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语教学中是采用英国发音呢还是采用美国发音?学生应该学伦敦音呢还是应该学美国音?这个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英、美语之分由来已久。英国人讲的英语和美国人讲的英语不仅在语音方面有区别,在拼写、用词及语法方面亦有所不同。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英语是指一般性的概念,因为不管是英国英语还是美国英语,是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英语,它们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人们可以忽略差异,兼收并蓄地加以学习。但差异毕竟存在,其中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别最明显、最具代表性。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状况,英国英语一直占优势,但随着美语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及中美两  相似文献   

2.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某些差异.本文在把美国英语语音与英国英语语音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美国英语语音的基本规律做了概括.  相似文献   

3.
英语语音分类是现代语言学和英语语音学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理论问题。要使分类具有科学性,关键在于分类的标准必须正确、严密,并在具体分类过程中严格遵守之。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在英语语音分类中由于分类标准不够严密,因而产生了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4.
美语始学者屡犯读音方在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美语语音概念的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音方面的系统比较,概括总结出两者的主要差异,旨在使学生正确掌握美语发音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语音质量.  相似文献   

5.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主办的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4月22--24日在台北南港举行。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省各地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20多篇。与会者围绕着“词学”的有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论文和学者发言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6.
国内英语语音教学研究以本族语为原则,以学生习得本族语语音为目标,仅关注语音自然属性,忽略语音社会属性.针对语音教学应以可理解性为原则还是以本族语为原则、英语归属世界还是英美、口音是否具有社会政治属性、教学中应采取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语音还是所谓标准英语语音、本族语教师教授语音还是非本族语教授语音等问题,文章从社会政治视角出发,认为语音教学中应用可理解原则取代本族语原则,侧重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中可理解核心语音,非本族语语音教师应更具文化自信,并在多媒体语音技术支持下提高语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英语学习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语音错误举要刘精香学生在课内外用英语朗读、回答问题或会话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些语音错误。作为学生,犯语音错误诚然一时在所难免;但是就英语教师来讲,有责任不断引导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中国人学外语,往往重书面而轻口头...  相似文献   

8.
小编信箱     
《21世纪》2003,(1)
问:英国留学签证面谈的要点是什么?答:几年以前,每年大约只有3000名中国学生赴英国留学,然而2001年,赴英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增加了6倍。中国学生成为在英外国留学生数量之首。有人预测,在未来几年,英国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吸纳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办理英国留学签证,都要跟签证官面谈。在充分准备签证申请材料的基础上,面谈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个是你留学英国的目的是读书深造。围绕这一问题,需要明白地解释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基本情况的掌握。第二个是证明自己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在英国的学…  相似文献   

9.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种族维度探讨不仅是英国社会结构的一种反应,也是英国文化面临美国大众文化冲击下的一种本土回应。伯明翰学派不仅发现了英国青年亚文化中的种族文化(主要是黑人文化)元素,分析了种族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结合的成因,而且认识到英国青年亚文化的种族文化既有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吸收,更是基于英国本土社会经验的独特黑人文化,由此提出"新种族性"问题,并力图在宣扬英国特性的主流文化中警醒世人种族文化的存在及其差异性,警惕全球化时代种族排他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中国学的最终创立者远东学会产生于美国东方学会并在初期与之联合,而东方学会是美国传统汉学研究的大本营。中国学研究在美国汉学内部发端是由美国汉学的特性所先天决定的,也是当时美国现实需求和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汉学与中国学的初期合作并未能掩饰双方在学术主张上的根本差异。研究美国中国学的发端史能揭示汉学与中国学最初的关联与纠葛,从双方的决裂过程彰显二者的差异。通过研究美国东方学会、远东学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等美国重要涉华研究机构和组织在中国学发端期的互动,可以反映美国中国研究的一段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国内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美国成为海外中国学的重镇和代表。与此相应,国内学界对美国的中国学也日益关注。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在该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应当看到,在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分期、学科建设、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学界还依然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全面发展,阻碍了该领域研究的规范化和学术化。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科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在西方,美国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最多,不仅大量的论著涉及科举,而且有多种专门的科举研究论著问世。美国的科举研究内容丰富,最为集中的论题是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以及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美国科举学以实证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通过对美国科举学概况的述介和评析,可以看出西方科举学与中国传统科举研究的不同旨趣,并为中国的科举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语音习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学、社会学、语音技术、发声学、英汉音译表的启示等多个视角,对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若干现象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过程,为语音习得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音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 ,许多学生语音知识虽学了不少却达不到这一目的。本文通过对学生常犯语音错误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对语音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探讨如何把语音教学和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本文通过对英汉语音系统的比较以及指出各地区方言影响下的特殊问题,为中国学生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学会区别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发音特点,摆脱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延安学这一概念在海内外早有所闻。但是,延安学作为一门科学并没有真正建立,在国内历史学界和理论界可以说还是个空白。1990年5月3日我在上海《社会科学报》上提出了“建立延安学”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较强的反响,《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社《文摘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二十多家报刊杂志转载了这一论点。后来,又发表了《延安学与中国文化》、《延安学:特殊形态的中国学》、《延安学与中国精神》、《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延安学》等专论。理论界的同仁、外地来信、来访者纷纷询问有关延安学的问题。为此,我把自已初步的研究成果整理一下,献给读者,希望多多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名物学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物为有客体可指,关涉古代自然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物,其名称亦皆为我国古代实有或见诸典籍记载的客体名词.名物学是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中国古代名物学是以语音与语义关系的探讨而发轫的,名物学在魏晋以降多学科加入的形势下,语言学方法依然为其基础.名物研究是国学中的重题,历来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当代中国古代名物学研究的沉寂同中华崔嵬丰美的名物文化以及历代成果辈出的名物研究盛况是很不相称的.本文似为学界首篇关于中国古代名物学学科特点及其研究领域与方法之论.  相似文献   

19.
正既然中国学习西方是摆脱不掉的命运,那就干脆学得彻底些。晚清到民国,马克思进入中国前,除了小说、艺术、科学的名典,哲学上我们还只是单个人单个人地学,德国的尼采、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罗素、美国的杜威。直到马克思进入中国把"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一同带入,还把马克思主义的另两个来源"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作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艺复兴后的"新古  相似文献   

20.
就海外中国学的范式而言,二战后费正清所倡导建立的美国中国学并非是唯一表征.从长时段来看,在传统汉学的发生期以及后来的演进中,已经呈现出中国学的某些特点.从地域上来说,20世纪初期的苏俄以及日本,已更为集中地出现了美国中国学的范式特征.突破对"美国中国学"的中心主义思维,将海外中国学与传统汉学的发展置于历史长时段、世界多国度与多元文化的坐标系下,方可更为有效地考察两种范式各自的特点、嬗变的动因与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