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市已婚育龄夫妇使用的避孕方法主要是可逆性方法,较少采用绝育这种高效但不可逆的避孕手段。在可逆性避孕方法中,可以自己控制的避孕方法使用率比较高。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1992年的统计数字为例,三市的男女绝育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宫内节育器(IUD)、口服避孕药、避孕套和其他方法的使用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中期育龄夫妇避孕方法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 1997年国家计生委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对 90年代中期中国城乡育龄夫妇的避孕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对避孕方法构成的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育龄妇女的避孕方法并未达到最理想的模式。本文对改善城乡育龄妇女避孕方法构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避孕药具生产和供应改善,计划生育手术质量提高,避孕知识宣传不断普及深入,避孕组织工作日臻完善,采用避孕措施的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的比例逐步上升到70%左右,从而使中国育龄夫妇的避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一部份人想生较多的孩子,不愿意采用或不愿意过早采用避孕措施。本文试图阐明当前中国育龄夫妇不避孕的状况,阐明经济、社会诸因素对未避孕率高低的影响,以便为计划生育部门更有效地提高避孕率,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为科研部门深入研究未避孕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育指标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作生育指标的动态分析或者比较不同地方的生育指标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一、人口年龄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 出生率说明人口出生水平,结合死亡率可分析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但用出生率说明生育水平时要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出生率=育龄妇女(普通)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出生率受普通生育率和育龄妇女比例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出生率分析生育水平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以上海市卢湾区资料为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1960年最低(21.37%),1980年高达29.76%。用1951年人口构成算得的1960年校正出生率为28.63‰,比1960年实际出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82年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着重对中国已婚妇女未避孕原因进行分析。文中分析所借用的主要指标是已婚育龄妇女的未避孕率(下面简称妇女的未避孕率)。它是指在调查时点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包含离婚、丧偶)在已婚育龄妇女中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一、中国妇女未避孕率状况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9,(5):5-17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重大调整,其对生育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避孕是生育的中间变量,通过对避孕模式变化的深入探究可洞察人群生育取向的变化趋势。流动人口中育龄人口比重大,避孕方法使用率高,可能有较为明显的政策效果辨识度。文章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交叉分类的分层结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HAPC-CCREM)解决一般线性模型的共线性问题,探讨流动育龄妇女是否采用不可逆避孕方法的影响因素并描述其动态变化。研究不仅探讨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和区域(主要从政策角度)层面因素对流动妇女避孕模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考察了可能存在的时期与队列效应,即政策效应及作用人群。研究发现中国流动育龄妇女采取不可逆避孕比例随年龄下降而减少;不同出生队列避孕方法选择存在差异,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较大的1976-1984年的出生队列更倾向采用不可逆避孕措施,而年轻队列主要使用短效避孕方法;时期因素对流动人口避孕方法选择的效应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生育政策调整后不可逆避孕的使用率大大降低,对未生育的或已育一孩的流动妇女的避孕模式有显著影响,子女性别构成在短期内并没有改变性别偏好对避孕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避孕方式的改变是长期趋势性因素影响的结果,生育政策的调整对其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孩率:%·63.1 二孩。率L%27.3. 三孩率%9。6 育龄妇女人数亿〔3.24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亿2.4 晚婚率%36.5 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8 3.4‘采取节育措施人数万人19 983 节育方法构成: 性绝’育%11.8 女性绝育%41.7 宫内节育器%40.1 口服药%3。8 避孕套%2.1 用药%0.3 其他%。.3 全年男性绝育手术万例140.9 全年、女性绝育手术万例512.6 全放置宫内节育器万例,1269.4国家计生委1992年38万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1992年)$国家计生委规划统计司~~…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14年云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因素分解和标准化的方法,对农业和非农业流动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及其生育模式差异进行讨论分析,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分别分析年龄结构标准化下的年龄别生育率和一般生育率。结果表明:农业流动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有利于提高一般生育率,农业流动妇女的生育水平显著低于非农业流动妇女;婚姻构成(如有偶率、初婚年龄)和婚内生育率(生育控制)对生育率的影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宫内节育器是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之一。根据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87年常规统计报告,全国共有62908492名已婚育龄妇女采用宫内避孕,现用率为40.7%;城、镇、乡已婚育龄妇女(以下简称妇女)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数分别占全国使用总数的27.4%、19.6%和53%。