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印度民族凝聚力问题浅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 ,“可持续发展”成为最时髦的词汇之一 ,备受世人关注。其实 ,通俗地说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向前看 ,看谁笑到最后。这显然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产物 ,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产物。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只有两个字——资源。资源主要有两类 ,一是物质资源 ,一是人力资源。文化也是资源 ,既是物质的又是人力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还要看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而综合国力不仅与经济、军事、人口、社会等硬条件有关 ,也与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基础、民族精神等软条件有关。民族凝聚力问题正是这种软条件当中最核心、最重要、… 相似文献
3.
4.
民族凝聚力与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克千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3)
本文认为,民族凝聚力与社会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前者聚合效应的增长或减弱无不受到后者的制约。社会价值体系既对作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凝聚起导向作用,又对整个民族聚合起整合作用。民族凝聚力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重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生发,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今天,民族凝聚的时代背景已开始转换,社会价值体系因此必然要重新建构,舍此,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民族政治文化的沟通交流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各国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对民族精神、文化产生冲击.为了适应新形势,寻求自身的发展,我们应正视这种挑战和冲击,并寻找有效途径来应对,实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6.
(一) 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一直阴魂不散,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也无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中,采取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的态度,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1929年.胡适为《基督教年鉴》写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反映和代表了这一思潮的观念.在文中首次使用了“全盘西化”这个提法,他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情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通过从人文精神、务实精神、重和精神、自强精神、创新精神方面入手,继承、借鉴传统精神,吸收、融汇时代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新的气息,从而有效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领导观是一种具有新的理论品格的领导观,它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增强,有着重要的整合和濡化作用。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的发展出发,应当树立这种领导观,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并以领导创新带动全民创新,尊重差异和包容差异。加强政治沟通和化解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江泽民的相关思想中,蕴含着揭示以上逻辑关系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精神定位:价值观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克千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2)
本文对价值观和民族凝聚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文章认为,价值观具有唤起民族的“自我意识”,牵动民族的美好情感,引导民族的创生行为,整合民族的离散与凝聚的功能。民族价值观是民族的精神定位,民族凝聚力蕴含于民族价值观之中,两者都在民族创生历程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要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进入新世纪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以及国情教育等途径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孕育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适应时代的呼唤,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纳外来文化中新的时代内容,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只有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获得,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要进入法治状态,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弘扬与培育民族法治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摒弃传统的“人治”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导向,树立与法治战略要求相一致的法治观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来培育民族法治精神;通过提出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最高权威的思想,帮助人们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大庆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知行统一的实践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其兼济天下、感时忧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强不息好善忘势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等等不仅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攻坚克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对广大党员进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至关重要。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更有其实际意义。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邓小平同志在1961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党的建设问题时说:我们中国共产党有五个优点:一是有好的指导思想;二是有好的党中央;三是有大批好的骨干;四是有好的传统和作风;五是有对我党有最大信赖的人民。这里,邓小平同志是把有好的传统和作风作为我党一大优点提出来的。我们党是有一整套优良传统作风的党,这一点是不容怀疑、更不允许作任何否定的。那么,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优良传统是什么呢? 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就是毛泽东所概括指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种超越党派、阶级、阶层之上的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增添新的、鲜活的时代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探索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将使民族精神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融入每个国民的生命中,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17.
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具备坚实的民生物质基础,民生问题的满足程度决定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程度。由于主观、客观因素制约,当前民族地区民生基础不够坚实,对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产生影响不利。应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努力培养实干型三农干部,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民生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运用中外先进思想文化理论精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新时期民族院校科学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信息技术变革的冲击、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不足、封建民族歧视思想残余的存在以及学生思想分化的突出,是影响当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因素。加强党委统一领导,不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资源和载体,创新教育方法,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是增强新时期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