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鸳湖曲>的作期作了补充论证,在细读的基础上,分析<鸳湖曲>的主旨有双重意蕴,即寓身世之悲,表达个人生命与时世迁移的两重悲剧.同时指出全诗的主线为竹亭湖墅,对<鸳湖曲>一诗有关吴昌时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鸳湖曲》的作期作了补充论证,在细读的基础上,分析《鸳湖曲》的主旨有双重意蕴,即寓身世之悲,表达个人生命与时世迁移的两重悲剧。同时指出全诗的主线为竹亭湖墅,对《鸳湖曲》一诗有关吴昌时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吴伟业( 1609—1672年) ,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 明崇祯四年(1631 )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官,又任左庶子等职,福王建南明,授少詹事,后辞归.顺治十年( 1653 )被征入清廷,次年授秘书院侍讲,充修太祖太宗纂修官,后升国子监祭酒. 顺治十三年底( 1656 ) ,以嗣母丧得归,遂不复出,至康熙十年( 1671 )逝世.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有传,江苏《太仓州志》亦有所载.  相似文献   

4.
《通天台》一剧弥漫着浓郁的幻灭情绪,这种幻灭情绪是吴梅村最终沦为贰臣的重要心理基础。这种幻灭感既是关于家国兴亡的,也是关于个人命运的,更有对于传统伦理价值的幻灭。如果说仕途梦的幻灭意味着吴梅村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儒家伦理观念的幻灭则意味终极价值目标的毁灭。传统伦理价值的幻灭是吴梅村走上仕清这条不归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红楼梦》的原文、抄本序文、书中批语、评语等里面,找不出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原创者的依据;拿已被新红学家驳倒的旧红学家的观点,不加分析的拿来作否定曹雪芹原创权的依据,方法陈旧;卒于康熙十年的吴梅村没有看到康熙南巡,没有写《红楼梦》的背景;从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名字中推测“吴梅村”名字,牵强附会;从吴梅村的著作包括诗中寻求吴梅村“创作《红楼梦》的蛛丝马迹”是捕风捉影,等等。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一代大诗人吴梅村诞生400周年,6月2日江苏太仓市政协召开了"纪念吴梅村诞辰400周年大会",吴梅村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叶君远教授、王振羽先生,南京大学徐雁教授,苏州大学王英志英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于飞教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徐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田海林教授,抚顺市社科院院长傅波教授,<红楼研究>杂志主编梅玫,以及钟长山、林公武、饶毅、陈斯园、壹赵子、元之凡先生等研究吴梅村的专家、学者,还有太仓本地吴梅村研究者共一百多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我读书很晚,接触梅村诗则更晚,记得是在一九四三年,高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南京汪伪政府大肆进行卖国投降活动,广大沦陷区人民则生活在火坑之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张潮象老先生,选了梅村的《圆圆曲》和陆次云的《圆圆传》来给我们讲,讲到“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诗,还特别引陆传中的“三桂赍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以为印证。张老先生当时讲诗的用意并未说明,但他讲诗时对吴三桂的愤激之情却溢于言表,使人感到仿佛不是讲历史而是讲的现实。我那时还不到二十岁,由于张老先生的讲诗,却引起了我对梅村诗的爱好,至于梅村本人的历史,当时却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8.
由于吴梅村一生活动范围主要在江浙一带,故学界特别重视江南文化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关系,而对于他和岭南文化的关系则甚少提及。尽管吴梅村在世时很少涉迹岭南,但他的一些作品却牵涉到岭南文化,故探讨他和岭南文化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主要从他对岭南文化的吸收、创作、传播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能从新的角度对吴梅村及其作品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9.
我在梳理江苏太仓的历史人物时,发现王世贞、吴梅村、张溥这三个人物是最值得研究的,也是太仓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如果为之写传,写电视剧,则当推吴梅村为第一。因为吴梅村是太仓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曾春风得意,大红大紫过,又失足毁名,备受煎熬。用吴梅村自语:“乃天下大苦人”。我注意到,对于吴梅村的评价,自他顺治十年仕清以后,从此评价泾渭,褒贬双方,各执一词。即便到了事隔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难以定论。有人说:吴梅村晚年的那些诗词有作秀成份。我以为,此说乃个人的凭想当然耳。应该说吴梅村晚年回顾自己一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吴梅村的艺术创作个性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能力,表现为作品的征实性主题;二是作品的情感符号所显示出来的阴柔之美;三是艺术意境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论者普遍认为吴梅村的诗风以明清易代为界出现过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易代之前,吴梅村只是一个“吐纳风流”的“艳才”,经历了鼎革之变,他的诗歌才变得激楚苍凉、风骨遒劲。实际上,吴梅村的早期诗歌在题材、诗体、艺术表现和意绪格调等各方面已然确立了相对稳定的个人风格,后来的诗歌创作不过是这种风格的进一步发展与强化。吴梅村的早期诗歌在其整个创作历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应当被低估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依据近年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考证了清初大诗人吴梅村部分七言歌行如《永和宫词》、《东莱行》等的作期,纠正了旧说的谬误。  相似文献   

