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市文联、作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举行“庆祝郭绍虞执教和从事文学著述七十周年”茶话会。九旬高龄的郭绍虞教授与一百五十多位著名的作家、教授、文艺理论家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欢聚一堂,显得分外精神。郭绍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史家、语言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早在“五四”前后,郭绍虞教授就驰名文坛,一九一六年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清诗话注读本》。时过三年,又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体育史》。他在二十年代和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创立文学研究会,三十年代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七十年的执教治学生涯中,郭绍虞教授相继出版了《战国策详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语文通论》、《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来纪念朱东润先生,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对朱老一生事业的缅怀,对他品德和学问的仰慕,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宏扬,对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格的尊奉。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一次给我的信中说,“郭朱二老,当代看硕,学问笃实,亦京华冠盖中所无也。”他说的“郭朱二老”,就是指朱老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另一位大学者郭绍虞先生。在这封信中,钱先生对朱老作了崇高的评价。他推重朱老是“当代替硕”,其“笃实”之学在北京学者中也是很少见的。钱先生不太轻易称许另0人,他对朱老的评价是有充分根据的。我0沈从朱老的学术精神谈起…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学”热中,有一个名字不断被提起,大陆商务、三联、中华书局等几家大的出版社不断重印他的著作,台湾则出版了他的长达五十四巨册的全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著述宏富、著作等身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一)时代的要求.在世纪之交,正是教师队伍新老交替时期,大批的老教授、老学者要退休,他们的担子由谁来接?历史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中青年教职工的身上.中青年教职工要能胜任,避免出现人才的“短路”,才能使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能良性循环.“四有”新  相似文献   

5.
仁和郎瑛是明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重要学者,在考据学方面贡献至大.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被长期忽视的历史人物.通过郎瑛的生平家世、交游以及学术著述与贡献等情况,我们可见这位明代学者一生的概貌.  相似文献   

6.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来?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  相似文献   

7.
这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曾与共和国总理一起坐在沙发上促膝谈心——之后,年过90又挂帅。这位德高望重的“红色科学家”,把一生心血交给了黑黑的石油——“红”与“黑”,是他的整个世界。这位国际石化界响当当的老科技工作者,书写了中国科技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竟终生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其实,他自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篇读不完的大论文。  相似文献   

8.
牛年夸牛犇     
今年是丁丑牛年,在演艺圈里。与牛有缘的演员不少,有当过“芝麻官”的牛得草,有说相声出名的牛群,还有参加过《南征北战》的上影老演员铁牛,近几年胖乎乎的牛振华也在娱乐圈很是红火。在牛年,我只想夸一夸上影厂老艺术家牛犇这位“老黄牛”。 一瞧牛犇这个名子,人们都觉得十分有趣,从字面上分析,两个字用4个牛字拼成,犇字音意同“奔”,喻跑得飞快之意。小时候,他叫张景学,1935年出生,6岁那年失去父母后,便跟着哥哥闯天下。是著名导演谢添把这位孤苦的孩  相似文献   

9.
潘企之教授(1909年2月4日——1990年5月16日),曾任我校管理工程系主任、学报社会科学版顾问,他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是我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1930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期间,就认真探求共产主义真理,积极投入革命事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  相似文献   

10.
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松是清代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的学者中承先启后的人物 ,其学术上承乾嘉诸老 ,精于考证辑佚 ,又受嘉道间经世实学的影响 ,在当时学者中颇受推崇。他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克服了前代学者研究西北囿于书本的局限 ,以实地覆勘与文献考证相结合 ,著述真实可信。在其多种关于清代西北史地的著述中 ,《西域水道记》最具特色。其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西北边疆史地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他是位1937年入伍、1938年入党的副军职离休干部,一辆自行车竟骑了半个世纪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4个建军节前夕,笔者到太原军分区干休所调查,该所领导介绍说,所里有位副军职离休干部,有卧车不坐,至今仍骑着他已骑了50年的一辆旧自行车,被人们传为佳话。 在他十分俭朴的寓所,笔者见到了这位老党员、老八路军战士。他个头不高,面容祥和,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一身的确良旧军装,朴实得像个民工。我俩从未谋面,可一见面,他拉着我的手,竟能叫上我的名字来。令我十分惊讶! 这位老共产党员名叫李敏,今年81高龄。他是山西定襄人,出身革命家庭。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是抗日烈士,1937年夏天,17岁的他到太原市考高中,恰逢“七·七”卢沟桥事变。他便毅然弃学从戎,当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他参加过抗  相似文献   

