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王立一、“悼亡”果真功归潘岳乎?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歌中,悼亡诗始终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何谓悼亡诗:(一般指夫妻之间)“抚存悼亡,感今怀昔”①之诗也。由于自晋代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以后,“悼亡”就成了悼念亡妻的专称,因而有的论者认为悼亡诗始于潘岳。然而我们纵观悼古诗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第一,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悼亡诗,其中有一首《唐风·葛生》就是一女子哀悼亡夫之作。第二,我认为在封建“男权主义”时代,妇女处处受到歧视,历代文人的目光一般只对准了男人的作品,而忽视了妇女的悼亡诗,这其实是“男权主义”在文学中…  相似文献   

3.
孙鸿亮 《学术论坛》2012,35(10):103-105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悼亡诗特指丈夫悼念亡妻的作品。西晋诗人潘岳《悼亡诗》(三首)开启了文人悼亡诗先河,并奠定了悼亡诗的基本范式。中唐诗人元稹和宋代词人苏轼丰富了悼亡诗词的抒情模式和风格特征。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悼亡诗词形成了较稳定的意象谱系,成为传统诗词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血泪哀歌 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悼亡诗,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的诗篇。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非所有哀悼亡者的诗都可谓为“悼亡”。自晋代潘岳以《悼亡》为题写了三首追悼亡妻的诗作之后,“悼亡”二字似已约定俗成地成为丈夫哀悼亡妻诗作的专称,以致后人一见“悼亡”字眼,便自然联想到这是悼妻之作,而每逢丧妻,也都习惯地以“悼亡”为题。然而,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将“悼亡”作为夫悼妻诗的专称是不合适的。因为第  相似文献   

5.
梅尧臣悼亡诗倍受选家重视,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丧妻之痛、对亡妻的由衷赞美和绵绵思念;选材大都取自日常生活,于平凡中见真情.通过对悼亡诗的讨论,可深刻认识梅诗平淡深邃特色,亦有助于洞悉生活化、家庭化的宋代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诗歌数量极大、内容广博、众体兼备,既体现了时代的心声,又展露了个人的心迹。悼亡诗虽占比例不大,但意义重大,通过他与两位夫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人们真正走入了船山内心最隐秘之处,体会到了船山人品之高尚。悼亡诗中透露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情景交融”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21,(1)
沈延毅先生乃当代一位书法碑学宗师,但不为世人所知的是,先生亦乃通淹今古之硕学大才和诗词大家,只不过由于其书名至盛,诗名被书名所掩耳。沈延毅为诗向以气韵为主,以自然为宗。就诗风论,除悼亡诗外,先生似应归"豪纵"一路。其诸多作品时抒英磊超拔、郁勃苍莽之气,楮墨间敲金凿铁,高歌猛进,很少作嚼雪盥花、温言软语之状。然其一组以《悼亡室韵书》为题的悼亡诗文采焕然、情景交融、深情缱绻、如泣如诉,诚悼亡诗作之佳构杰什。中国千古悼亡诗词有"五大家"之说,即东汉之秦嘉、西晋之潘岳、唐之元稹、宋之苏轼及清之纳兰性德。余以为沈延毅可列入大家,适可填补现当代之空白,如此,千古悼亡"六大家"可也。  相似文献   

8.
悼亡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题材较为特殊的一类。“悼者,哀也”(《广雅释沽》)“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痛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可谓之“悼亡”。自西晋的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之作似乎便专指“亡妻”这一特定主题,致使后人一见“悼亡”二字,很自然就联想到悼妻之作,而每遇丧妻,也习惯地以“悼亡”为题。悼亡诗词,既然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悲情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于是“古之伤心人”(王国维语)以天下至谱写天下之至情,…  相似文献   

