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有"马之千里者"一类的语言表达形式,被归纳为"A@B者"结构.对这种结构,语法诸家看法很不一致,或视作同位结构,或视作定中结构,或视作中定结构.本文重新深入理解、分析前人的论著,并结合当代语言哲学研究新成果,试图阐明中定结构说的合理性,并对"者"的词性作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S·(之)·VP者”结构当为中定结构。首先从语义角度和范围定语的构件成分角度来分析了“S·(之)·VP者”不为定中结构,然后探讨了这种中定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语能愿结构的否定式在哈萨克语中主要有五种形式表达。用主谓结构表达形式,包括主语是否定结构、谓语是否定结构和主谓语都不是否定结构三种类型;用动词“愿望式”的否定结构表达形式;用动词的否定表达形式;用复杂谓语的否定表达形式;用状述结构表达形式,包括状语是否定结构和谓语是否定结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统编教材《马说》一文中“马之千里者”课本未作注,现行的译法也较多,主要有三种: 1.将“千里”视作后置定语,“之”和“者”为后置的标志。七九年教材的“马之千里者”,即译为“千里之马”。 2.照原语顺译,将“之”视作相当于“的”的一般结构助词,“者”作代词,代  相似文献   

5.
ontisch是海德格尔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它的不同理解和翻译,涉及到对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把握.在国内学术界,这个词一般被翻译为"存在者状态上的"或"存在者层次上的",后一种译法为<存在与时间>一书的中译本更多地采用.诚然,在海德格尔哲学中,ontisch作为一个形容词,后面可以跟"研究"、"发现"、"科学"、"概念"等不同的名词搭配,这类研究等等确实是关涉存在者的,而ontologisch则是关涉存在者的存在的.但是,笼统地把它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容易产生歧义:既可以指某种研究或科学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也可以指作为某种研究之对象的存在者处在存在者层次上.事实上,当ontisch跟"状态"、"结构"等名词搭配时,人们还把这个词翻译为"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就不再是指某种研究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这个意思了,而就是指某个被研究对象处在存在者层次上.把ontisch翻译为"研究存在者的"或"存在者论的",倒是能明确地体现出某种研究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这层含义,但是,这种译法却不能翻译die ontische Verfassung des Daseins、die ontische Struktur des Daseins等组合词.它们原本就是指此在的存在状态或存在结构,如果把ontisch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或"存在者状态上的",就恰好把此在的"存在状态"或"存在结构"都遮蔽了.于是,原本属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之对象的此在的存在(Sein),即生存(Existenz),就统统被降格为"存在者"(Seiende)了.这样翻译,既违背了海德格尔的本意,而且也会使许多中译文难以为读者所理解.ontisch按照德文词典的释义,本来就是"存在的"或"存在上的"意思,按照词典上的解释来翻译,不仅不会犯混淆存在和存在者层次的错误,而且会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种只关涉和研究存在者的研究或科学,恰好就是此在的含糊的存在领会,就是此在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的否定范围是否定结构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否定范围不明确所造成的歧义也往往引起困惑。文章从否定范围的基本格局及其所引起的争议,否定词的位置的变换,以及对否定结构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排除的各种方法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庸辑略>系朱子删定石(敦山)<中庸集解>而成,原本辑录的十先生<中庸>说被芟节多达134条,比例几近30%.经此"再造"的版本异同,固已不同于一般而论的版本文字差异,而宜视作删订者的主观故意行为.本文采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结合整体考察和个案分析,揭示朱子芟节的"义例"及其潜在的诠释意图,并将此置于朱子学术思想的发展环节来试作讨论.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气"式结构的特点、"气"的性质,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和语法单位(主要是语素和词)语法功能虚化的特点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结构是由支配式结构向支配式复合词过渡的形式,多数结构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而变成了一种支配式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0.
元话语是指语篇中能标示话语结构、提请对方注意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各种语言手段,它依附于话语而存在,虽不是话语的主体,但在交际过程中起调控话语主体信息的作用。本研究以顺应—关联模式为理论框架重新审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元话语标记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顺应—关联模式的理论框架内,跨文化交际中元话语可以视作发话者在寻找关联和顺应语境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了解并关注其角色有助于发话者和听话者更好地养成元话语意识,以便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无常.用变与常估量世间万物,"变"显而易见,"常"难以指认.要辨析新诗的"变"与"常",不妨将其置于新诗发展史中考量. 诗歌之"常"是诗歌与其他文类相区别的特征,也可视作诗歌写作者的共同倾向,或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的诗歌特性,写作者或接受者普遍遵从的一种写作规则或标准,在此简称诗道."变"则是对常规写作的一种解构,或曰革新性写作.  相似文献   

