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藏传七音品体系和民族五声音阶体系的异同;两种音阶体系有着怎样的不同源流;从音律学的角度对藏传七音品体系与民族五声音阶体系中各音的缘起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两种体系里音的产生和音乐美学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歌是在陕西、宁夏、甘肃等西北省区流行的民歌,西北民歌主要受该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民性格的影响,具有旋律自由、荡气回肠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民歌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歌曲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歌唱体系,并且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北民歌的音阶与其他的民歌有所不同,传统的音阶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为此本文将对西北民歌的音阶形成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促进西北民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歌是在陕西、宁夏、甘肃等西北省区流行的民歌,西北民歌主要受该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民性格的影响,具有旋律自由、荡气回肠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民歌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歌曲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歌唱体系,并且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北民歌的音阶与其他的民歌有所不同,传统的音阶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为此本文将对西北民歌的音阶形成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促进西北民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桑植民歌音乐形象与音乐结构的理解和把握,离不开对其音乐特征的剖析,要对桑植民歌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对桑植民歌艺术特征的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本文通过对桑植民歌所呈现的音阶调式结构的完整性,节奏的灵活多变性,旋律发展的多样性,结构曲式的非对称性等这一系列特征的研究,认为民间音乐特征就是民间语言的一种高度概括与表达的"修辞活动"。桑植民歌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特征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土家族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满族民歌     
一探讨满族民歌之源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现有民歌史料有限,另一方面年代久远,许多满族古歌已经失传.从现有的各类满族民歌来看,萨满教神歌是一种年代久远的满族民歌样式.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满族早期民歌的某些特征,是我们研究满族古歌,探求满族民歌之源的极好材料.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它的基本内容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满族及其先人对萨满教的信仰是由来以久的.从先秦到清代,他们虽然历世几  相似文献   

6.
华明玲 《民族学刊》2018,9(3):53-64, 114-116
四川绵竹清平民歌数量众多、种类繁杂、风格多样,它是羌、汉音乐接触的产物,在羌汉接触地区有代表意义。清平民歌虽然全部用汉语演唱,其中大部分民歌为汉族风格,但仍有一部分较为古老的歌种明显还带有羌族音乐的遗存,其与羌族现存歌曲相比较,主要表现在旋律和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清平民歌的特点不仅说明清平民歌有着羌族音乐的基因,而且证实羌与汉接触后音乐形态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汉族音乐被羌人接受,而原有的羌族民歌除歌词被汉化以外,仍保存有一定的羌族风格,这便是音乐文化复合性的一种表现。清平民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音乐接触的样板,有助于厘清多民族杂居区音乐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及音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博大公、季永海、赵志忠、白立元选辑的《满族民歌集》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民歌集是满族历史上第一本全面反映满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歌样式的民歌集子。全书共收录各类满族民歌183首。征集地区遍及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在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广东、福建等省市。 满族民歌同整个满族文化一样,长期以来一直不被人所重视。1986年底编辑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满族民歌时,满族民歌还少得可怜,更别说出一本集子了。正是出于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编辑者们面对现实,勇敢地肩负起了抢救满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决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民歌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然而,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有质量地传承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鄂伦春小唱》为例,对三个不同版本进行分析解读,力图对鄂伦春民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满族民歌:民族文化的别样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民间文学极具特色,它直接反映了满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理想。在清代,满族民歌小调盛极一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在东北地区和京畿一带广为流传外,还随着八旗驻防流传到全国各地。有的与当地民歌相融合,有的仍保持原来的曲名和民族特色。歌词初为满语,后渐用汉语,有些民歌保留了满语衬词,还有的歌词为满汉合壁——满族民歌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歌中占有一定地位,反映了满族人民剽悍骁勇、精于骑射的民族传统和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理、气候风貌,充满浓郁的…  相似文献   

10.
边多 《西藏研究》2002,(4):25-30
手中没有供品不开门。”诸如此类的各种唱词比比皆是 ,数不胜数。很显然 ,这与《格萨尔》中的任何一种唱词完全相同。对《格萨尔》说唱音乐而言 ,由于说唱音乐与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它虽然没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乐素材 ,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该地区的其他传统民间音乐。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献给好头人》为例 :  24 中板  下面是一首《达岭大战》中一个名叫阿滚的牧养人所唱的人物专用唱腔———《牧养随风悦耳曲》 :  24 中板  假如我们对以上两首歌曲的基本艺术风格、音阶旋法、调式调性和节奏形态等进行比较研究 ,从中…  相似文献   