9.
从李商隐的生平、其悼亡诗常用意象等方面入手 ,互相参照 ,分析其无题诗中可能属于表现悼亡内容的作品 ,以纠正前人对这些诗作内容的误解 ,可总结出其中有规律性的、可供借鉴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一为词,一为诗,题材各异,却是同一主题,悼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物质决定意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悼亡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诗在妻子形象、感情基调、意象选择和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这就形构成了诗歌艺术上的差异。中西文化本无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求同存异,不同风格的诗词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同样经历过丧妻之痛,英国诗人哈代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均以真挚纯厚的情感与细腻自然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恸之情,写下了大量的悼亡名篇.由于两位作家生活背景不同,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因而二人的悼亡作在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藉此诗艺比较,可管窥中西悼亡诗的异同,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死亡意识、宗教观念与社会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生死问题是文学上的一大母题.关于生死问题,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应该是最早的自觉体验的人群.他们是诗人,也是"思人".悼亡,就是活着的人对死的思考,并随着人生的体验又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潘岳的<悼亡诗>开启了后来有关悼亡题材的诗歌创作.元稹的<遣悲怀>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初露端倪.真正将文学中的生死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是苏轼.诗词中对生死的忧患至清代的纳兰性德达到顶峰,其词具有批判性的哲学思考.他们的悼亡诗词具有文学中生死的历时性.  相似文献   

13.
哀辞作为一种文体形式 ,创构于崔瑗 ,它是诔文与悼亡诗结合的产物 ,哀辞的形成、演变与诔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元稹的原配韦丛,自幼生活在一个世代“相继为显官”的家庭。贞元十九年(803)始嫁于稹,元和四年(809)七月即病卒,年仅二十七岁。在她与元稹共同生活的七年里,稹官卑禄微,且几经贬谪。韦丛“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元稹《祭亡妻韦氏文》)。贫贱夫妻,感情笃厚;一旦逝去,元稹悲不自任,先后写下了多达三十三首的悼亡诗(见《元氏长庆集》卷九),所以元稹有句云:“悼亡诗满旧屏风”(元稹《答友封见赠》)。  相似文献   

15.
王渔洋说过:“一篇《锦瑟》解人难”。对李商隐《锦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是悼亡之作,如朱彝尊、冯浩等;另一种认为是自伤身世之作,如何焯、宋于庭等。此外,还有种种解释:有的认为“锦瑟”是令狐楚之妾(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三);有的认为“锦瑟”是当时某贵人的爱姬(见刘攽《中山诗话》);还有的认为是专咏“锦瑟”这种乐器的,并说锦瑟之声是适、怨、清、和的(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二十二)。近年来,有关论著。对于《锦瑟》一诗的意见也基本上未脱离“悼亡”、“自伤身世”这两说的范围。我们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奥登的《悼念叶芝》作了一个比较式解读。《悼念叶芝》是一首现代挽歌,是一首充满智性的悼亡诗。与传统哀歌相比较,它的现代智性表现在三方面:意象陌生,意绪冷峭,意义延置。文中将原诗与传统哀歌作了对比分析,能使读者清楚地看出《悼念叶芝》与传统田园哀歌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唐代题壁诗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题壁是书写传播时代的审美化大众传播行为之一.唐代题壁诗的传播主体主要是皇室人物、文人、僧人、妓女、良家妇女等;传播媒体主要有石壁、驿壁、寺壁、屋壁和厅壁及桥、亭、叶、树、竹等;传播意图有嗟贫叹厄、戏谑行乐、感物即兴、留言留念、扬名延誉、讽时刺世、传情达意、伤逝悼亡八大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有“武林闺秀之冠”之称誉的顾若璞①,是明清之际女性诗风嬗递的重要代表.其诗融合陶柳,开康熙“蕉因诗社”清新雅正之风;诗集中劝夫、教子、悼亡诸作,对清一代女性诗歌均有着先导意义.现就传世的《卧月轩稿》六卷中的诗歌作品,结合女性创作的时代风气与情感个性,在女性诗史发展的视野下考察其成就及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尚永亮     
教授,男,1956年生。1982年初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7、1990年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1、1994年相继赴北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现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尚永亮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功底,在文学、史学、哲学方面均有研究成果,曾出版《楚辞评论资料选》(合著)、《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之秋的《文史知识》双向考察》、《中国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李白诗歌鉴赏》(合…  相似文献   

20.
张海鸥 《学术研究》2008,(3):145-150
邱世友是当代著名学者、词人.他的旧体诗词属"学院派",在学界早已知名.<水明楼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诗乃"变风变雅",怨而不怒;其词风似南宋词坛大家昊文英和姜白石,既密丽秾挚又空灵疏宕,有浑化骚雅之境,同时兼采苏轼、辛弃疾、史达祖、龚自珍等诸家词之长而自成格调;其悼亡词更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