可见宫内节育器在节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殖系统保健与生育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部分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育龄妇女大都患有轻重程度不等的生殖道感染疾病,且这些妇女患病后就医率非常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育龄妇女本身对生殖道感染疾病不重视;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育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婚育龄人群避孕水平及避孕方法使用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20世纪60年代到2004年的全国计划生育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我国已婚育龄人群避孕水平及避孕方法的使用趋势。结果表明,我国一直是全球总避孕水平最高的国家,避孕方法以长效措施为主。90年代后,主要避孕方法中宫内节育器现用率逐年上升,女性绝育逐年小幅下降,男性绝育逐年明显下降,避孕套现用率逐年递增,口服避孕药、外用避孕药和其他避孕方法呈逐年下降趋势;且避孕方法的选择存在省市、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以来,广州市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出生率为18.24颂;1989年为17.68%。,而在1992年人口抽样调查时出生率为15.03盼.以1981年为基期,1989年、1992年分别下降0.56和3.ZI个千分点。1981年育龄妇女生育率为65.15脉;总和生育率为l·92;1989年育龄妇女生育率为61·75%。,总和生育率为l·82,比1981年分别下降3.4个千分点和0.l。但是,在今后若干年内,我市控制人口增长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任务是繁重的。根据“四普”的资料,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一、育龄妇女基本情况1、育龄妇女基数不…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产前保健的三个方面(产前宣传教育;筛查、确定具有危险因素的孕妇;孕期服务),从服务角度出发,了解湖南省农村地区产前保健状况。分析可知,湖南农村育龄妇女接受产前检查的比例很低,仅为43.6%;医务人员对高危孕妇的鉴别只停留在对孕妇外在特征的观察,一些高危指征容易被忽略,减少了对高危孕妇进行产前检查的建议,降低了产前保健能力;育龄妇女在村里进行产前检查的比例很低,仅为13.3%(包括在家中);计生部门的产前保健意识薄弱,大部分产前保健工作由卫生部门来完成(74.2%);宣传教育对获得产前保健知识、对产前保健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接受了宣传教育的育龄妇女知道孕期接触烟酒,化肥农药对胎儿有害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者,接受了宣传教育的育龄妇女避免接触有害因素,进行产前检查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者,但农村地区产前宣传教育工作极为薄弱。为此,作者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0%抽样)提供的资料,对黑龙江省育龄妇女生育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对比 (一)一般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下降较快。黑龙江省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1981年为72.81‰,1989年为62.53‰,较1981年下降10.28个千分点;总和生  相似文献   

15.
据全国23个贫困县人口与经济状况抽样调查中的生育意愿调查(1990年,每县1000户),当前贫困地区绝大部分育龄夫妇的理想生育子女数趋于2或3。在被调查总体中,只有15%左右的育龄夫妇想生育4个或更多的孩子,只生一个孩子的比例不足5%。以四川大巴山区百万人口的宣汉县(抽样调查贫困县之一)为例,在被调查的976名男性中,有486名想要2个孩子,269名想要3个孩子,  相似文献   

16.
中国蒙古族的生育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民族人口的原始数据,通过民族生育水平分类,对中国蒙古族的生育模式作了比较与评价。1981~1989年8年间.蒙古族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人口稳定增长的阶段。在影响生育率水平的诸多因素中,育龄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职业构成中科技人员和干部的比重增加以及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对生育率的降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育龄夫妇避孕使用及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1992年国家计生委在全国进行的“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的数据,运用带Huber方差校正和多项分类的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育龄妇女避孕使用水平及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的避孕使用水平随年龄、婚后年数、教育程度和现有子女数的增加而升高,社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越高,避孕使用水平也越高;最小子女为女孩、少数民族地区的育龄妇女的避孕使用水平显著较低。在避孕模式的选择上,相对于无措施而言,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绝育措施的使用显著较低,现有子女数、计划生育服务和工作力度可使绝育使用增加,但发现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对绝育无影响,居住在平原或丘陵地区的育龄妇女的各种措施使用水平均较高,在控制了其它措施的使用后,男、女绝育水平对比分析发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社区经济状况较好的社区中,男性绝育的使用低于女性绝育,并发现距计划生育服务越近男性绝育水平越高。此外,本文显示,育龄妇女的个体特征对男性绝育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避孕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技术措施。1992年国家计生委组织了全国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以下简称首次调查),河北省被抽中114个样本点(村、居委会),分布在全省11个市、地,42个县、区,总人口19194人。首次调查,为研究全省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现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本文拟就此现状结合1982年1贿。人口生育率调查及1988年2‰生育节育调查,对全省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现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西藏拉萨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研究"的抽样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该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避孕、节育等状况。虽然育龄妇女的分娩形式、产后护理保健及生育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与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甘南州八县(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现状,调查了八县(市)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和363名已婚育龄妇女。结果显示:药具管理人员均为兼职;育龄妇女的避孕方法以IUD为主,占55.27%;育龄妇女接受随访和计生药具知识培训的比例较低。应加强计划生育药具提供者和使用者的知识培训,加强咨询和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