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作人是北京沦陷真空期文化地位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当时围绕其展开了文化权力的持续争夺.参与逐鹿者有后生晚学新势力、日伪官方势力与周作人嫡系弟子,他们或利用周作人名望上位,或意图取而代之,最后各方行动均告失败,周作人始终占据文化权力中心.文化权力运作机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无论沉默不语,抑或愤而反击,身在沦陷区的周作人都没能保全自我,无力挣脱权力控制,从一介文人蜕变成伪吏官僚.  相似文献   

2.
于小植 《求是学刊》2012,39(3):127-131
20世纪前半叶,多数翻译家以“启蒙”和“救亡”为使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周作人则更加强调翻译的趣味性和个体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包容性.他同时强调文艺的生命是自由而不是平等,是分离而不是合并.这种对于文学多样性的清醒的理性坚守与对时代主潮的分离行为,使周作人的翻译观背离和超越了其时代翻译观的急功近利性,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曲达 《学术交流》2013,(2):18-20
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有着鲜明的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的理性的立场。马克思曾深受启蒙精神的影响。后来随着马克思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他逐渐转向了对启蒙精神的批判。无论是启蒙精神带来的政治解放或自由,还是这一理论所倡导的人类理性,看似与启蒙精神决裂,然而马克思本质上仍是启蒙的,他从未否定启蒙运动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只不过他对启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比原本的启蒙意义要更进一步。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展现出的正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晓明 《求是学刊》2004,31(4):16-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现代性的批判再度以深入地检审"启蒙"及其传统的方式被课题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对这一主题作出了重要应答.其核心思想是现代极权主义并非启蒙传统的外部状况或单纯反面,而是这一传统之固有特性和固有动力的辩证展开.因此,启蒙原则及其自我巩固的发展为20世纪的神话和野蛮状态提供了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洞见,但由于随之而来的批判未曾真正深入到存在论根基处进行彻底的检审,所以它仍然是不充分的和有待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张洪春 《社科纵横》2012,(1):121-123,135
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之源和知识分子的立命之本的"启蒙",虽发端于欧洲,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已百年,然则命运多舛,时断时续,现代启蒙任务至今远未完成。尤其在社会转型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启蒙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为此,学界在呼唤启蒙的同时,对启蒙在中国的开展进行深入反思,并试图提出当代中国推进启蒙的途径。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推动启蒙在当代中国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赵飞鸣 《社科纵横》2007,22(11):126-127
《红楼梦》写作的"复义"性决定了它是多层次整合的结构,悲剧性主题居于中心地位,其根源在于日常生活定性范式和性格悲剧对生活主体的迫害。但是,作者通过人物内心的描写和他们在大观园中诗意生活的创造,对这一悲剧起到溶解、消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无知之幕"与悲剧的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知之幕"的意象是罗尔斯为了解决"分配正义"而提出的一个理论思考模型.但是这一模型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展开为艺术化的生活经历比如悲剧,从而帮助人们对于"司法正义"进行具象的思索与选择.悲剧的效应显出一种"道义论"伦理学的特征,让人们意识到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可以轻易被放弃或压制.悲剧这么做,不是通过论证"兼顾各方"的道义论哲学理论,而是具体而微地描述和渲染各种人的痛苦和悲伤,尤其是弱势者和边缘者如妇女、失败者的痛苦和悲伤.进一步,虽然悲剧提示人们应当兼顾各方,但是悲剧又提醒人们这是极为困难的.所以,悲剧作为"无知之幕"之后的思考不具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之后的思考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8.
明治时代最初20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启蒙期或曰酝酿期。日本积极移植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西方文明,以脱却漫长的封建文化腐旧状态,从而形成了日本近代黎明的文化启蒙思潮。如此思潮催化出"翻译小说"与"政治小说",进而为以自我觉醒和自我确立为神髓的日本近代文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嘉明 《求是学刊》2006,33(3):46-50
福柯将现代哲学的本质视为对“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根本上说,他对启蒙所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它对当代哲学具有根本意义。福柯把他的“现代性态度”归结为一种“哲学的质疑”,亦即“批判性质询”的品格。虽然他不满于“理性”的专断,对它的压制非理性有着尖锐的批评,但仍肯定理性所具有的“自我创造”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现在科学文化、技术装备、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合理性”形式。  相似文献   

10.
韩秋红 《唐都学刊》2013,29(1):124-125
近日拜读王治河、樊美筠教授的《第二次启蒙》,初读便被作者深沉执著的现代性反思与对未来命运关注和忧心的人类性胸怀所感动,仔细品味又从中读出一缕悠长的历史之思——启蒙故事的重述,或许这更是作者提出“第二次启蒙”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什么是革命     
"革命"不仅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往对"革命"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社会历史进程的变革之中,其实,这是对"革命"这一重要范畴狭义片面的理解.把人类的社会革命仅仅理解成以暴力来夺取政权,这实际上是对"革命"这一概念范畴的误解.这是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用中国传统的儒家革命观替代了认识和实践领域中的"革命"概念.我们应当树立一种新的革命观,深入理解"革命"这一概念的本真涵义,倡导一种渐进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观念创新引导下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这对于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赵明 《浙江学刊》2005,(6):144-150
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性影响迄今犹存,托克维尔以哲人的理性态度和立场对大革命时代所内含的民主政治与自由的内在张力有着深刻的洞见,值得后世人们永远纪念.  相似文献   

18.
In the light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ocess by which voluntary public bodies will replace state institutions in various spheres of life. ("From the State to Communist Self-Government," Politicheskoe Samoobrazovanie, 1960, No. 8—slightly abridged.)  相似文献   

19.
20.
Has Social Security Become Irreleva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recent years, it has often been asserted that social security has become irrelevant to contemporary economic and social realities. This claim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proposals for the aboli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ts replacement with commercial provision. In some countries, social security has already been extensively privatized. Instead of dismissing the claim that social security has become irreleva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views of social security's critics. It suggests that steps need to be taken to address their challenge and ensure social security's long-term survi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