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孩子,给我点亮一盏灯!一九三一年腊月二十八日夜晚,鄂尔多斯草原落了一场大雪。东乌审旗一家世袭奴隶的破旧小屋,孤零零地在风雪中飘摇。屋里只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和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哥哥贡古尔扎布伏身在灶台上,紧握着一根羊腿骨使劲地在一块粗糙的石板上磨。他不时向窗外张望,眼睛充满了焦虑和忧愁。女孩踡缩在炕角里哭喊:“哥哥,我饿……(?)妈怎么还不回来?……(?)妈!……”贡古尔扎布烦厌地瞪她一眼,象个大人似地安慰她说:“不要哭了,哥给你煮骨粉吃,(?)妈就要回来的!”他说着又向窗外望了望,外面白茫茫一片,不见个人影。他失  相似文献   

2.
<正>乍暖还寒的四月,我们坐在龙山县新城街道办事处油菜坪社区唐学智家的院子里,与其家人一起聊他们的家庭生活。让我们很奇怪的是,不管怎么聊,大家总是"一不小心"就说到"支书唐学智"上面去了。"没办法,我妈就是这么一个‘女强人’,我们都以她为自豪,且大河涨水小河满,‘大家’幸福咱‘小家’也幸福了嘛!"  相似文献   

3.
徐杰舜 《民族论坛》2013,(6X):13-21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瞿教授,很荣幸能在昆明采访你。我们还是按照采访程序,首先问问瞿教授,你是哪里人?瞿明安(以下简称瞿):昆明人。徐:哪一年出生?瞿:1960年出生,现在52岁。徐:你是昆明人,肯定从小到大都是在昆明读书了?瞿:是不是要讲一下我的学术经历?徐:对。瞿:我是在云南大学历史系79级的,当时刚好  相似文献   

4.
每当听到这支歌,都令我想起吐鲁番那奇特的风光,甜美的葡萄……很幸运,我曾经到过新疆,并有机会去吐鲁番一游。那是一年初秋的一天,我们出乌鲁木齐东南行,驱车一百多公里,便到了吐鲁番境地。时近中午,天空敞  相似文献   

5.
开心一叶     
怀表“妈,我发现杰克很爱我。”“你是怎样知道的呢?”“每当他拥抱我时,我都听到他的心怦怦地跳。”“傻女儿,你要当心啊!当年你爸爸就身藏一只怀表使我受骗的。”  相似文献   

6.
远山的呼唤     
杨盛龙 《民族论坛》2007,(11):36-37
<正>我们那个山寨四周都是高高的石壁,高声喊话四面回应。早晨各家叫娃儿起床,傍晚妈妈呼唤孩子归家,山涧荡回声,随着炊烟缭绕,也是山乡一景。"水——冬——泉——!"水——冬——泉——!"妈在家门口高声叫我。我收拾起正玩在兴头上的陀螺和棕叶鞭子,应声回家。  相似文献   

7.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瞿教授,很荣幸能在昆明采访你。我们还是按照采访程序,首先问问瞿教授,你是哪里人?瞿明安(以下简称瞿):昆明人。徐:哪一年出生?瞿:1960年出生,现在52岁。徐:你是昆明人,肯定从小到大都是在昆明读书了?瞿:是不是要讲一下我的学术经历?徐:对。瞿:我是在云南大学历史系79级的,当时刚好  相似文献   

8.
感触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家在西藏拉萨。可说起来,我在首都北京度过了15个春秋。兴许在首都的藏族同龄人中,我算称得上是“老北京”了。11岁那年初到北京时,我的汉语还带有浓重的川音。现在我已是满口京腔,并对不少北京土话运用自如。刚到北京那年是1969年,这个日子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那场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运动。当时我的年龄虽小,但和全国千万同龄人一样,对自己经历的这场运动印象太深了。在那个年代,许多善良的人和美好的东西,一  相似文献   

9.
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为国外同行,特别是为那些对于意大利情况不太了解的国外同行提供一些从过去到现在的意大利民族学和有关学科的起源和发展的总的情况。尽管这些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在我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很清楚,它仍不失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并日趋完善。我个人意见着重强调我们学科最有意义的方面和阶段;本文对过去和现在的倾向、事件、人物和著作的一些省略是令人遗憾的,但也是不得已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旧历的正月初,我随着区委的小张同志,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到中山公社的参补冲生产队去访问女队长陈国凤同志。我们到她家里的时候,天已经是傍黑了,可是她家里屋子的门却是虛掩着。我们喊了两声,没有人答应。同院的人出来说她没有在家,到道班上去找她男人,和帮那儿的工人做饭去了。我听了以后,感到很失望,不觉地蹲在地上琢磨起心事来:是先找一找其他的队委们谈谈呢,还是明天赶到道班上去访问她呢?就在这个时候,小张忽然说了声:“她家妈回来了。”我抬头一看,当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那悠远苍凉的蒙古长调像溪流一样潺潺流入我的心扉,我不禁感叹这神奇的旋律竟能如此让我感动,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尽管我常常能听到蒙古长调,也只是所唱的人不同,场合不同而已。直到有一次,在新疆茫茫草原上听到的蒙古长调令我至今难忘。那是在今年8月的一天,我在巴音布鲁克草原采访,半路上下起了大雨。司机带我们到开都河边的一户牧民家里避雨,那户牧民是司机的一位老友。毡房的主人烧起牦牛粪,生起了火,很快,毡房里溢满了奶茶的香味,然后主人宰好了羊,煮上了肉,我们被邀请留下来吃晚饭。到了晚上,雨更大了。主人邀请他的一位年长…  相似文献   

