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任何舞蹈的存在,均会受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现实环境的影响,留在舞蹈的具象上。临县伞头秧歌"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表演特点也不能脱离开这一规律。伞头的"歌"和伞头带领下的"舞"是临县伞头秧歌的最佳表达;伞头是承载"扭时不唱,唱时不扭"表演特点的关键人物;秧歌与宋舞之间的承启关系又进一步印证着"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临县伞头秧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吕梁是一个民间艺术非常丰富的地区,伞头秧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把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歌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艺术门类。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村祭祀时的歌舞演出活动,它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表演形式分为“过街场子”和“小场子”两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即兴编唱,唱词要求既快又准。  相似文献   

3.
山东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道具"鼓"而被人们熟知。"鼓"在丰富舞蹈氛围、确定舞蹈风格、加强舞蹈表意功能、拓展舞蹈表演空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将鼓子秧歌的阳性之美与豪放之气以一种具象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4.
山西民间舞教材尚处于挑选尝试的起步阶段,伞头秧歌风格特点显著,民间可被继承的舞蹈元素丰富,现存表演形式相对完整,深受百姓喜爱,展演发展积极,早已成为晋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深厚广博的黄河黄土文化,如能列入教材,既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最好保护,也是山西地方特色办学的最终需求。  相似文献   

5.
秧歌舞蹈是中国北方汉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区的主体,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类型。秧歌亦是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中数量最大,样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个种类。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秧歌舞蹈,是山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元宵灯会,村村县县都要闹踢鼓秧歌,白天多在街头、广场表演,有的结合春节拜年和慰问,到门口、院落表演,晚上有的跟焰火活动(先表演,后放焰火),有的找有旺火的场地活动。男女老幼,围观雀跃,通宵达旦。一、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踢鼓秧歌是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等艺术特点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从它的名称来看,“踢”是指舞者的腿部动作,“鼓”是指舞者所使用的道具,因舞蹈主要以脚踢鼓而舞,故而得名。但由于民间舞蹈的流传发展,为了舞蹈的方便,演变至今,身不背鼓,手不抓鼓,踢不见鼓,鼓与舞已经逐渐发生了分离,如今的踢鼓已经无鼓可踢,成为锣鼓点的伴奏。踢鼓秧歌的表演角色有:净—落毛,生—鼓子、疯公子,旦—拉花,末—大脚婆、货郎、先生,丑—和尚、赖老婆。其中,“落毛”、“疯公子”、“大脚婆”、“先生”、“货郎”、“和尚”、“赖老...  相似文献   

6.
伞头秧歌较多接受中国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手法,具有独特的文学美感。其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哀而不伤的和谐之美、朴实真纯的自然之美、声韵谐调的韵律之美、清新自然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7.
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陶冶练习者自身和娱悦他人的双重社会功能。由于其动作简单,节奏明快,又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秧歌起源于农民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最初是一种人们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消除疲劳的舞蹈。那些在田间耕作的人们,因为劳动强度大,需要长时间的弓背弯腰,劳动间隙,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大家就会在田地里扭起来,为了防止踩坏秧苗,就会见空插脚,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扭秧歌这种舞蹈形式。秧歌一般采用四步的节奏,前两步为普通走步,后两步为跳步。后脚轻轻向上跳起,小腿向右后上方踢一下,落地时右脚在右侧前方横跨出半步;右脚落地后,随即轻轻向上跳起,小腿向左后上方踢一下,落地时左脚在左侧前方横跨出半步,与此同时,两臂配合放松摆动,身体左右扭动。扭秧歌也可以原地做,前两步为左侧交叉步、右侧交叉步;后两步为普遍步。扭秧歌可以参加表演,人数多少,时间不受限制。随着锣鼓、唢呐或其他乐器的伴奏,使人既开心又热闹。  相似文献   

8.
民间花会     
民间花会是中国传统的大众性民间艺术,也是百姓在喜庆佳节喜爱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它不像戏曲表演那样受服装、道具、动作招式等限制,表演方式可以根据条件因地制宜,不管在广场、街道、乡镇小胡同。还是农家院都能演出。大场地可演上百人的节目。像威风锣鼓之类:农家院可演扭秧歌、跑驴、跑旱船等。  相似文献   

