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伽蓝记》虚实相间而兼有论赞之笔的书写形式,蕴含着两汉史家之遗意,于行文之际充分展现了作者杨衒之的家国兴亡之感和其独特的史观、史才与史识,也体现了中国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新 《江西社会科学》2006,39(8):105-109
《洛阳伽蓝记》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该书不仅可视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社会政治史的辅助材料,而且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历史、宗教、风俗、文学等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之的《路阳伽蓝记》已符合小说演进中的各种特质,譬如题材由志人、志怪演为四类,兼融史传笔记、稗官野史与神怪杂录,明显地看出其超越六朝小说题材的地方;再如艺术手法由缺乏结构主题,到结构曲折、主题繁复;文字由单纯叙述到有叙述有描写,间杂俗语、对话;文彩由朴质记录到骈散并行、修饰烘托。这一切都使杨之小说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4.
王柳芳 《殷都学刊》2010,31(1):48-53
《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与京都赋同属表现帝京空间之美的作品。《伽蓝记》以记寺庙为纲,展开对故都洛阳的全方位描绘。《伽蓝记》对京都赋多有借鉴,描绘景物多为四字句,整饬典丽,又运用赋笔铺叙物产之丰饶,具有夸炫特色。京都赋的大一统思想、颂美及讽谏之旨,也为杨衒之所继承。《伽蓝记》也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模式,以强调北魏华夏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书中全面反映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基本面貌。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 ,对当时洛阳城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进而阐释出洛阳在孝文帝迁都后从永嘉之乱后的衰败中迅速恢复发展 ,并重新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深刻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6.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表象内容。  相似文献   

7.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北朝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作为写景文,它是城市文学丘墟审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若从审美观念史研究范式重新提问,便会呈现它对研究北朝审美观念融合的美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柳 《北方论丛》2018,(2):52-57
北魏迁都洛阳,随着生活空间的转变,北魏士人的文学生活和文学观念,也较北魏前期有了不小的改变。从《洛阳伽蓝记》可以看出,北魏洛阳时期,文人的文学活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文学观念也较北魏前期有了较大变化,不再只是将文学运用在军国文翰这样极具实用性、功利性的写作中,而是朝着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可以乐的方向发展,抒情色彩得以加强,个人性写作也渐渐增多,并非"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可以概括。  相似文献   

9.
北魏是一个佛教迅速传播的时代,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是大量佛教寺院的修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作者杨街之所亲见亲访北魏洛阳佛教寺院的情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佛教寺院是由宦官主持参与修建的,宦官们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方面的特长,建造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装饰华美,这些寺院的修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研究北魏佛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刘跃进 《学术界》2023,(9):14-28
要了解《洛阳伽蓝记》的文献价值,首先要知道《洛阳伽蓝记》作者的仕历情况、该书的体例、内容以及北魏佛教文化的历史背景,这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洛阳伽蓝记》的文学意蕴则是文本的重点。在这部分论述中,涉及一些文学史实、文字描写以及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南北偏见。这些内容,可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文献相关印证,展示了《洛阳伽蓝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古史官由巫中产生,从记神事到记人事,其间有一个巫史一体、神人不分的过渡阶段。巫是最早以口诵形式传播神话的人,为了吸引听众,他必然要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对故事不断地进行加工、改造,甚至虚构,使之朝着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向不断演进。其后神话虽然逐渐历史化,但神话艺术性的思维方式依然会影响着史书的撰写。史出于巫的文化传统使史传中有很多天命、鬼神、灾祥、卜筮、梦兆等神秘事件,它们所指向的是一个无法证实的可能世界,为虚构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 <魏书>、 <北齐书>、 <北史>和隋唐有关文献的考察,街之应为"杨"姓.从<广弘明集>衙之小传和晋唐记载人物籍贯的体例分析,衙之的籍贯应指西晋时期的幽州北平郡.街之的生平及仕历,从现存的史料大致知道他曾任过奉朝请、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和秘书监四个官职.<洛阳伽蓝记>的创作当始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约至武定五年(547)的七、八月之间完成.完成此书大约用了五年的时间.记载人文地理的"<庙记>体"地志著作对<洛阳伽蓝记>创作的影响应引起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赵莉 《北方论丛》2014,(2):16-20
《洛阳伽蓝记》在叙事中不断强调洛阳传承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展现北魏洛阳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并通过典型文化事例展现北魏洛阳独特的文化气质。杨衒之指明,无论北魏还是南朝文化,都是经过融合并包含其他异质文化在内的新"汉"文化。同为新"汉"文化,"中原"主人应该是"中原"的主权拥有者——北魏政权,从而建构起"以北魏为汉文化正统"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使《洛阳伽蓝记》成为北朝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彰显着新"汉"文化的特质,具有在文学叙事中强调文化融合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王学军 《船山学刊》2013,(1):104-109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先秦两汉时期《诗》义阐释体系的建立和解体均与礼制兴衰密切相关。《诗经》文本的形成源于周礼之兴,在编辑、结集的过程中,周王室大师等乐官对《诗》义加以系统整合和重新解释,于作者意义之外首次重建《诗》义阐释体系。春秋末至秦末,周礼衰败,乐官流散,《诗经》入乐传唱和《诗》义传播工作停滞,周王室大师等乐官建立的《诗》义阐释体系解体。伴随汉礼之兴,汉儒重建《诗》义阐释体系,在儒家义理框架下,《毛序》视《诗经》为历史文献,常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解读主旨、训释字词,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旨,使超越个别篇章的系统化解读成为可能、由于《诗》义阐释体系的两次重建,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层垒形成的《诗》的三重释义:先秦作者之义、周王室大师之义与汉儒诠释之义。周王室大师之义与汉儒诠释之义形成对先秦作者之义的双重遮蔽:  相似文献   

