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异化指的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 ,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 ,因而具有了特定的哲学内涵 :即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异己力量 ,并反过来危害支配主体自身。在当今时代 ,技术的活动范式十分盛行 ,其本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使世界成为了一个技术的世界 ,在这个技术世界中人被异化。  相似文献   

2.
文学阐释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精神进程,要经历文本、时代和心灵的三重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建设。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阐释主体通过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从而再造另一理想的世界。对文本超越与重构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阐释主体的崇高心灵。  相似文献   

3.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析西方心理咨询中对价值问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角度看,价值不是某种独立存在的实体.价值概念是一个关系范畴,指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对主体(即人)的需要来说,客体的因为能(或不能)满足主体需要而对主体的意义。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具有积极的价值,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具有否定性的价值。心理咨询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处理适应和发展中的困难,使之过上健全、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咨询心理学与价值有关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来访者来说,什么是健全、富有意义的生活?咨询中涉及的第二个价值]和题是如何在来访者的价值选择与社会价值规范之间作出取舍…  相似文献   

5.
探讨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创新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系统生成中的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相关性,脑力劳动正在代替体力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动态关系,应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三个重大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的哲学更应把为人类发展确定路向、为人生给出意义的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海德格尔的本体诠释学通过对“存在”的追问与反思,切中和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模式,把整个世界纳入人之存在,突出主体对关系的拓展与领悟,从而使“意义”获得了哲学本体的地位,为我们反思人生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与视域。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成就与文明危机并存的时代,“意义观”使哲学为人提供生命的智慧有了来自理论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认识论是建立在主客体内在同一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新一代哲学认识论.它从人的现实生存活动出发去探索人、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的本源的生存方式是"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从而使哲学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8.
教育总是时代的教育,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口号以及不同的教育行为方式.现时代是一个后现代时代,教育不可回避地具有了后现代性.与教育的本体具有一致性的后现代思想当属"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教育本体就在于成人;另一方面,教育从其发生学意义上讲,本体则在于与生活世界的互动.因此,用生活世界的哲学指导我们当今的教育应该说是具有教育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朝闻美学研究60年是一个否定和重构的历程,他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对主体和客体分裂的形而上思想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在三个领域,即艺术创造、审美欣赏、理论研究,而他的美学思想就在批判中建构。总的说来他的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艺术的古今关系;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艺术雅俗的关系。而这四个方面的关系研究又主要以审美关系中的主客体的研究为中心展开,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审美关系、审美人生为研究的重心。而这四个时期始终以审美主体的存在为核心内容,分别探讨了典型与典型环境、欣赏者和艺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艺术和生活等内容,强调人和人、人和世界、人和艺术的差异中的和谐关系。王朝闻探讨的审美关系最终落脚在生活中,其美学思想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具有哲学的高度,与人生、时代、传统紧密联系,对当代美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始终都是在自在的状态中运行,只有相对于主体的人,客观世界的运动才有了价值属性,才显示出发展的意义。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可使客观世界符合人的目的发展。发展其实是人的解放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超人类主义者预言的赛博人、电子人正成为现实,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实现,越来越智能的技术正在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智能时代人类的主体性也亟需重新审视与重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中介或客体的弱人工智能主体性表现为被奴役的“他者”,本质上是依附于人类意识的“奴隶”。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则具有主体地位的可能性,人类与强人工智能在“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中将会走向共存于世界之中的超主体性。由强人工智能和人类分别演化的虚拟人和虚拟智人,其主体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在场交流,虚实空间延伸,以及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1.哲学是世界观,是人对所观的世界的诸种看法、态度、思想之总和,哲学的世界观实质上是借助于主体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以表达人自身本质的理论表现方式,因而它是在思想的范围内将思想对象化以映现人的能力的特殊方式。哲学是世界观,不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而是提供如何看待、分析、评价关于世界知识总体的角度、框架与视野,它涉及的不是在世界之内某些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涉猎人之主体与整个世界的根本关系问题,它力求在思维与存在的普遍理论层次上使之思想对象化以改造客观的现实,同时又使外在的世界具有主体的特征。哲学是世…  相似文献   

13.
石长平 《南都学坛》2013,33(3):54-57
实践理性是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显在特征,形成这一特性的文化渊源是墨家实行实效的思想和儒家的实用理性。毛泽东的实践理性主要表现在他对生产实践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文艺与文艺创作主体的关系以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和论述上。毛泽东认为:审美活动的根基和源泉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不仅是反映世界,其意义和价值在于改造世界;现实生活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艺术与艺术创作关系的重要因素,政治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逻辑延伸。毛泽东实践理性中的"政治",在根本意义上指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指向具体时空中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文学阐释是一个持续生长着的精神进程,要经历文本、时代和心灵的三重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要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是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建设。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阐释主体通过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从而再构造另一理想的世界。对文本超越与重构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阐释主体的崇高心灵。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主义关系,认为对话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预设作为社会交际语言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对话关系。预设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对话互动的认知交际。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分属于不同的交际主体。语义预设的领有主体为说话人;语用预设的领有主体为交际双方。语义预设基于说话人与自身认知域中形成的知识范畴(现实世界、想象世界和特设世界)进行的主体内部对话互动;语用预设基于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体间性对话互动。  相似文献   

16.
论与时俱进——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时俱进”是我党第三代领导人坚持基本原理,又从当代实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新概括。与时俱进是实践主体士面调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包含主体思维认识、价值评价和行为意志在内的实践理念,是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实质是对人与世界之间全面的、动态的相互关系的把握、处理和驾驭。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主体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长点,大学人的主体精神是大学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现代工业、资本和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迅速发生变化。物质欲望的过分膨胀以及人对其过分的依赖、顺从,导致大学人的全面异化和主体精神的失落。如何寻找“回来的世界”,回归和重塑大学人的主体精神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不能在现实中充分实现自己,他的现实主体受到限制和遮蔽,人在虚构中设立和获得的非现实性主体,是对现实主体的补充和完善,虚构世界的特点是可以超越现实世界,而达到虚构主体和现实主体间的融合,现实主体依赖于虚构主体得到想象性发挥,但虚构最终是以不同方式去接近现实主体。虚构主体引导现实主体赋予世界以含义,引导我们从一个非现实的观点或角度去看待现实事物,以发现事物隐藏的意义,使我们参与现实  相似文献   

19.
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人是关系性存在,人的关系性活动构成了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本文试图从"人的生活世界"视角出发,揭示心理健康的历史时代性前提;以"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重新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挖掘人生活世界中四种和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身的同一、人与"神"的共融对人心理健康的意义,真实把握心理健康的哲学性内涵,用"人的方式"关注人现实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有一个由粗到精、由少而多、由浅入深的过程,除了体裁、题材、作家创作经硷、读者审美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之外,时代生活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观的。在神权、王权统治的时代,人的主体意识被溶在神本观念和王道意识的体系之中,人情、人性不被重视,人的内心生活被扼制,人的精神世界被压抑,因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也常常是简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交迁,人的命运与遭遇渐趋多样,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人的心理也越来越丰富了。在白话小说风起云涌的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应合着思想文化领域的人性解放潮流,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