12.
<正>认识李超君,是一次偶然的幸运。那天,代替杂志社的总策划吴筱良先生去参加实友会的家人聚会。我早早地在会所的茶室里等候。远远地伴着高跟鞋的声音,听到一个清脆的女声热情地与来往的人打招呼:"吴总,欢迎欢迎,实在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刘姐,这是我们这次领袖之旅的策划,还望多提意见。"  相似文献   

13.
党和毛主席,处处都能体贴我们贫农的心。听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要在全国逐步推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真是英明正确。过去,我曾经为这件事担过心。我现在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只有两个儿子,都为咱们劳动人民打江山牺牲了。我在旧社会,给地主扛过十三年活,受的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到一九四五年“八一五”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裱画工人,曾经很郑重地叩头拜齐白石为师学过画,所以,也能抹几笔虾。齐白石对我们裱画工人很尊重,因为他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1948年的春节,我陪徐悲鸿先生去看望齐白石老人,徐先生推荐我给他裱画,老人高兴地答应了。他说:"我也是裱画的,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年裱画。我不但会裱新画,还会裱旧画。"说着,他就叫夏文珠女士取来两张画,一幅是他早年画的山水,一幅是乌鸦  相似文献   

15.
一一个人跟自己祖先的联系 ,往往是一种自然的显露 ,不是凭借家系谱牒和祠堂之类取得有形的认同。用一句神秘或神圣的话说 ,它多半是从血液潜默地流传下来的。就我来说 ,自小听家里人说 :“我们的老祖宗是蒙古族人。”但我和我的家庭跟蒙古族有什么直接关系 ,就说不清楚了 ,上三代之前已茫茫然一无所知 ,五百年前的事谁能讲得明白?小时候 ,我认真地问过父亲 :“我们既然是蒙古族人 ,为什么呆在这里?”记得我父亲是这样回答我的 :“我们的祖先 ,从元朝到现在 ,生活在汉族地区太久了。有的做官 ,有的经商 ,生活安定富裕 ,不愿回到蒙古草地了…  相似文献   

16.
头些年,这本杂志在我们那里并不引人注意,很少有人去翻看。现在我们很爱看,还经常找不着。从你们的报道中我们常常受到启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部白勇熙我是《民族团结》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十多年来坚持每期必读。96年改版后,无论从整体制作设计上,还是...  相似文献   

17.
我是武警西藏总队聂拉木边防检查站副站长,长年坚守在西藏中尼边境。1962年,我从中央政法干校毕业。当时,自治区领导对我说:“你可以留在拉萨。”拉萨是藏族群众心目中的“圣地”,我做梦都没想过,我这个奴隶娃子有朝一日能在拉萨定居。现在,只要我愿意,我就是“圣地”的居民了。可我又想,边境更需要干部,那里高寒缺氧,交通闭塞,条件极差,从内地来的汉族同志很难适应;我土生土长,学的专业也对口,应该到那里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去了仲巴县边防派出所。那时,边境上很不安定,国民党特务、小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曹小荣,芷江民宗局纪检组长,我家现在有公爹、丈夫、女儿、儿子和我共5口人,按照现在的家庭结构来说,是个大家庭。说起我家的幸福,其实也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19.
去海拉尔吧     
正海拉尔和海兰察有本书叫《我们都去海拉尔》很幽默,可是忽悠到最后也没到海拉尔去,够遗憾的。看这本书时,我还没去过海拉尔,可那边哥们姐们倒不少,都是少数民族,都是豪爽性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起来载歌载舞,绝对痛快。平时,我唱歌没调,跳舞抽筋,从不敢在人前献丑,只有和海拉尔的同胞相聚,虽然自己还是别手别脚,却从无扭捏感。海拉尔人的乐观热情大方很容易把人带进歌和酒的情绪里,一起欢笑歌唱。这个城市有个名人,当然不是现在多了点沧桑和深刻的白岩松,而是一位几百年前的将军。这位将军在小说中常常出现,塑  相似文献   

20.
怀着景仰的心情,我翻开了文成国先生的《心吟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昨天的事很平淡》,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昨天的事儿都很平淡,平淡得似乎没有;昨天的爱情很平淡,只不过是两个人用责任垒造新的巢楼;昨天的事业很平淡,只不过是千万人用激情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