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迁鄂后 ,其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文化涵化、发明创新、迁徙方式和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迁 ,逐渐融合成鄂西的地域文化 ,成为鄂西多元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鄂西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模式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散杂居湖北侗族最关键的族群象征,他对湖北侗族生计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限定、引导和影响。对其进行阐释有利于概括处在“文化孤岛”的湖北侗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鄂中南荆楚地区与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民歌在历史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湖北民歌一道奇特的音乐景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也使两地民歌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了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典型特征、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4.
侗族文化的建构是立足于对所处环境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其主要内容就是从社区的"时空规序社会共识"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地调控,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曾经是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计方式的人口较少民族.长期在浩瀚的森林中从事狩猎活动使鄂伦春族在迁徒动荡的游猎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狩猎文化.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这种传统的生计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而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那种眷恋和情怀却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6.
湖北鄂西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在抗日战争中,是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是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的陈诚,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文化活动,鄂西的共产党员同广大群众,对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能够冲破了反动派的压迫,击垮了一切反动的文艺活动”。鄂西这段进步文化斗争的历史篇章,在现代文学史中,理应占有庄严的一页。为了给现代文学史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史料,我们编写了这篇《鄂西抗战文化斗争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1940年9月至1943年2月,陈诚实际主政湖北。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中最深刻最具特点者有五:一是“建设国家,才是我们一贯的目的”之建设目的论。二是“一切建设应以文化建设为先锋”的文化建设先锋观。三是把武汉建设成为中西部之中心城市是新湖北建设的核心构件的发展战略。四是“政府不可侵犯人民应享的权利”的分明系统思想。五是立足抗战现实,新湖北建设从鄂西北着手的务实精神和作风。限于抗战的历史时期,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的贯彻与实践仅及鄂西,但省府迁地恩施一派繁荣,鄂西建设得以较好、较快发展,却是最生动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改土归流后鄂西南土家族社会文化迅速变迁,是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一是国家行政力量形成的政治压力导致的土家族文化的收缩退避;二是土家族与汉族移民社会互动形成的民间文化交流导致的文化涵化.两种力量具体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互为依托,相互作用,互为表里,合力推动土家族社会文化迅速变迁.  相似文献   

9.
居所随着人类文化的变迁而变迁,随着人类生活的变迁而变迁。在农耕时代,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侗族居所体现出一种超稳定性特征,正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一般性特点。侗族居所的变迁和汉族文化的辐射、影响是分不开的,汉族文化、现代文化的强力渗透,是导致侗族居所变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侗族是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生息于黔、桂、湘、鄂、毗连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征,对侗族发展影响很大。加强对侗族心理素质的研究,对侗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侗族历史悠久,属古骆越的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