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2):50-53
南宋巴蜀散文作家林立 ,著述颇丰 ,体裁上以奏疏政论为主体 ,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旨归 ,文风通俗质朴 ,犀利简明 ,沉郁悲愤。字里行间 ,忧心如焚 ,忠心可鉴 ,全面展现了四川乃至全国军民抗击强虏的英雄史、腐败朝廷苟且偷安的衰亡史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军民的民族魂、爱国心和亡国痛 相似文献
2.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3)
南宋巴蜀散文作家林立 ,著述颇丰 ,体裁上以奏疏政论为主体 ,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旨归 ,文风通俗质朴 ,犀利简明 ,沉郁悲愤。字里行间 ,忧心如焚 ,忠心可鉴 ,全面展现了四川乃至全国军民抗击强虏的英雄史、腐败朝廷苟且偷安的衰亡史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军民的民族魂、爱国心和亡国痛。 相似文献
3.
文成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2):54-60
鸦片战争以后,涌现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散文家,三位"变法"散文家宋育仁、杨锐、刘光第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林心治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4)
有隋一代,二世而亡,文学上无甚建树,巴蜀亦然。唐王朝建立后,巴蜀地区与全国一样,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散文创作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唐代巴蜀散文的发展演变,既有与全国同步之象,又有因地域,人文环境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五代时期,西蜀成为当时国内重要文化中心,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在内,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本期巴蜀散文仍以经世致用之实用文字为主,但抒情言志、送别纪游之文亦大量出现。骈散间行,论证博赡,说理透辟,叙事简明,清峻通脱,流利畅达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王朝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激烈。巴蜀散文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散文作家们大多能体恤民苦,致力于学。虽然有鼓吹封建道统者,但亦有主张抒写性灵,冲击正统文学观念者。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从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惊醒起来。救国图存,变法维新成了时代的潮流。巴蜀虽处内地,但也出现了一批鼓吹变法维新,号召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散文家。 相似文献
6.
李敬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2):46-47
写作地域文学史可以扩大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为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尽一份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本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巴蜀散文史研究>一书不失为一部向历史纵深处开掘的有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3)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 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杨终、瞿酺皆为名垂当代,卓有成效的散文家。 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8.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2)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扬终、翟酺皆为名重当代,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9.
林心治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2):46-49,53
陈子昂是隋唐五代巴蜀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议论文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精神;构思严谨,旁征博引,论证周密,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宏丽畅达.其记叙文,抒情文也颇具特色.文章形式多样,有骈体,有散体,或骈散相间;继承中有发展,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开唐代古文运动先声. 相似文献
10.
林心治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70-73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盛唐时期重要的文章家之一.其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李白的生活与思想;艺术上受庄子散文、纵横家言论、屈原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的影响,以诗为文,张扬个性,骈散兼行,铺排夸饰,风格清雄奔放,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1.
樊德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1-5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早有探索总结,论说得最有见地的是文论大家刘勰。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有关观点,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两个著名观点:一是“通变”说,即文学的继承革新;二是“质文代变”说,即文学的内容形式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后代文论家在刘勰观点的基础上作了系统的阐发和深化,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该理论不仅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史实,而且对现代文论也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可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24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史料的新发现,特别是地下文物史料的发现,丰富、拓展了文学史料,能够修正、补充甚至改变以前研究的结论,影响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导致新的学科的形成,有助于文学史料的训诂。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但不能把文学史料同文学史研究等同起来。历史的真相很难保存。现存的史料同历史实际相比,是局部的、片断的,存在着固有的偏向。人们在研究文学史时,不会停止在史料上,主观的介入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史料是有限的,人们对史料的认识是无限的。某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往往能直接影响对某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研究者主观的作用,正确地体悟分析和评价史料,同史料本身有同构性和统一性。不以史料为基础,就会轻易地陷入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本文主要考察清末国文教育所涉及的文章分类问题。壬寅、癸卯两学制和早期选本型教科书沿袭真德秀《文章正宗》以来按功能归大类的趋势,多将古今文章分为叙记与论说两种。受到修辞学和新式教授法启发,一些教科书改变了姚、曾选本论辨类居先的惯例,将叙记文为作文入门。限于课堂讲授实际,新式国文教育主要在义法层面传授更具操作性的功能类别,以《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钞》为楷模;亦有个别读本标榜《古文四象》的秘传,致力于声音诵读之学的承续,从声气或体性的角度进行古文辨体。古文类别之学在清末新教育界的延续,为新型文体系统的引进准备了接受媒介。 相似文献
14.
线形与界面:巴蜀古镇空间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线形空间格局是古镇的灵魂.线形空间的界面是古镇中重要的因素,形式上是古镇形象的主要外在表现,内涵上是古镇内在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巴蜀古镇的一些特点可以知道:保护古镇界面不仅仅要在表象上对它了解,而且要对它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洪岩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2):4-7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出自明代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选本盛行于明中叶及有清一代。"唐宋八大家"选本被经典化是在宋、元以来散文选本和散文批评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演进而成的。南宋吕祖谦编选的《古文关键》已见"八家"端倪,元代陈绎曾《古文谱》中的古文理论促进了"唐宋八大家"选本的产生。"唐宋八大家"文章的编选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毛宣国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10-13
"气"作为一个美学和文学批评范畴的提出,突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那种人化的和生命化的创作特色,这实际上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那就是有生气、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东西.以"气"论文,还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人对文体风格、语言文字声律美的重视,体现出中国古人整体和谐、辨证流转的思维特征.从这些方面,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在价值观念上的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 ,五四散文审美原则的复归及散文观念的重新整合 ,使中国现代散文研究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入 ,表现为 :周作人、鲁迅、朱自清三大家散文研究的拓展 ,整体性的宏观史论与散文史以及分类文体史的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8.
樊德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53-58
对于文学构思规律的探索,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文论大家陆机和刘勰,就相继提出了关于文学构思论的一些有见地的基本观点"神思"说、"应感"说、"意象"说,并且作了简炼而深刻的理论阐发.后代的一些文论家在他们有关论说的基础上又作了发挥和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构思论. 相似文献
19.
郭云莹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16(1):101-104
托尔斯泰是欧洲作家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色彩的作家。他认真研读过诸子学说 ,并将其精华融会贯通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从“仁爱修身与道德自我完善”、“无为不争”和“勿以暴力抗恶”、“兼爱与全人类的爱”三方面进行分析 ,旨在说明诸子学说与托尔斯泰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