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就于学军、李建民博士的“后人口转变论”提出了质疑 ;对“后人口转变论”一文进行了较详细的解剖和评论。现阶段中国人口是否进入了“后时代”,“后人口转变论”是否形成了对传统人口转变论的突破和超越 ,是否建构起了新的人口理论 ,本文对此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弄清楚计划生育的客观依据,很有必要。最近、梁文达同志在《人口研究》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观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一文,读了很受启发。但是,在如何计划安排人口生产这个问题上,我们感到有些看法还有必要作进一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1991《人口研究》第一期刊登了陈永平同志的文章,题目是“儿子与超生”,副题是“农村人口难以控制之谜及对策”(以下简称陈文)。陈文对农民追求儿子的动机和由追求儿子而带来的农村多生超生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4.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者不断增加,在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瞩目,成为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劳动就业等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各地区农村非农劳动者人数究竟有多少,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心和尚未获得满意答案的问题。我们认为获取全国各地区农村非农劳动者数应遵循如下三原则:准确性、连贯性(指时间上有较好后续性和一定的前溯性)、统一性(各地区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统计时点相同)。因符合上述要求的各地区农村非农劳动者数在各种统计资料中无法直接查到,故在以往 相似文献
5.
“优死”即指安乐死。对生命质量低劣新生儿施行“优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优死”与“优生、优育、优教”并提,有利于优化生命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既可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又可减轻家庭的经济与精神的双重负担。对生命质量低劣新生儿施行“优死”符合人性伦理和医疗道德。施行“优死术”要以法律为依据,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对生命质量低劣儿的舍弃要有严格的标准,“优死”与杀婴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读毛锋、叶文虎发表于《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5期《论“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以为:两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天人合一”的经典命题出发,为当代可持续发展寻求学理资源,这种努力是相当有价值且极富启迪的。不过我们也以为:两位先生所谓“‘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中外城市化进程的定量比较──兼与孟立联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进程是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辜胜阻先生认为是严重滞后了,而孟立联同志则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辜、孟二人的论争表面上看是对一个小问题的认识不一致,实际上他们却在讨论着一个关系到中国发展前景的严肃论题。对城市化进程的判断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直接关系到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到许多社会经济的具体制度的改革。如果对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展的程度所作的判断严重失误,就有可能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不仅辜、孟之争是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荣力同志在他的《釜底抽薪,一箭双雕》(《人口与经济》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釜》文)一文中认为,现行“人均分田”的土地承包政策是导致人口生育、土地管理失控的一个根本原因,因而提出用改革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实行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将土地划分为“口粮田”与“责任田”,按合法人丁的增减决定其赋税多寡, 相似文献
9.
第二职业的发展趋势──兼与贺铬华、王爱文、巨文中同志商榷徐天琪,诸葛振华面对席卷而来、方兴未艾的第二职业,人们对其发展趋势十分关心。有的文章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第二职业热是世界兼职大潮的一股支脉,它目前虽然很弱小、很曲折,但它定能融汇到世界自由劳动的大... 相似文献
10.
在对汪士铎人口思想的评价中,过去都视其为反动的糟粕而予以否定;最近,谢忠梁先生则认为,“它既包含着反动的糟粕,又包含着十分进步的精华”,并高度评价这些“精华”“都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大成就”。究竟应如何评价?我们认为很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就汪士铎的人口思想谈些自己的看法,并就正于谢忠梁先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的状况,尤其是文盲的数量,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过去,人们总认为国家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所提供的文盲数字(如1982年的文盲、半文盲为2.3亿,1987年为2.2亿)是比较准确的,况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供了与我国大致相同的数字。但是,《决策与信息》杂志1989年第7期上刊登的朱红同志的文章“中国有八亿文盲”(以下简称《朱文》,却提供了令人瞠目的信息:1989年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有八亿文盲;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 相似文献
12.
<正> 中新同志: 读过您的《人口学地位、对象和方法初探》一文,深受启发与教益。建立一门学科,首先要确定它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然后,才能建立这门学科的体系。您的文章,就这些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这对促进人口学的深入研究,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阅读您的文章之后,我对于“人口”和“人口学”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同您有不尽相同的看法。现在,把我的一些看法提出来,供您参考。人口这个概念的定义,应该怎样确定?我认为:既要尊重前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成果,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性质,给予恰当的概括。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口这个概念,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马克思虽然提出了“人口是一个具有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如何制订城市规划,尤其是如何制订好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规划,是能否顺利完成这次改革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各大城市的规划中,为减轻市中心区的压力,疏散工厂企业与人口,几乎都有在远郊建设“飞地型”卫星城镇的内容。然而,卫星城镇在减轻中心城的压力方面作用如何?进而言之,如何搞好大城市的规划,以利于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却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老龄问题将会作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从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不亚于“人口爆炸”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因而各国近些年十分重视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我国对于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1982年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后,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不断的涌现出来,这些调查和研究对于正在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中国来说,对于我们认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认识老龄问题和我国老年人口的现状,提高全社会加强… 相似文献
15.
艾群同志在《什么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合适指标》(载《人口与经济》1984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计划生育率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合适指标”,并认为“如果根据计划生育率的高低比较不同地区或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成绩,则能够看出它们工 相似文献
16.
拙文‘有关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辨析”在《人口学刊》(1997年第1期)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同志的关注。特别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陶立群同志特意撰文发表了不同意见,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如所周知,近些年来,与和伟大时代呼应的经济学等显学的繁荣和生机相比,人口科学研究、老年学研究的‘湖互唱和”似乎多了些,相互探讨、学术争鸣少了些。这大概也是前几年“内部繁荣”之说的一个缘由吧。就我个人而言,我欣赏这样一种为学的胸怀和境界:誉吾者乃吾友,“毁”我者乃吾师。在“陶文”正式发表前(陶立群同志的“再谈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治病、卫生、健康,而是按照人类自身的生物和社会习性,如何使人类生活的更幸福。生、老、病、死诸方面都应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传统的医学以研究疾病、卫生为核心,而今人类的生殖、生育 相似文献
18.
也论中国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 --兼与翟振武教授等商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就一些学者的在中国人口问题中,数量问题仍然是第一位,规模问题第一位,结构问题第二位等观点进行了讨论.笔者明确提出,不是数量第一,结构第二,而应该是数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结构统一.对此,本文做了论证.对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就人口数量目标而言,笔者不赞同人口负增长战略,而主张人口可持续不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一文中主要论点的再认识。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提出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但转变观念有赖于改变行为,而改变生育行为又只有在行政、经济等控制措施的“强化”下才能实现。文章认为全国低生育率掩盖了农村的较高生育率;人们生育观念尚未发生根本转变。中国未来人口战略因此只应修正和补充,而不能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20.
肖又喜同志在肇庆市委宣传部工作已有27个春秋,历任副科长、科长、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文联主席等职。几十年来,他忠诚党的宣传事业,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事业热情地鼓与呼。他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贯穿于全民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常抓不懈;他潜心学习人口理论,结合实际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人口学方面有一定造诣;他奋笔疾书,热情地讴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好人好事,撰写、发表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的各类文章200多篇计40多万字;他热情关心扶植市计划生育协会、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