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水明 《兰州学刊》2006,(10):197-199
男性遭受性侵犯的问题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社会大都拒绝承认男性遭受性侵犯的事实。本文对男性遭受性侵犯的特征和补救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荷兰同性婚姻的国际私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才 《兰州学刊》2010,(7):134-138
性别相同的两个自然人结合而成的伴侣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较为松散,不具有法律意义,有的颇为紧密,具有从法律角度予以探讨的必要。2001年4月荷兰修订了《婚姻法》,允许缔结同性婚姻。2005年以来相继有比利时、加拿大、马萨诸塞州、荷兰及西班牙等通过立法承认同性婚姻。荷兰《国际私法(结婚与离婚)法》也作了修订,及时回应同性婚姻的成立与解除、同性离婚案件管辖权选择、外国同性婚姻的效力及外国同性离婚判决的承认、同性婚姻与荷兰区际私法等问题对国际私法的需求。我国当前同性恋人群呈增长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必然遇到在我国境内缔结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外国同性婚姻配偶在我国的民事法律地位、外国同性离婚判决在我国的承认等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和借鉴域外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国际私法立法。  相似文献   

3.
欧洲对同性婚恋的立法经过同性恋的法律文明、同性恋的罪行化、同性恋的非刑事化和同性伴侣、同性婚姻合法化几个阶段.这种立法轨迹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被剥夺;法的制定应该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中国未来对同性婚恋的立法思路可以设定为三个阶段,亦即制定<同性恋者权益保护法>、制定同性伴侣的行政法规、把同性婚姻写入婚姻法明确同性婚姻享有与异性婚姻完全相同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王丽萍 《文史哲》2004,(4):152-160
有的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具有与异性婚姻同等的法律效力,更多的国家则只是通过《家庭伴侣法》赋予同性伴侣部分异性婚姻配偶享有的权利。美国《婚姻捍卫法》与《互惠法》、《家庭伴侣法》的对峙,以及有关同性婚姻的判例,折射出了否定与承认同性婚姻背后的法律、道德和伦理问题。无论是否承认同性婚姻,倾听呼声、保持对话并理性思考,是我们应有的最基本的姿态。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者的平等权益,被称为继妇女和有色人种权益之后的"人权运动的最后堡垒",而其中同性可以结婚往往又被视为同性恋者平等权益斗争的最高目的。同性婚姻作为同性恋者的最高权利主张,在世界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张力,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和司法判例确认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由于同性婚姻与人权中自由权、平等权及和谐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相吻合的,我们可以得出同性婚姻权应该是一种人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同性婚姻已为西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认可之际,中国在法律上迟迟不认可同性婚姻是有其文化根源的。这些文化根源包括阴阳之道的传统哲学思想、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严格的儒教伦理秩序以及根深蒂固的两性婚姻制度等,在一国法律的设立受制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可形成了制约。  相似文献   

7.
艾尤 《北方论丛》2007,(6):38-41
台湾女小说家在书写同性恋题材时,书写策略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一个从"有放逐悲情/无同性情欲"向"有放逐悲情/有同性情欲"转变的书写历程,这除了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更关乎女作家们对同志身份和同志情欲的认可程度。朱天文和邱妙津是将放逐主题、悲情书写、同性情欲三者相结合的典型作家,她们最具代表性的同性恋作品通过描写同性恋者们的外在放逐(外部社会放逐)/内在流放(内在自我流放),控诉和批判了男权异性恋社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不少前所未有的同性性暴力案件。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如果男性违反女性的意志,以暴力、胁迫等方式与之发生性行为的,构成强奸罪。如果男性违反另一男性的意志,以强迫、威胁等方式与之发生性行为,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并没有对奸淫同性行为作出任何规定,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司法机关不能对奸淫同性的行为人定罪处罚。按照现行法律,如果受侵害男性不满14岁,构成猥亵儿童罪,但超过14岁,侵害人反而构不成犯罪。笔者认为,在刑法中应规避奸淫同性行为,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何对同性性暴力进行法律规范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立法问题。本文立足于法理学、刑法学和现行法律规章,结合社会实践,从同性性暴力作为犯罪的必要性、完善立法等方面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民族国家冲突中女性往往被凌辱。文学创作和评论中能否、如何再现、阐释现代民族国家冲突中被性侵犯的女性命运与遭遇是一个颇有意义的领域。丁玲所创造的陈老太婆和贞贞以及她们的阐释变迁集中体现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0.
刘传霞 《晋阳学刊》2006,1(1):108-112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诞生了一批表现女性同性之爱的作品,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和遗忘。对这一批作品进行集中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其主旨就是重建当年的文化脉络,探讨中国现代女性同性之爱文学的独特形态和政治文化价值,勘察男女两性作家在同一题材上所呈现的结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形成的历史与现实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1.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重要的英国小说家,《莫瑞斯》是他最富有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围绕莫瑞斯、克莱尔和阿列克三者之间的同性恋情展开。这部小说真实的反应了作者自身的情感诉求,体现出作者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主人公莫瑞斯与他的恋人们,是谁主导着同性恋情之中话语权力的值得深究。本文拟以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来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特征是"人兽同体",与西方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有着重大差异。这一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一般观点所认为的产生时间早晚和文明程度高低,而在于两个民族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不同"天人观"。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人兽同体",希腊"天人对立"则决定了"同形同性"。  相似文献   

