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荒原》解读艾略特的荒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萎缩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试从解读<荒原>中的象征意向入手,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詹姆斯·乔伊斯小说《死者》中人物所表现的精神瘫痪,参照荒原文学中的荒原思想,分析了作品中的主要的荒原意象:女性在呻吟,男性在哀叹。研究发现这一荒原意象是精神荒原的真实反映,借以唤醒沉睡中人们去开垦自己的精神荒原。  相似文献   

3.
朵渔诗歌具有鲜明的“当代性”,这体现为他的诗歌介入和见证当代生存的愿望和能力.他在诗中或与伟大人物对话,或回溯平凡祖先的一生,从中辨认当下生存的困境并汲取活在真实中的力量.朵渔诗歌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能力,并不断走向开阔和博大.但感时忧国情怀驱动下的批判书写和反讽诗学也成了他写作中的一把双刃剑.当代诗歌的现实担当精神和诗歌的本体立场之间如何融合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何逊的诗歌,其独特的悲感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诗歌展现了三种具体的悲感意识:与友分别之悲;宦游困顿下的思乡之悲;孤独守志之悲。而诗歌悲感意蕴的构造主要体现在诗歌悲感意象的选择和悲感意境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何逊诗歌独特的悲感意蕴。  相似文献   

5.
作品通过对一个父亲——沉默诗人精神上荒原感的层层刻画,揭示了当代部分以色列人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与建国初期迥然不同的一种心态——焦虑、困惑、茫然、沮丧、遁世的消沉心态。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荒原形象及其荒原意识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内容  相似文献   

6.
庄重文学作家史铁生在人生的痛苦中探究其终极的意义,使他的散文有着佛教意识、又超脱佛教意识的内涵:人类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及其超越的过程;给苦难中的人指示了一条拯救、赎罪之路;博大的爱和否定佛教消极人生态度的精神,它给芸芸众生以希望。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是寓其意于神话故事,二是寓其意于宗教故事。艾略特借助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中描述的世界生动描述了一战后濒临崩溃的荒原式的西方文明,表达了他对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忧虑。探究诗人在《荒原》中引用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的真意,可以突破陌生化手法给该诗歌设置的理解障碍,让读者在欣赏该诗歌形式美的同时准确把握该诗歌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荒原意象是重要的精神象征形式。从《圣经》记载的失乐园神话原型,到20世纪迅速蔓延的荒原意识,荒原意象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并最终完成了由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的转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荒原意象的象征意蕴及表现方式的分析,以期寻求西方文学精神流变的轨迹,并进一步认识人类精神探索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精神气象高远、刚健而博大——如巍峨耸立的泰山,俯视天下、高瞻远瞩,纵览全局而又立意卓然;又如高山流水,滚滚而下、奔腾不息,生命力旺盛且持久;亦如汪洋大海、茫茫宇宙,有气吞山河、包裹天地之气魄。而其精神气象之根本,则是那种合德天地、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仁”。一个人拥有了这种精神,其内在生命就可以像滚滚源泉一样,生生不息。孟子的精神气象,正是今天的中国所需要的,它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学研究、教育改革等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总需要一些哲学和美学思想来支撑。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荒原》的发表给西方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荒原》引用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使之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使用的现代主义手法实际上是他对于“知识”和“经验”的认识论哲理的诗化反映。他使传统与现代交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促使人们在荒原上进行探索,以求现代精神危机可以得到解救,他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把艾略特的诗歌看作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其诗歌语言模仿艾略特,其荒原意识来源于艾略特,他的“智性诗”和“诗歌戏剧化”主张直接受到了艾略特的诗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荒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危机,随后通过对诗歌中各种代表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最终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和后象征主义的倡导者。艾略特凭借在诗歌领域的辉煌成就,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构建了当时西方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原景象,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独特见解。艾略特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基督教的理想社会模型,重建道德秩序,进而使整个现代社会能重新正常运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历史意识只有当人们穿越时间的屏障开始解释活生生的人时才得以存在.李白特别善于以同一空间景物的变化,来显示时间的无情、抒发人世沧桑的感慨.李白在对历史进行清醒反思的时候渗透着强烈的现实精神.在许多诗歌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纷至沓来,交错辉映,不同的命运对照、反衬,历史的规律和人生的感悟从历史的碰撞中流露出来.李白不少具有历史意识的作品,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更新、重铸.这类诗歌表现出一种博大、激越、浑厚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乡村诗歌从现代主义文明下儿童成长、夫妻关系和邻里关系间的冷漠、孤独和疏远展现了人类的精神荒原,同时又将自然作为走出精神荒原、重建人类心灵家园的力量源泉加以歌颂,反映了诗人对工业文明影响下人类生活困境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当下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建构与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诗歌以虚拟空间里的精神自由为旨归,张扬着众生和谐的人伦理想;以多维创作中人性的共鸣为目的,真实地呈现出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以诗作内容上的时代现实为内蕴,具体历史地传承着当下的道德伦理状态。同时,消费至上的欲望化写作、网络技术掩藏下的“无主体”特征、虚拟空间个性极端叛逆的精神内质,集中体现了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7.
所谓“盛唐气象”,是人们对盛唐诗歌总体风貌的一种体认、概括与评价。它应蕴含这样一些审美特质: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与深厚的情感体验相交感所生发出来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与气势;二、词理意兴浑然一体,意境浑厚博大;三、刚健、明朗、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以此去审视王维的古体诗,可以发现他在作品中歌颂理想,肯定人生,干预社会,表现出一份积极入世的情怀,故而显露出高昂的情感气势;与此相应,诗中的意境是雄浑与博大而非平和与淡雅;语言上,则是在自然、流畅中持有一份刚健。王维古体诗中的这些风格特征,完全融会在“盛唐气象”之中。而这种风格的产生与显现,正是“盛唐”这一特定时代精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荒原》诗中的复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通常认为,《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这不符合诗人的真正意图。在诗人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孕育着新生和复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世界文学中,“荒原”意象已渗透于作家的创作意识之中,因此,考察英国文学史上由三部作品组成的“荒原”形象系列的内涵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力求通过对三部作品中“荒原”形象的象征意蕴及表现方式的分析探讨,寻求英国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认识19世纪至兀世纪西方人精神探索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朦胧诗的三种向度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具代表性的几位朦胧诗人中,如果说北岛更多地是用黑夜所给予的一双黑色的眼睛去看取社会和人生,并用诗歌再现了十年浩劫在中国青年一代心灵中所留下的精神荒原,那么舒婷和顾城则企望用这双黑色的眼睛去照亮道路、寻找光明,并在这片精神荒原之上耸立起一座希望的高峰;如果说北岛更多具有一种社会现实意识,而舒婷和顾城则执着于一个理想或幻想世界,那么江河和杨炼则怀着对过往年代的钟情和渴望,历史意识更深厚、更强烈一些,并最终一起走向了历史和文化。正是这些经典写作,使得朦胧诗给诗坛提供了这样几种不同的向度与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