充分展现术语的认知潜势。  相似文献   

6.
普通词汇和术语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得益于词汇研究从聚焦语义到同时关注其语用化的方法论启示,结合术语的特殊性尝试提出了术语的语用化机制。术语的语用化机制可以解释术语在篇章中的实际表现,尤其是术语变异现象。术语的变异多由交际因素所触发,从而引起术语概念义的变化并导致术语语符形式的变化。术语的变异既表现为在单语篇章中的变异,也表现为跨语翻译后的变异。术语的语用化机制为现代术语学描写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清末编订名词馆编辑《辨学名词对照表》实为近代逻辑学术语厘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近代中国官方推动逻辑学术语统一的第一次尝试。在《辨学名词对照表》的编订过程中,任职名词馆的严复和王国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该对照表的中文译语主要来自二人的逻辑学译著,而且二人在译名厘定上的分歧也直接影响到了该对照表的译词选择。在严、王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编订名词馆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份经由官方审定的逻辑学术语名词表。但因时局的变动、译词选择的偏差,编订名词馆最终并没有完成中国逻辑学术语的统一,由名词馆所厘定的那批逻辑学术语也只有少量被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以降,一批翻译西方概念的汉字新术语应运而生,其间多有成功之作,却也有失当的案例。有些本是内涵明确而稳定的古汉语词,在借以对译西方概念的过程中,既抛弃了该词的汉语古义,也未与西义确切对应,又不能从词形推导出新义。"经济"、"形而上学"便是两个使用频率甚高的误植译词。今天我们有必要追踪误植发生的轨迹,探讨其在何种历史的及文化的背景下失足,以便总结教训,利于当下及今后中外术语对译的健康展开。此一梳理、辨析工作,当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术语指科学技术领域里确定某个观点、概念时所使用的专门称谓。科技术语的翻译与规范,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科技发展的配套性、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支撑性系统工程。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等诸多原因,两岸三地(大陆、香港与台湾)在译介、引进西方科技术语时对同一概念采取了不同的表述,这种科技术语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彼此的经贸、文教等交流,妨碍高科技产品的本地化与国际化进程。文章基于计算机术语翻译的个案研究,试图先分析造成目前两岸三地科技术语译名表述混乱的现状及其原因,接着从语义学角度探讨计算机术语翻译与规范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协调、统一科技术语译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西方逻辑学传入初期,不同译者对逻辑术语有着不同的翻译,这对逻辑学的传播产生了不利影响。清朝编订名词馆颁布了中国第一份经官方审定的逻辑学术语名词表——《辨学名词对照表》。事实上,这并没有能够达到统一逻辑学术语译名的目的。这有其客观原因,我们不能就此否认《辨学名词对照表》的作用和意义。对于"Logic"之译名,不同时期的翻译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时期不同译者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意谓。一个西方逻辑学术语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名称演绎本身也是中国逻辑学发展所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