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记忆"和"焦虑"两个视角细读海明威的《钟为谁鸣》可以发现,记忆构成了该部小说重叠交错的时空体系,延伸了文本的尺度,拓展了小说的容量,使小说富有立体感和整体感,这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叙事技巧;另一方面,在这"记忆"的背后,有对战争的反思,有对死亡的超然体验,这是一种关怀人类生存状况的焦虑,也是一种凝重的生存哲学。"记忆"和"焦虑"使《钟为谁鸣》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视角及艺术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不起的盖茨比》自出版以来有关其主题“美国梦”破灭的文章已为数不少,但对于其叙述形式的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拟以叙述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艺术,认为正是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多重视角转换和第一人称视角的复合化的独到运用使得小说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效果,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历史叙事与“记事”活动的历史渊源,使其以客观旁观的全知视角来体现所叙事件的真实性。但是承袭历史叙事而来的六朝志怪小说,基于所叙事件的“采录传闻”性质,从“采事”的立场运用限知视角,使无法征实的事件在表面上具有了真实性的特征。由此,六朝志怪小说作者在不悖离历史叙事真实性要求的前提下,能够通过限知视角进行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相似文献   

4.
在《秦腔》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作者放逐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小说以一个半疯半傻的青年农民——张引生为叙述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乡民们生存和生活现状,表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明的冲击。但小说的叙述视角却不是单一和确定的:叙述者“我”的讲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内聚焦视角也突破了“始终受限”的传统模式,不时具有了“全知全能”性,小说中的“我”有时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有时又作为缺席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贾平凹的《秦腔》无疑开启了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方式:通过流年密集式的写法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并寄予了作者对于一种“常”中之“变”的哲学思考和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5.
回忆性叙事是施笃姆小说创作的重要文本特色。文章考察了回忆这一主题在其小说中的存在方式,并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分析了文本的回忆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将古代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羼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现代人性主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视角的流动与转换是张爱玲小说区别于其它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它突破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要求固定视角的理论限制;张爱玲用她的妙笔使"五四"之后被否定的"全知视角"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处在中国小说理论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地带 ,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叙事理论品格。但是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部分文献对现代叙事学中的“客观叙述者”、“干预叙述者”、“同叙述者”及其相应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问题均有所涉及 ,产生了一些虽然稚拙却也精彩的有关小说叙事方式的理论观点。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演化的角度审视 ,它们具有不可漠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叙事人》中有两个视角:"巴尔加斯·略萨"的视角和"叙事人"的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与原始印第安文化两种文化眼光。双文化视角的选择是由作家的文化意图决定的,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关注,引出了文学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存亡的重大主题。因此,《叙事人》对于略萨小说的文化内涵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傻子"的界限——评《尘埃落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尘埃落定》中“傻子”这一非常态人物形象及视角昭示着当代作家的文本自觉,也带来了当代小说叙事方式、叙事视角的转变。但是,“傻子”主题和叙事视角既可以与作家的创作倾向、创作追求、创作风格相契合,也会导致创作的随意性。对比班吉与土司二少爷,可以说明“傻子”视角的独特性和文学创作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0.
自19世纪中叶福楼拜等作家开创内视角小说创作并逐渐兴起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内视角叙事小说一直"走红".在我国现当代小说中,也涌现出大批内视角小说,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颇具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1.
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成长小说,作品叙述了戏剧学校大院里的孩子木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巧妙地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表现了人性启蒙的叙事主题,在叙事语言上呈现出暴力狂欢的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家人离世和濒临死亡的经历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复活的渴望。尼·费奥多罗夫提出的复活事业的哲学也坚定了他的复活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信仰复活,其作品也蕴含着精神复活的主题。“消失的”时间、内视角、简练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等共同建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活主题。“消失的”时间强化了小说的精神氛围,内视角展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概括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描写弱化了小说的现实感,也突出了自然的宗教功能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13.
莫言小说的革新是从对视角艺术的运用开始的。莫言喜欢使用人物限知视角,尤其偏爱选用儿童为视点人物,以回避叙述中的价值评判,而流动、转换的视角运用还原了叙述者本质上的全知全能,也丰富了文本的内蕴,“复合人称”的使用更使莫言小说进入了真正的叙事自由的王国。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的革新是从对视角艺术的运用开始的.莫言喜欢使用人物限知视角,尤其偏爱选用儿童为视点人物,以回避叙述中的价值评判,而流动、转换的视角运用还原了叙述者本质上的全知全能,也丰富了文本的内蕴,“复合人称”的使用更使莫言小说进入了真正的叙事自由的王国.  相似文献   

15.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八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不同时代少年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也隐喻了作家本身在不同时代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儿童小说也是他自己“成长焦虑”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分析了《黄金时代》采用的二重奏的多角度叙事视角以及从半知叙述模式突然转向全知叙述模式,故意营造的叙事“破绽”。以小说文本为例,论述了回忆视角和经验视角交替所形成的文本间的张力,使叙事话语有了自身的权力,体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透过文本叙事的缝隙,陈清扬企图用自己的身体从荒谬时代和男权社会中突围,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不是被设置的身份。《黄金时代》独特的叙事方式凸显的是一种叙述的乐趣和文本之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已摆脱子、史的束缚 ,逐步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有意为小说” ,叙事艺术的增强是唐五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勾勒唐五代小说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叙事视角自身的特点 ;二是在叙事时间上 ,标注年号、有意识“扭曲时间”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笔法的运用构成唐五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时序 ;三是叙事结构上 ,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 ,作者还通过设置“小说之眼” ,使叙事结构趋于谨严、完整  相似文献   

19.
叙事视角的多样化选择是现代小说确立其独立品质的标志之一,把叙事视角作为有意味的叙事策略,可以总结出傻子视角、儿童视角、死人视角和非人类视角这四种独特的叙事视角,这四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具有不同的魅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秘莫测的神农架,作为楚巫文化浸淫下的文学地理空间,既是自在的审美物象,又是寄寓作家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客观对应物。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综合运用了主题结构的悖谬化、故事情节的荒诞化、叙述视角的动物化、人物形象的扁平化等叙事策略,积极营造“间离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而这种叙事方式产生的“陌生化”效应,铸就了“神农架系列小说”诗性、智性和神性糅合的独特韵致,实现了小说艺术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