13.
朱姝 《南方论刊》2014,(1):60-62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重要的英国小说家,《莫瑞斯》是他最富有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围绕莫瑞斯、克莱尔和阿列克三者之间的同性恋情展开。这部小说真实的反应了作者自身的情感诉求,体现出作者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主人公莫瑞斯与他的恋人们,是谁主导着同性恋情之中话语权力的值得深究。本文拟以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来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如果男人、女人的沟通之难缘于他们来自不同的性别,那么,同性朋友之间越来越无法沟通,又是因为什么呢?似乎不能用道不同不相为谋解释。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各国对家庭暴力概念的学理界定和立法规定都不相同。我国在立法上没有对家庭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出现混乱。家庭暴力行为不仅应包括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而且还应包括作为形式的纯粹精神伤害、冷暴力(故意冷淡对方)以及轻度性侵犯。  相似文献   

16.
论建立变性人婚姻家庭之特别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变性人婚姻特别规范之立法思考 变性人婚姻,指通过法定程序变更了自己原始性别的自然人的婚姻.变性人婚姻问题的特殊性主要涉及到变性人的结婚能力、身份确认、特别条件、同性婚姻、欺诈婚及重婚等问题的认识与处理.  相似文献   

17.
平等的真义     
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思路一般是,首先将平等视为某种利益的相同性,然后寻找这种利益究竟是什么,或者追问如何实现这种相同性,该思路必将使平等成为抽象的平等。本文认为,上述思路遗忘了由柏拉图提出并由亚里士多德所展开的平等的具体性原则,即不是首先设定“什么是平等”,而是在弄清楚“谁应当平等”之后再讨论“什么是平等”.本文认为,真正的平等应当是在生活网络的各个维度展示其力量的人们的平等,这是全面的比值平等。而海德格尔为我们把握这种平等提供了视野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信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必然冲击着19世纪中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信息的客观存在世、相互映射的属性、纵横联系的同性,其哲学意义就是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丰富了其认识论,论证了世界的辩证蓝图,同时必然导致现代社会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社会关于同性爱欲之关系性的话语镶嵌在社会权力等级结构中。民国知识分子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同性恋现象,他们处于由西欧病理化的"性科学"话语和传统社会相对温和的同性爱欲话语构成的断裂式阐释链中,因此对同性恋的立场是模糊的。对民国同性恋话语的研究有两种视角,即强调内生性的本土文化观和强调外生性的现代性视角。民国时期尚未产生清晰的"同性恋"身份,同性恋者是作为"熟悉而陌生"的他者出现在公共领域中。  相似文献   

20.
李岩 《理论界》2006,(12):126-127
随着权利时代的到来以及人权理论的发展,同性对于其结合形成团体的合法地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民事结合制度是同性关系合法化运动的产物,其出现对于传统家庭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家庭类型的扩张、家庭概念的重新界定、家庭的历史性以及家庭的功能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