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增强企业活力的主要理论依据则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关系问题,通常把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叫做经营权,因此,四权的相互关系也就变为两权的相互关系。从历史上来看,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要进一步搞活,就要加快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要使这一改革有重大的突破,就必须还所有权和经营权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两权统一”的理论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后三权通常称为经营权)四方面内容。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不同的经济形式中结合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一般说所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仍然缺乏活力,其原因是政企分开没有彻底解决。政企不分的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国营企业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和使用权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独立生产经营自主权,市场机制不健全,单向法规对政府没约束力。实现政企分开,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局,作为全民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有财产占有权、生产经营权、收益分配权和财产处置权,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健全市场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法人所有权的内容,理论界有多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权分立”,即对于国有企业的资产“国家享有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这一观点通过国务院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产生了法律效力。该立法的实施在企业改革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阶段曾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却与法人所有权理论相悖。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法人所有权,即法人对其财产享有所有权,而非经营权,才能真正保障企业法人对其财产的自主支配权。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所有权同国有企业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范围内经营权同经营成果所有权的结合上,国家、企业、职工的利益会形成复杂的结构关系。而在其某一环节上,又会形成双层所有权关系。在“双层所有权”结构中,国家是全民财产的统一的但不是唯一的主体;所有作为法人的国有企业也都应是其财产的所有权主体。承认国有企业享有法人所有权,将是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国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围绕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人们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归属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所有权应当归国家,占有、支配、使用权则应交给企业,即实行“四权分离”。主张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历史上就存在过“四权分离”的状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四权”也应分离,这样才能既坚持了生产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股份制的实施必然导致产权关系的变动,产权形态、产权结构、产权制度结构、产权交易方式等都会有相应的改变。本文将着重分析股份制的实施对产权形态的影响。一、所有权股权化和经营权公司化股份制对于产权形态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变化就是使所有权即归属权获得了股权形态,经营权获得、公司法人经营权的形态。所谓产权,就是人们(主体)围绕财产(客体)而建立的一系列权利关系,对特定财产的权利是一个由狭义所有权即归属权为根本性内容的权利体系。对于具有经营性的财产(如生产资料)而言,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又统称为经营权。在…  相似文献   

8.
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仅是经营管理体制问题,而且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革问题。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经营权这种机械性的、板块式的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应该是国家拥有绝对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的产权交易与产权交易市场●宋雪飞一、产权交易的基本内容产权,是一种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以及在财产所有权基础上派生的一系列权利的组合,即资产的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等项权利。从特定意义上看发生于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含产权的转...  相似文献   

10.
<正>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分裂、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分裂、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四个阶段.(一)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早期企业家是业主型,企业主是经营者,它普遍存在于工场手工业式的企业里.这一时期的企业家一般拥有企业的全部产权.在经济生活中,他们既是资产所有者,同时又是资产的经营者,具有双重人格.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他们要对自己占有的资产经营承担责任,并维护他们作为实物资本所有者对资产占有的权利和取得收入的权利.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使他们作为经营者必须对公司的整体经营承担风险,使公司经营取得成功得到保证.这种类型企业家的特点是:一方面,个人财产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结合,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从事公司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这种类型的企业家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十分敏感,开拓精神弱,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以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已近一年。关于两权的内涵和外延等问题,理论界发表了众多的意见,直接关系到实践中两权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如何划分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意见:(1)国家掌握全部所有权和部分经营权;企业只有部分经营权。(2)国家掌握部分所  相似文献   

12.
杨贵荣在《嘹望》周刊第27期发表如题文章说:凡祖赁经营的企业,应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家的一些小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服务社、店实行租赁后,所有权仍归国家,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便归租赁者了。租赁者有权独立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经营、核算、并自负盈  相似文献   

13.
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产权制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深入认识企业产权制度的内涵及有关问题。 一、产权及法人财产权的内涵 所谓产权,就广义而言是指财产所有权和债权的总称,是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它包括四个内容: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 产权的主体指的是具体的出资人,一个国有业的设立,谁具体向这个企业注入资本金,谁就拥有该企业的产权,并成为这个企业的产权主体。理顺所有权、产权及经营权的关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所有权我国《民法通则》中作了界定,就是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谓经营权就是企业对国家授  相似文献   

14.
“两权分离”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流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割裂了所有权内涵的统一性,将经营权实际上等同于控制权,从而使“两权分离”实质上变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结构应由四要素即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组成。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国有企业应按这一原则实施改革,既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灵活地开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又能保证所有者对企业运营过程和绩效进行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苏绍智同志曾在1962年第6期的(《学术月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试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文章。他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下列几个观点:(一)考察生产资料所有制,既不应该把它的外延不适当地扩大到全部社会生产关系,也不应该窄到仅仅归结为一个归谁所有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来综合加以考察。(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是相互联系的,但又不是不可分割的。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几个“权”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或个人,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可以分属于不同的单位或个人。(三)在“四权”中,所有权是最根本的,其他几个“权”都是由所有权决定的。而不论起决定作用的所有权或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分配权上。苏绍智同志提出的上述观点,我认为是基本上正确的,也是很重要的。苏绍智同志的文  相似文献   

16.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论述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问题时指出,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我国《公司法》第四条第二款和第三款也规定:“公司享有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那么,如何理解上面提到的,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权”的性质与国家拥有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内涵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划清这两者的界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如果两者界定不清,将无法做到“产权清晰”,也就无从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了。所以,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1)经营权说。此说认为法人只享有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依法处分权,而不享有收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产权问题的提出与对所有权的重新理解按照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建立的我国国营企业,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拥有所有权,企业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接受国家计划指令,完成国家一下达的任务,所获利润上缴,所需资金由国家下拨,职工工资列入预算,谈不上企业产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享有经济权益,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作为这种“两极分离”的实际操作措施,先后推行了企业承包和租赁。经营权的出现,企业产权问题就必然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了。如何理解产权?这是对我国现有企业制度进行分析的前…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举国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总体上看,为什么还不能尽如人意?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分析,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传统两权分离并非把握住马克思两权分离的真谛 我国从1984年至1993年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都是沿着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亦即传统两权分离的思路展开的。但是,这一传统的两权分离改革思路,并没有把握住马克思两权分离理论的真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曾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三种情况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一是自然人企业中的企业主所有权与经理经营权的分离(详见《资本论》第三卷,第435页);二是股份企业中的法人所有权与经理经营权的分离(详见《资本论》第三卷,  相似文献   

19.
当同一房屋被多重转让,所有买受人均未完成物权变动所要求的要件而就房屋的归属发生争议时,确立买受人之间的权利保护顺位(即谁优先获得诉争房屋的所有权)的观点概有三种,即登记优先保护说、占有优先保护说与生效在先合同优先保护说。登记优先保护说与生效在先合同优先保护说各有其自身的局限,相比较来说,占有优先保护说最符合实践所需但又缺乏理论支撑。本文以有权占有中生发出的"绝对的占有权"理论为占有优先保护说提供理论支撑与制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这次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用那种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始终相一致、相统一的狭隘眼界来看待一切所有制问题,从而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传统观念。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历史考察。这对我们端正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