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力 《社会工作》2009,(4):36-37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的顽疾,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基本媒介,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是决定—个儿童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综述了家庭社会资本与青少年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决定家庭社会资本的因素以及家庭社会资本的缺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影响。研究探索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系,也是为了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的顽疾,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基本媒介,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是决定一个儿童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综述了家庭社会资本与青少年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决定家庭社会资本的因素以及家庭社会资本的缺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影响。研究探索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系,也是为了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犯罪主体为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本文着重就其中的社会因素作一粗浅透视。一、典型调查和众多个案表明:“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据杭州、上海、北京市统计,在5,021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由家庭的不利因素导致犯罪的,有1,274名,占25.2%,四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就有一起与家庭有关。据某工读学校对三年来入学的297名学生的家庭调查,其中因家庭溺爱而导致失足的学生竟占一半以上。在国外,由于家庭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犯罪也占相当比例。据美国一个调查报告指出,他们国家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家庭有关系的占60—70%;苏联  相似文献   

4.
骆兰 《社科纵横》2007,22(5):68-69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其犯罪成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消除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负面影响,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闫汝乾  骆兰 《社科纵横》2006,(10):164-165
青少年犯罪是指儿童向成年期过渡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犯罪,在中国一般指12—25岁的人的犯罪。由于存在教育错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其原因,大多数都是缺少正确的教育而失学,离开校园和家庭流浪社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法犯罪的泥坑。因此,本文就造成青少年失学而走向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钟其 《浙江学刊》2007,3(5):196-200
社会控制理论是当代犯罪社会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工具,其为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理论在结合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可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提供一种路径。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核心,通过对犯罪青少年自身因素,国家公权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引导、预防、处置之道,以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诸种社会环境情势等的深入剖析,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个体身心失衡、政府防控缺位和社会环境失序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2009,(13):14-16
一、项目背景 在上海市长宁区社工接手的个案中,30%的个案源于家庭问题。社工发现社区青少年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三大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社区青少年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与离异单亲家庭占较大比例。不少问题青少年出自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在生活中需同时扮演父母双重角色,由于他们缺少相应技巧,对问题青少年无从下手。第二,社区青少年家长普遍处于社会较低阶层。  相似文献   

8.
当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日趋突出 ,犯罪人数增多 ,作案手法多样,罪犯年龄趋小,社会危害严重。因此 ,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尤其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许多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有关职能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目前上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状况 ,我认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重视两个“闲散”第一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 ,失学、辍学、失业、闲散、游荡的青少年为数不少 ,上海青少年犯罪人员占全部刑案作案人员44 7% ,其中18岁以下仅11 %…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试从社会化的视角多维度剖析青少年的犯罪根源。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化机构自身的变异,社会化机构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时存在内容片面性、手段复杂性和不当性,以及社会化大环境的变迁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外因之一家庭,作为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对他们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事实上,许多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形体发育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得不到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成长环境中,家庭对于社区青少年影响最大。社区青少年的问题往往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平时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网络成瘾、行为偏差、心理困扰等等问题的社区青少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家庭关系有关。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家庭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家庭结构不完整。日常生活中,学习或者上网成了青少年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久而久之,家长与青少年之间自然形成了无形的沟壑。彼此交流的时间少了,见了面也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唠叨。因此,我们会采用各种方法试图增强家长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能力,最终改善他们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多数破坏行为、许多盗窃案和相当一部分行凶抢劫案都是青少年所为.从事犯罪活动的许多青少年似乎都面临着多数年轻人、甚至成年罪犯所没有遇到过的特殊难题.少年罪犯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难以达到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许多人家庭不睦,而且多半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和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3.
活动背景 近年来,青少年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的青少年问题也日益凸显,状况令人忧虑。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误区、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家庭的因素被列为首位,家庭系统对青少年个体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孙艳艳  王卫 《社会》2001,(7):44-46
随着青少年越轨的日益严重化、低龄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试图解决青少年越轨问题。笔者认为 ,大力构建家庭文明是有效预防青少年越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家庭与青少年越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在当代社会 ,家庭的不断消解、崩溃所带来的是家庭功能和作用的日趋弱化,由此所引发的青少年越轨问题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美国的贝伯所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中 ,80%犯罪者出自破裂的家庭。据我国有关专家统计 ,在中国 ,父母离异的家庭中 ,青少年犯罪率在40 %左右。而在家庭类型结构中仅占总数5%的…  相似文献   

15.
拜荣静 《社科纵横》2006,21(9):82-83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青少年网络犯罪为对象,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犯罪进行心理结构分析,找出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年来呈现日益严重的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引起各级司法机关的普遍重视。青少年犯罪作为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犯罪,保证社会稳定,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德国著名犯罪学者路德教授关于青少年罪犯的刑事责任与社会矫治问题的看法作一些剖析。一、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在德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为侵犯财产罪。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人格培育理念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引起的代际关系处理颇具争议的问题。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投射出了青少年早期教养方式的人格培育的误区及缺陷,这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健康和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在适当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在其中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试图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人格概念认知误区问题及培育方法,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该文从青少年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具体条件和环境影响、主观因素、个性结构特征、动机五个方面 ,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最后就如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人格培育理念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引起的代际关系处理颇具争议的问题.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投射出了青少年早期教养方式的人格培育的误区及缺陷,这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健康和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在适当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在其中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试图在这些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心理—社会模式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模式,将其运用于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从心理—社会模式考察,则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交叉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且心理—社会模式对于治疗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