9.
“凤秧歌”是山西省原平市西镇乡北贾村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历经300多年的兴衰演变至今仍活跃在民间舞台上.它不仅道具独特,表演时男角刚柔相济、洒脱大方,女角扭捏妩媚、颇具美感,在山西乃至全国独树一帜,而且特殊的产生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得“凤秧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凤秧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引起学人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1.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民族舞蹈是一种能够直接传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性格素质、生活态度的艺术形式和表达形式。其中,山东地区的秧歌舞蹈就直观地展现了山东人民落落大方、热情奔放、开朗豪迈的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山东人民创造的秧歌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秧歌包括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三个类别。笔者在文中针对三种最具典型性的秧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三种典型秧歌文化当前的传承情况,并提出了对山东秧歌实施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国民间歌舞苑地中,凤阳花鼓可说是历风霜而不雕的一种劲草。其足迹之深远,早已为人们所注目,但追溯其历史,却是不太容易的事。过去坊问流行《花鼓》戏本里,在《凤阳歌》之前有这样一段唱词: 紧打鼓,慢敲锣,你老听我唱栽秧歌。别的歌儿都不唱,听我唱唱“凤阳歌”。说明凤阳花鼓早年所唱的原是“栽秧歌”,打花鼓的也就是唱秧歌的。秧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年,大江南北的农民在插秧和耘田时,要群唱秧歌。为了兴歌、节歌、送歌,还要敲锣打鼓,有时还有舞蹈。艺术与劳动相结合的这种美好传统,逐渐形成一种风俗。南方各地方志里,多有记述。  相似文献   

14.
以黄伞为研究对象,采用顺磁共振波谱法,对黄伞子实体提取粗多糖、菌丝体提取粗多糖、胞外多糖、纯化子实体提取多糖以及子实体粉、菌丝体粉共6个样品的体外抗氧化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黄伞多糖及子实体、菌丝体均具有较好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能力,且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与多糖质量浓度成线性关系,而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要优于菌丝体粉和子实体粉.黄伞及其黄伞多糖抗氧化作用显著,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5.
吴地西施“响屐舞”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施“响屐舞”是吴地舞蹈史上的经典与代表,因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从古至今备受关注,该舞蹈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吴地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吴地民族文化、环境、图腾等对舞蹈动作、姿态、动律、节奏等民族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吴地地域环境对舞蹈表现形式、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同质性与异质性地域风格形成的影响,论述了西施“响屐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山西具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作为资源宝库中的翼城花鼓具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与形态特征。它以动作表演擅长,以娴熟的表演技巧吸引观众,具有变化鲜明而朴实、自由活泼而热情的表演特征,粗犷大方的舞蹈动作,欢快明朗的舞蹈节奏,热烈激昂的舞蹈情绪,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弹性有力的步伐、灵活自如的腰肢、巧妙多变的打法、风趣机敏的神态使其形成了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节奏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高跷,也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也叫"高跷秧歌"。关于高跷舞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劳动说、图腾崇拜说、戏笑说。山西极有可能是高跷舞的发源地。山西高跷舞分布广泛,种类多样。高跷舞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独特的视觉形象令人愉快。其二,可以涵养国人的文化心理。其三,可以和谐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田雪 《人生与伴侣》2023,(16):83-85
<正>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在呈现时需要演员合理利用个人的肢体语言,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所以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对于舞蹈动作和艺术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然而,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优秀的舞蹈演员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优秀的表演,是因为他们能够进行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所以,最终才让自己的表演更有活力和表现力,并且能够将个人情感与舞蹈动作进行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19.
秧歌戏与扭秧歌并非同一艺术样式。作为省、市两级非遗保护项目,广灵秧歌目前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仍有成为"博物馆艺术"的危险。自上而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并未有效地改善广灵秧歌当下面临的濒危态势。对待诸如广灵秧歌这类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才是更为内在也是更为本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包含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三个基本要素。节奏指的是舞蹈动作的时间因素,构图指的是舞蹈表演的空间因素,舞蹈表情则是通过舞蹈者创造的形象的“力度”、“速度”和“幅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造型和节奏的对比,结合表情构成了舞蹈中动的构图。舞蹈的这三个要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形成了舞蹈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就现代舞台表演舞蹈艺术而言的,日常生活中的自娱性舞蹈一般多侧重于节奏,而人在兴奋时的欢舞则主要是表情与节奏的结合,讲究构图的舞蹈在生活中较少出现。根据以上对舞蹈的认识,我们可以说,舞蹈是人类依据生命体的节律为表达一定思想感情运用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样式。它是源于人类的觅食、求偶等生存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中蕴涵着人类生命冲动与生命崇拜的种种心理渴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