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龙 《江海学刊》2015,(2):210-214
谢林在承继和批判康德和费希特知识学的基础上,确证了知识学的最高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主体和客体、自我与非我的绝对同一,它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而只是绝对本身。这个绝对同一不能从存在或经验出发,而只能在自我意识中寻找。自我意识凭借自身的纯粹行动,历经原始感觉、创造性直观和反思三个阶段,演绎出知识学中从主观到客观过渡与符合的问题。谢林知识学提供了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矛盾的一种可能性思路,这条思路在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欧洲大陆的人文哲学中得到了贯彻和复兴。  相似文献   

2.
吴海龙 《东岳论丛》2011,32(11):90-93
作为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批判吸收了康德哲学的合理内核,取消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确立了先验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路向。为了彻底唯心主义的进路,费希特设定了本原性的自我。费希特"自我"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自发行动,以此为基础,演绎了全部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建构了整个知识学体系。尽管费希特知识学是认识论史上一座重要的桥梁,但彻底唯心主义进路也使费希特知识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费希特的哲学始于对康德思想的批判性考察,他早期知识学原理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表现为从“事实行动”的概念入手提出知识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思路。康德与费希特对反思问题的处理大相径庭,费希特正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看法,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提出的基本原理是一项重大贡献,它为重新理解反思方法并将之运用于自我设定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对今天的哲学研究来说,这些论证需要通过重构才能更清晰地显示出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剖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理论,可知黑格尔对处于具体的、直接的存在状态和历史处境中的人的描述,是对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自我不是"我思"的逻辑断语,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人与上帝、人与世界、欲望与道德之对立统一的跋涉者.自我是绝对知识的承担者,绝对知识就是自我的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论的长河中,知识学体系从费希特自我原则到谢林同一原则的演变是必然的、合乎逻辑的。费希特在对康德知识学的批判中,确立了本源性、能动性的自我原则。这个自我通过自己的纯粹活动,推演出知识学的全部内容。谢林反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自我原则,把知识学的根基引到斯宾诺莎的实体,建立起自己的"绝对同一"的知识学体系,从而解决了从主观到客观和从客观到主观的双重过渡问题。但由于其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倾向,谢林在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批判中也固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杨山木 《理论界》2009,(10):100-101
康德的统觉概念作为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性机能,在康德的知识学中是一种逻辑设定,是表象综合统一的可能性条件和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对康德知识学中认识时象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对象性”概念集中体现了他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联系。康德的“对象”概念不同于“客体”,他强调主体在认知领域的建构性,并基于主体性视域破解了主客二分的难题,但却遭遇了认知与实践二元论问题。为了克服康德的二元论,费希特确立起第一性的“自我”,将“对象”背后的主体绝对化;谢林区分了“绝对自我”与“经验自我”,强调“自我意识”对主客体同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对象性”概念,将其作为精神自我演进的基本形式,通过“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变打通理论与实践的疆界。在此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对象性”思想,包括从主体方面出发的认识论、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实践论、关系主义的社会存在论和生存论,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崔文奎 《文史哲》2012,(3):143-150
费希特的权利理念是他的自我意识哲学在政治哲学中的延伸,他所言说的法权关系就是由自我意识缔结的一种本质上涵盖人类外在行为领域的关系。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费希特在继承康德权利理论的基础上,对作为权利基础的理性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在费希特思想中,绝对自我不仅是权利的基础,而且也是权利概念和法权规律推演的逻辑起点。费希特的权利理念与共同体概念、人们在现实中的相互作用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彰扬了费希特政治哲学彰显自由、向现实迈进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研究认识论的过程中,主体成为一切研究的根本前提和基本课题,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中心。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外在实体,而是无需前提设定直接给予的自我意识。连接笛卡儿和康德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就是关于自我主体问题。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突出了主体的作用,康德哲学先验主体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无处不立法",揭示了康德哲学的性质和精神。笛卡儿和康德在理解主体和处理主体问题的方法与观点方面存在异同,本文试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达到澄清主体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实践知识学中的实践观张荣一、两种自我的矛盾及其克服实践知识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自我”。费希特认为,“实践自我”就是“自我设定自己是规定非我的”那个自我,这一命题也是实践知识学的主要命题。在费希特那里,实践自我全部活动的目的在于:自我通过规定非我...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30-33
自我意识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德国观念论代表的谢林也以自我意识的问题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谢林区分了同一性的自我和作为一种活动的自我意识,前者作为第一原点起着牵制的作用,而后者作为由前者所生发的活动则进行着不断的生成,从而构建出精神界与自然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直观活动,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着辩证法的精髓,对黑格尔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绍臣 《学术界》2005,(3):189-194
纯粹自我意识在康德的知识论中,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3.
鲁绍臣 《河北学刊》2005,25(1):112-116
在康德的知识论中,纯粹自我意识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是,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又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4.
自我认知是行为主体对作为具有客体属性的主体的认知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活动。主体实行自我认知和评价过程中首先是对价值客体评价结构的建构,即主体对其评价的价值客体和参照客体信息的认识和把握。交往沟通是主体间互换信息的重要纽带,主体问互动的完成有赖于人类社会实践组织基础上以具有抽象性语言符号作为主体间交往沟通媒介的交流方式的抽象性沟通和直接的社会情境活动中的情境下的沟通方式。反射性评价意谓主体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社会实践中以其所知觉到的他人对我所作出的反映强烈或微小的反应,以及自我在社会实践中的活动内容及其状况经他人评价后反馈至自我而使主体自我意识与其自身状况及活动内容意识直接同一来评价和认知自我。主体在与他人比较过程中应摒弃上行或下行层次的比较而应在一个特定的维度上(主体间相似性的基础和属性,比较维度平均数大致相当)进行相关属性相似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人总是在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控制和支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我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归根结底是主体先前对于对象的反映。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无限多样,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客体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体和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主体意识状态相应地就有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客体世界、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都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妨说都是“对象”意识,但习惯上我们专把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称为对象意识。主体认识图式作为一定对象的反映,就是由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由康德确立,在费希特那里,自我的概念被当做了一种哲学原则来使用。这一原则又被谢林所发展,直至过渡到黑格尔的哲学中去。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批判哲学”中建构的新知识论,是一种对知识进行再解释的二阶知识系统,即探讨一切知识之条件关系成立的理由和根据。具有分析的统一和综合的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先验解释系统的最高原理,是一切知识何以成立的最原始根据。自我意识之所以不可知,原因就在于用经验知识解释和说明超验的自我意识或者先验地规定自我意识以及用对自我的意识变成自我的知识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自由问题是费希特知识学以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主题。在费希特知识学中,自我的形而上学特征直接决定了自由的特性。可以大致从这样三种自我和自由的类型来概括费希特知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绝对自我与先验的自由、现实自我与实践的自由、宗教中的自我及其自由。我们试图阐明,自我在费希特知识学的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规定性,这样的自我是如何实现自由的,他的自由思想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康德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我意识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康德区分了先验自我意识与经验性的自我意识,认为前者是本源性的,是先决条件.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援引了"他者"概念,将"自我"与"他者"统一于自我意识中,这种自我意识的最终归宿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真正赋予自我意识科学内涵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将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实践、革命活动,上升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20.
张元  李洁 《理论界》2012,(7):104-106
自我认知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认知活动。科学地构建由主体自身各种认识和评价能力要素所组成的主体的自我认知结构,突出地表现在确立认知目的、认知视角、认知视域和认知标准等方面。通过自我的内在的自知意识对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省思,通过获取他人对我的评价信息进行上行和下行层次的比较以及社会化中的自我角色的定位来实现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