12.
经营泰国“第一家古玩店”,承建泰国五大摩天大楼和美国驻泰大使馆,营造强大的家族企业王国,这位从江苏南京走出去的老华人在泰国大地上书写着成功与辉煌。晚年,他还想将自己的事业扩展到祖国。《张杰陵:泰华企业界“一代盟主”》告诉您的就是这样一位老华人。  相似文献   

13.
一上班,他就打开QQ和MSN,“清风拂面”即刻出现在网上。接着,他会向居民QQ群里发个活动通知,或听听居民“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不要以为这是哪个新兴行业工作人员的上班方式,原来这是一位年轻的社区“老”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这位主任叫陈峰,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海月桥社区居委会。陈峰今年33岁,但他从事社区工作已经11年了,担任社区主任也有6个年头,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上一个“老”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诗坛上,公木老人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人物,这位几乎与世纪同行的老诗人、老学者曾用他手中的笔饱蘸激情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出自於他笔下的《八路军进行曲》,当年曾今毛泽东为之感奋。然而,世人也许更想知道这位老人与他第三位夫人的如火恋情……现在,这对恩爱的老夫妻就住在长春东中华路一座闹中取静的院子里,他们互相搀扶著走过了43个春秋。学生时代,他就兴鲁迅相识。抗日烽火的锻炼,使他走向成熟。的日如火的积怡,他实出了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毛泽东在延安兴地一见如故。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东北大学任教育长的“…  相似文献   

15.
钟敬文先生,我们可以把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名誉披戴在这位世纪老人的身上,“人民的学者”、“中国民俗学之父”、“一代宗师”、“世界上最老的在职教授”、“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等等。钟先生一生,刚好贯穿了2 0世纪,最为难得的是,他能始终与时代的先进学术文化保持同步发展,一生辛勤耕耘,从未间断。他的学艺脚步,可以看作是整个2 0世纪中国文化进程的一个绝佳缩影。但是,由于他的学术足迹广,时间、空间的跨度大,散漫分载各处,而且各大出版机构都愿意各取所需地从大量钟著中选刊部分论述,他的许多文章都曾不止十遍地被选入各种论文选本,相…  相似文献   

16.
史书上说,清康熙五十年四月谕札部:“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正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近闻坊间多卖小说淫辞,荒唐鄙俚,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未免游目而蛊心焉。所关乎风俗者非细,应即通行严禁。”看来,这位老皇帝的脑袋瓜颇“封建”,总是喋喋不休,怕他的子孙“游目而蛊心”,伤风败俗,有碍教化。不过,时过百余年,他的继承者竟把列祖列宗的“圣训”忘得一干二净。据徐珂《清稗类钞》第二十八册“著述类”记载:  相似文献   

17.
白明 《北京纪事》2009,(11):56-58
我写过一本小书——《片面之瓷》。不承想,这本书被一位“高手”看到了。这位“高手”人称“老D”,久居京师的中州人氏,既是个制瓷高手,也是个“作旧”高手。您看,我就不说他是“造假”高手,因为人家老D一开始就明说了,他手里鼓捣的玩意儿是假的!  相似文献   

18.
近代湖南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梁启超称之为“湘学复兴之导师”,他就是新化人邓显鹤。显鹤(1777—1851)字子立,一字湘皋,学者称为湘皋先生。湘皋自幼通贯群书,学识渊博,以诗文扬名一时。但自乡举之后,屡试礼部,都名落孙山。科场上的失败,使他转而放弃功名,潜心著述。五十岁以后,虽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宁乡县训导,但直到终老,他的主要精力始终用在乡邦文献的整理上。《清史稿》说他“系楚南文献者二十年”。他在  相似文献   

19.
名人书趣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想看看他给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子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李时珍“啃书”李时珍从小跟父学医,22岁当医生。他博采经方、时方、单方、验方,外治内服,疗效显著。后来,他发现《本草》错误很多,品种不全,决心重修。经27年辛勤劳动“,啃”书800多种,走遍名山大川,搜集药物1289种,插图1160幅,处方11096个,于1578年完成了《…  相似文献   

20.
盛夏暑热,无心读书,到一位老教授家串门。进屋后发现写字台中央摊着文稿,旁边散着几份学术刊物,看样子他人正忙。不便打扰,即欲告退。老教授却执意要我坐下喝杯“龙井”,陪他休息会儿,我只得从命。老教授从学生的毕业论文说起,谈到社会上的“下海”风。他对目下的全民经商特别是学人“下海”很不以为然。认为“商家在‘商海’弄潮,学人在‘学海’苦读,原是社会分工;车走车道,马走马道,文明进步的社会是有序的社会。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从来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末了他还说:“别人‘下海’或是‘上岸’那是人家的自由,咱管不了,不过,我这辈子是下不了‘商海’也不准备去下那个‘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