11.
海南黎族是沿海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以狩猎、采摘、捕鱼、农耕等手段生活。在世代繁衍生息与辛勤劳作中,黎族人民创造了很多有内涵底蕴的民族文化,其中以民歌最为著名。黎族的民歌以短小精致、颇具民族文化气息著称,有着特殊的旋律形态和音乐特点。本文通过对黎族民歌的现实意义的阐述,分析其旋律的基本形态,并从中总结出黎族民歌独有的音乐特点,旨在为研究和熟悉黎族民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黎族民歌海南历史的一面镜子海南民歌犹如浩瀚南海盛产的珍珠,熠熠生辉,采之不尽。海南民歌是海南历史的一面镜子,是海南人民生活的写照,其题材十分广博,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人文、风光景色、劳动生产、时政世态、社会生活、婚恋情思、祭祖敬神、伦理道德、神话传说等,无不涉猎,无所不歌。在前不久公布的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项目类别为“民间音乐”的共有4项,它们分别是:黎族民歌手王妚大民歌、崖州民歌、舂米舞和儋州调声。崖州民歌是起源、流行在三亚市及古崖州属地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民族,鄂伦春族民歌在鄂伦春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鄂伦春族音乐体裁赞达温其中三首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研究,对比其在曲式、调性及旋律方面的异同,以映射到赞达温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包括纳西古乐、东巴祭祀音乐、民歌和其他器乐等。民歌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载体,他对于其他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许多民间器乐曲,有一大部分是直接由民歌移植或改编而成的。在纳西文化中,民歌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纳西族的东巴祭祀音乐,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曲调都是来源于纳西民歌。因此,可以说,纳西民歌是最贴近纳西人民生活、情感的音乐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并且所涉及的范畴较为广泛,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藏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就现阶段来说,藏族音乐经久不息,并且在我国,藏族音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藏族歌曲传唱范围越来越广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藏族音乐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藏族音乐文化的深度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藏族音乐文化历经原始社会的萌芽、吐蕃时代的发展、元朝统一鼎盛时期、五世达赖的繁荣等,具有浓厚的音乐文化底蕴,积极对藏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是将藏族音乐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文章主要以藏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切入点,积极对藏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推动藏族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江玲 《民族学刊》2022,13(11):126-133, 155
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的文本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依据口头诗学理论,可以分为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书面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以表演为导向的文本四大类。口头性是彝族传统民歌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没有了口头,就没有了民歌。有些民歌被吸纳到彝族毕摩经籍文献中,并在仪式中进行演述,构成了源于口头的书面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书面文本”更多的是作为文献资料存在,而非回归传统。“以表演为导向的文本”是将民歌演唱与游戏、舞蹈、戏剧、小品等表演内容相结合,民歌为表演服务,这些不同的表演单元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融文本”。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并且所涉及的范畴较为广泛,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藏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就现阶段来说,藏族音乐经久不息,并且在我国,藏族音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藏族歌曲传唱范围越来越广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藏族音乐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藏族音乐文化的深度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藏族音乐文化历经原始社会的萌芽、吐蕃时代的发展、元朝统一鼎盛时期、五世达赖的繁荣等,具有浓厚的音乐文化底蕴,积极对藏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是将藏族音乐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文章主要以藏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切入点,积极对藏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推动藏族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7,8(4):61-67,118-121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出了彝族音乐文化的深刻痕迹与属性.本文通过对近100首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收集与整理,着重探讨火把节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包括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法旋线、节拍节奏、唱词特点、演唱形式等.总结出火把节民歌在其音乐形态上的独特之处,展现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珍贵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陈茜  魏希梅 《民族学刊》2023,(11):110-117+168
白马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也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白马藏族民歌不仅具备整个藏族歌曲的共性,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个性。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就白马藏族民歌演唱的“颤”“擞”技巧与汉族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白马藏族民歌的“颤”“擞”技巧区别于汉族民歌中装饰音“倚音”,音程关系表现得更为狭窄,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旋律调性、歌词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将白马藏族民歌与羌族、彝族民歌进行对比,探讨三者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差异,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民歌的演唱形式、曲调旋律等方面有不同的浸润和影响,三者在民歌演唱技巧和音乐特征上又有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最后提出新时代白马藏族民歌传播的可行性建议,以多维度保护与传承白马藏族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20.
金艺风 《民族学刊》2010,1(2):118-120,165
羌族二声部民歌酒歌是一种多声部民歌口头传承的艺术。随之把演唱多声部民歌的人定为表演民俗音乐本质的传承者。通过口传过程发展下来的音乐传统的生成物说成民俗音乐时,形成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要素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种。第一,具有连接现代与过去的传承性;第二,由个人或集体的创造性运动中生成的变异性;第三,根据人民群众对至今保留下来的音乐形态做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