12.
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或作"盳洋"、"望阳"、"望羊",以"望羊"为正体,历来解为仰视貌或远视义.现代则多认为是联绵词,在词义上或袭取旧说,或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求得许多以不明为义核的新解.但集中剖析此词从上古至后世的诸多用例,即可知它不是联绵词,而是以偏正结构喻指眼的一种病相,即眼白多而偏下、瞳仁小而偏上且不转,并都作谓语,不修饰动词.故"望洋"本义是定睛上视貌,引申为定睛高远视义,指有心志、抱负者眼相.《庄子·秋水》"望洋"今皆误连"向若而叹",其实当连上"目"而成"目望洋"句,此"望洋"用为本义.《庄子·秋水》中此句描绘河伯肖像,寓意深刻."望洋"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确诂,是由于词义训诂只释名而不解物,也是对联绵词的误识与误诂.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个性特征是科学彻底性和结构完整性,多元化文化环境对其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周恩来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实践充分证明他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民主的本真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灵魂、世界多样性及其共生共进的普遍规律以及合理竞争与交流互补相统一的生命真谛.  相似文献   

14.
论“立言”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就非常重视"立言",把它视作传名、追求不朽甚至永恒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继承"立言"的传统,把有价值的见解或史料、经验、发现等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贡献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如何"立言",如何使自己所立之言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有较长的生命力,是目前知识界面临的难题。"立言"之人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言"者须有创新意识,努力使自己的著作具有独创性;"立言"者还必须有精品意识,对自己的著作不断修改、加工,使之趋于完美;"立言"者须先修身,提高自身精神境界,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如此,方能"立言"成功。  相似文献   

15.
论《阿Q正传&#183;序》及其文本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正传@序>有内外双层结构.其外结构有如徐懋庸等所说"这里写平民在旧社会里是如何地被蔑视,连姓名、生日、籍贯都没有人注意和记得."或如周作人等所说讽刺了当时胡适一帮文人的"历史癖与考据癖";其内结构隐藏着一个诗学表达式,该表达式的叙事功能有如"果戈理作<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己!'",目的在于消除读者阅读接受上的各种副作用,并引导适宜的阅读阐释方法.为达此目的,作者选取纠缠、模糊、空白、特征等多种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古汉语很有争议的"者"字的词类归属问题, 以词的区别性语法特征为标准对"者"的词性进行判定, 将其归类, 认为古汉语"者"应该属于助词, 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个次类.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论语>"者"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自恋倾向是一种广泛弥漫的文艺现象.既然有"成功人士"能够顺应时流暴得大名,攀得强权,分得红利,便也会有被淘汰出局者或生不逢辰者或时运不济者的无限惆怅,这些都在当前的文艺中有所折射,并多以化不开的自恋情态出现.  相似文献   

18.
试说兼语结构与“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请"字可以组成兼语结构但并非一定组成兼语结构.依据对"请"字及所组成的语法形态的分析,发现"请"字结构有三种基本情况1."请"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是动词,组成兼语短语作某种句法成分.2."请"不表示实在意义,是敬辞,不构成兼语结构.3."请"用在主谓结构之前,或作为动词,组成兼语句,或只作为敬辞,不起结构作用.这可以从所"请"的是否是直面者、"请"前是否可加状语、句式是否可进行同义转换及"请"字是否可去掉等多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即人肉搜索引擎,是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随着更多的网民就某一"发问"参与跟帖并展开"人肉搜索",原本为了获取答案的搜索行为却演变成了一桩话语事件.诉诸情感和价值判断的道德话语是建构"人肉搜索"事件的主要话语类型,它不仅描述、反映了某个事件,更在搜索过程中推动着现实世界事件的发展,这就是道德话语的生产性力量."人肉搜索"中道德话语生产性力量的发挥并非纯粹的、天然的,而是需要其他条件的,即中国的"泛道德主义"的儒家文化以及网络媒体提供的匿名性的传播空间.在"泛道德主义"的儒家文化中,道德话语找到了唤起认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土壤;在匿名性的网络空间中,搜索者身份的缺失以及网络群氓的盲从心理使得中国式"人肉搜索"产生并兴盛起来.然而,"人肉搜索"在维护社会道德的话语中,却用了"反道德"的行为;在捍卫道德的旗帜下,却给被搜者造成了最不道德的伤害.这也许是中国式"人肉搜索"难以解决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村干部作为处于国家与社会互动交互点上的一个群体,其身份与角色往往被视作"代理人"。龚春明教授在反思现有村干部角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分析框架,基于实地调查案例论述了村干部"何以精致"以及"如何利己",突出强调村干部群体为己谋利的现象,并进一步阐释了精致利己下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显然,这一分析框架侧重于村干部自利的一面,却忽视了乡村社会的人情、面子、社会关系等地方性要素。整体来看,村干部更应被视作一种多元"摇摆"角色,"摇摆"特征又具体表现为村干部的立场选择往往因事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