16.
<洛阳造像记>在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同时也是佛学、史学、地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它创新了石窟文体模式,成为元魏石窟文的新模范;体现了地记文之过渡特征,开启了时代地记文学之先声;开创了<洛阳伽蓝记>文法结构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形成的诗教观,以诗乐关系、"风化"说、"讽谏"说为基本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文之外,中国古代戏曲因有音乐曲调这一要素,受诗教影响尤深。一方面,元明清的戏曲评论往往依托诗教观,以儒家诗教中"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的思想评判戏曲,以示褒贬。另一方面,诗教观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文人的戏曲观念,这具体体现在戏曲"讽谏""风化""风化艺术统一"说三个方面。戏曲在诗教观的影响下,逐步沦为教化的工具。戏曲所具有的反映社会风俗以及政治教化的功能日益显著,并成为明显倾向。  相似文献   

18.
曾绍皇  龚舒 《兰州学刊》2008,(6):156-158,162
<廿一史弹词>是明代积学之士杨慎谪戍滇南时创作的一部雅俗共赏的通俗历史读物,其主要叙事优势在于对纷繁芜杂的历史事实采取"提要构元"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充分吸纳、合理继承史传文学叙事传统:采用"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编年体结构方式,评鸷历史事实多取正统史家观点,援引历代史书相关文献作为弹词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弹词这种新兴艺术形式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嫁接与重构:或模仿史传论赞的体例,在开篇和篇末以引词、散场词或诗曰等形式对历史事实进行主观评价,或摆脱史传叙事语言庄重典雅的风格,语言表现趋向浅俗易懂.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和《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的两部巨著 ,同属于描述家庭生活的人情小说。随着对此两书研究的深入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得到承认。这种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后出之书《醒世姻缘传》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精神 ,真接反映现实人生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发展表现在对写实的进一步推进 :不止于暴露黑暗现实 ,而是探求原因 ,表达理想 ,这样就使《醒世姻缘传》有了一层淡淡的理想色彩 ;《醒世姻缘传》对“亵墨”的处理也较《金瓶梅》更为积极健康 ;在作者结撰时代故事上 ,《醒世姻缘传》并不以前代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 ,表现出个人独立创作的发展趋势 ;从章回小说的外在形式上 ,《醒世姻缘传》的回目更加整齐 ,说话的套式渐渐淡化 ,标明章回小说在体制上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军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12-11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期刊,其主旨以传播西学为主,向中国人传播了大量的有关西方的史地、哲学、司法、天文、工商业、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鸦片战争后,它更成为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撰写有关西学著作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因此,可以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