13.
与“秦淮名妓”卞玉京的交往 ,是吴梅村一生中的重要经历 ,这一始聚终离的个人事件 ,因为明朝的灭亡而具有了浓厚的悲剧意味。研究这一对才子佳人的交往 ,是研究亡国后吴梅村的心境及其一些重要作品的很好的视角。本文对卞玉京的生平作了介绍 ,对吴卞交往的经过作了评述 ,特别是对梅村所作的有关卞玉京的诗词作品作了解读 ,对于这些作品中所寄寓的亡国哀怨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简论吴梅村诗歌的悲剧特色裴世俊明清易代是汉族士大夫惨重的人生悲剧。尤其对吴梅村,更是沉哀人骨,恨海难消。他是前朝的旧臣.先帝的隆遇,让他倍尝人生荣耀,现在从生活顶峰跌人低谷,又被逼出仕,黍食新朝之禄,失去故国节操.也失去一切引以为荣的东酉,堕人痛苦与...  相似文献   

15.
与“秦淮名妓”卞玉京的交往,是吴梅村一生中的重要经历,这一始聚终离的的个人事件,因为明朝的灭亡而具有了浓厚的悲剧意味。研究这一对才子佳人的交往,是研究吴梅村亡国后的心境,研究梅村一些重要诗歌作品的很好的视角。本文对卞玉京的生平作了介绍,对吴、卞交往的经过作了评述,特别是对吴梅村所作的有关卞氏的诗词作品作了解读,对于这些作品中所寄寓的亡国哀怨作了阐释。本文分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16.
吴梅村诗歌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史诗般的宏阔场景和丰富内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它们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既激楚苍凉、沉雄悲壮而又缠绵凄婉、博丽精工的艺术风格。清人比喻为“女将征西,容娇气壮”。正是这种“容娇气壮”的独特诗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确立了吴梅村在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乡土文学源远流长,诞生于乡土文学成熟时期作品之一,谢霜天的<梅村心曲>更是带有浓郁的田园乡土的气息.无论是作者清丽的笔触,还是细腻的情感,甚至苦难在小说中也是有着丝丝的温情与暖意,给人以慰藉.本文从<梅村心曲>的这些特点出发,来找寻她的文化意蕴和独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9,(1):41-49
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导致大明政权的崩溃,然而在南京另立新政权的南明弘光帝却荒淫无道,臣下则陷于内斗,以致政权迅速瓦解,其他南明政权亦相继败亡。偏安无望、恢复无谋,吴梅村虽如众遗民般在余生均陷于亡国的无尽悲哀之中,然却以诗歌书写其亲身经历而不为正史所载的重大事件,对南明政权做出无情的揭露与鞭挞。至于忠臣勇将以及抗清民众,吴梅村则予以热情的歌颂,为后世留下极为珍贵的甲申诗史。  相似文献   

19.
吴梅村之诗号称"诗史",抒情纪事,或哀怨缠绵,或沉郁顿挫,寓含批判,以诗传史,可谓深得诗家三昧。吴梅村的〈雁门尚书行并序〉与其《绥寇纪略》相结合,史诗互证,聚焦于孙传庭之剿寇策略及其与李自成之交锋过程。借此研究,可以在"正史"之外,重新了解孙传庭之剿寇韬略、功绩及其无奈,亦可见晚明民变起因、壮大以至于导致大明王朝倾塌之原因,并借此以彰显吴梅村诗歌之诗史特征。  相似文献   

20.
“梅村体”名篇《临淮老妓行》以老妓冬儿为叙事主线,表达了吴梅村对明末史事的感慨,具有明显的“诗史”品格,表现出鲜明的批判意识,并且“一诗双写”地刻划人物形象,代表了“梅村体”隐括史事、叙事写作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