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年的抗日战争,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单凭军事不可能取得全面胜利,它必须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之配合才能达到目的.在抗日战争中,与抗战相配合的教育称为战时教育.这种战时教育无论是解放区或国统区的教育工作者都提倡过,但不同的立场、观点对战时教育的理解有明显不同.譬如,当中国共产党提出:战时教育要改变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面对落后的农业经济,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确立一系列战时农业改良政策,并从五个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农业改良。这不仅促进了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促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法规,以贯彻和落实“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其立法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法规,以贯彻和落实“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其立法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特矿的统制掌握了大量的特矿产品,以此为抵押获得了国外的支持,支撑了抗战.湖南是资源丰富的省份,战时湖南广大的矿山业主、矿商和矿业工人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二战时期日本的经济统制几乎涵盖了国家工业的全部门类.自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的经济共同体范围不断扩大,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达到了巅峰.对于日本的经济统制而言,战争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海运船舶业是保障战时统制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部门,日本的海运船舶规模因战时经济统制迅速增加,但其增幅始终无法弥补巨量的消耗.日本的战时经济几乎完全依赖本土之外的战略物资供给,船舶制造所需的铁砂、钢材、石油更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运输船舶的损失直接导致日本战略物资供给能力的下降,而战略物资不足又导致运输船舶制造吨位始终无法满足运力需求.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日本战时经济的崩溃.  相似文献   

7.
重庆,是当今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商品贸易基地。在重庆经济中心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抗战八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爆发和影响,重庆不仅在政治地位、文化事业诸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经济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战争期间,大批工矿企业的内迁与新建工厂的频兴,使得重庆工业在战时短短的七、八年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史进程,重庆城本身也由偏处西陲的一座工商小埠而发展成为我国战时的“工业之家”,从而成为支持长久抗战的主要物资供应地,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如此,战时重庆工业的发展,也牢牢地奠定了今天重庆工业基地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现代战争进入全民动员的整体战时代后,战时宣传活动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对于艰苦漫长的中国抗日战争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作为一个以动员民众、积聚抗战力量为主要目标,并且具有浓厚官方背景的社会团体,充分利用了其与国民政府的密切关系,并发挥了会员成分多样性及地方组织完备性等优势,积极开展战时宣传与社会动员工作,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英勇的苏联各族人民和红军顽强斗争及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支援、配合的结果。而把这些力量组织,调动起来,则是苏联党和国家组织、领导的结果。因此,苏联在战时建立的各种组织机构,是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关键。战时建立的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就是当时建立的战时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0.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苏联国民经济的战时改组,迅速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使其能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战争,是战争胜利具有特殊意义的因素。本文着重谈谈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国民经济的改组问题。一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人力和物力,利用早已开动了的战争机  相似文献   

11.
战时后方经济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战时后方经济的认识涉及若干经济关系。一是围绕战时后方经济领导体制而形成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带有明显的地方经济中央化和中央经济地方化的两重特征。二是战时经济与平时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史与抗战经济史在概念与视角上存在的某些差异。三是战时经济的区域关系。由于战时经济的影响,传统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经历了战时后方经济区到战后西南经济区的调整与变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战争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军队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争法律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取得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一环.因而迫切要求广大政工干部不断提升战争法律运用能力,提高战时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关吉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财经问题专家,也是财政部高层官员.抗战时期,他就中国战时财政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主持了田赋征实工作.其战时财经政策主张符合国防经济学基本原则,但过于理想,难以贯彻实施;其主持的田赋征实工作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了战争要求,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支持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合作运动弥补了战时工业生产力的不足,对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以抗战建国为总体目标,尽管始终面临资金缺乏等困难,但它仍然对稳定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战时中国工业区的破坏和因运输困难使外货输入减少是它产生的前提,而一旦这种条件消失,西北工合就可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战略亨廷顿(S.Huntington)最近提醒我们,国家战略是旨在对付竞争者和在一系列目标上夺取胜利的包括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在内的一整套策略。在 NSC—68文件中已体现了这一点。该文件告诉了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亨廷顿指出它受到有关经济和政治的分析的影响。战略的两个组成部分需要强调一下:第一,战略是为了对付一种已察觉到的威胁,如冷战时  相似文献   

16.
试论陕甘宁边区妇女在抗战中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支伟大力量,陕甘宁边区妇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陕甘宁边区妇女是推动广泛妇女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的强大力量。(二)陕甘宁边区妇女是支援长期抗战的重要力量。(三)陕甘宁边区妇女是从事战时生产的生力军。(四)陕甘宁边区妇女是保育战时儿童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各部门陆续西迁,重庆成为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国民政府迁移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带动了大批人口的西迁,为后方国统区积聚起必要的人力资源,形成了新的抗战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后方国统区经济的开发,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民众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挽救祖国、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盐阜区根据地在与敌伪进行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存在着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业的复杂斗争。其时,仅流通的货币就有法币、伪币、抗币,三币之间的斗争是极其复杂的。抗日政府审时度势地采取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与敌伪展开了激烈的经济、金融方面的严峻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从馆藏文物的角度,解析盐阜区的货币斗争,为全面研究抗战时各根据地的金融史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英国和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战略轰炸.长达5年的战略轰炸,对德国用于侵略战争的炼油厂、企业、交通、军事设施以及一些较大的城市给予了毁灭性打击,使德国的战时经济崩溃,从而加速了同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同时,由于英美两国空军力量的某些局限和指挥上的分歧,加之德国的顽强对抗,战略轰炸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自身空军力量也有大量损失.可以说,单纯的战略轰炸虽然能构成对敌方的沉重打击,但并不能完全左右战略的胜负.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战时动员促使西部摆脱了在全国经济中的落后地位.1973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杰拉尔德@纳什在史学界率先提出了二战是美国西部发展转折点的观点.此后他又在一系列论文与专著中深入探讨了二战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也不断提出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说,美国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问题上:一是西部经济在战时迅猛发展的动力问题;二是战后西部的经济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