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  相似文献   

2.
关于回纥改为回鹘的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一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唐代的和亲政策》一文就是这样说的。其二说是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二册187页注说:“回鹘即回纥,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更名回鹘。”其三说是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简史》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持这种说法。《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468页  相似文献   

3.
情理、逻辑和事实三方面的滞碍难通使得韩愈《师说》一文有着太多的漏洞,难以自圆其说。《师说》对唐代师道问题的判断完全错误,也使"师"的概念十分混乱。以韩愈所说之师为师,则师尊难保、师道必亡。韩愈为人为文为师的诸多缺陷在当时引起的非议和多数韩门弟子的不满、抗拒乃至反叛以及韩愈"独行而无徒"、门庭冷落的尴尬状况使得韩愈写作《师说》的动机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怀疑《师说》有诈世嫌疑。  相似文献   

4.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5.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6.
张祜生年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祜乃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但两《唐书》未为其立传,诸家笔记亦无提供可确定其生年的资料,研究者只能据其诗作推断其生年。至今,其生年盖有三说:一、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云生于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然未云何据;二、谭优学先生《张祜行年考》(见其《唐诗人行年考》一书)否定闻说,提出当生于德宗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二、卞岐同志《张祜生年考辨》(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则认为应生于贞元十八年(公元八○二年)。对上述三说,学术界至今尚  相似文献   

7.
《祭十二郎文》、《泷冈阡表》、《祭妹文》分别为韩愈、欧阳修、袁枚的哀悼文章的代表作,历来的评论家常把它们并提,称为“古今哀悼文章中的杰作”。对于历来评论家的这一提法,我不能苟同,这个评价用以称道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是可以的,而用以称道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则是不恰当的。也就是说,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不能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并称为“古今哀悼文章中的杰作”。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十二郎,名老成.原是韩愈二哥  相似文献   

8.
李贺生于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卒于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值晚唐初叶,距《切韵》问世(公元601年)和《广韵》成书(公元1008年)各为两百年左右。李贺是河南福昌县昌谷人,自幼随母长成,除二十岁居长安一年、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在长安任奉礼郎外,没有长期客居的经历。观其一生,李贺的口语无疑是当时河南一带的北  相似文献   

9.
放手     
清风慕竹 《社区》2014,(14):27-27
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韩愈在京城与独孤申叔打赌,赢下了他的一幅人马图卷。这幅画用独孤申叔的话说,“虽百金不愿易也”,足见他非常不舍。相反韩愈则兴高采烈,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日本真人元开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是现存的最完整的鉴真大师传记,也是一件珍贵的文学作品.《唐大和上东征传》是中日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结晶,它标志着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源远流长.(一)《唐大和上东征传》的作者真人元开,就是淡海三船.淡海三船诞生于公元七二二年(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六年,唐玄宗开元十年),逝世于公元七八五年(日本桓武延历四年,唐德宗贞元元年),享年六十四岁.  相似文献   

11.
两《唐书·柳宗元传》皆曰宗元登博学宏词科后,授校书郎,调兰田尉。均属误记。查宗元好友韩愈《柳子厚墓誌铭》云:宗元“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韩昌黎文集校注》卷)按,二人虽政见有异,但文墨相交,同倡古文,情谊甚笃。且贞元十七年,愈在京师从调选,时宗元调兰田尉不久,以二人关系及愈之在京时间看,所记必无误。更有力的证据是贞元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柳宗元初获职后,写了《与太学诸生喜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首有:“集贤殿正字柳宗元敬致尺牍,太学诸生足  相似文献   

12.
贞元十九年韩愈谴谪阳山,他写了许多诗文记述此次行迹。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诗文分析,并参考其它史料,来考证韩愈贬阳山之地理路线,并略叙韩愈沿途心态之变化。  相似文献   

13.
德宗贞元末,韩愈贬阳山,旋因政局变化而待命郴州,考证而得韩愈于贞元二十一年的七八月之交至九月二十日之间待命郴州。考察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州家申名使家抑”诗句,韩愈待命郴州长达80余日的逗留,应是受到了湖南观察使杨凭的压制与阻扰。这主要是因为韩愈是永贞党的反对派,政治上的分歧使韩愈、柳宗元关系蒙上了阴影,而杨凭亦是柳宗元之岳父。韩柳关系上的变化,使待命郴州后的韩愈在创作上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著名论文《师说》中的名句。虽然作者撰文的目的:“盖为当时之弊俗(不愿从师)而言之”(见章学诚《文史通义》),但文中所提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于余年来脍炙人口,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代表着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作《师说》,说的都是小师,什么句读啊、传道授业啊,与时下潮流不合。现今是大师风靡的天下,故本人继韩愈之后作"大师说"。  相似文献   

16.
李贺避讳不举进士漫考及其他何根生李贺,是我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生于唐贞元六年(790),车于唐元和十一年(816),与韩愈、柳宗元、皇甫是、白居易、刘禹锡、孟郊、王建、张籍、沈亚之等为同时代人。《新唐书·李贺传》云:“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是始闻未...  相似文献   

17.
韩愈写作《师说》对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资源均有所择取,而一向排斥佛道、推尊孟子的韩愈作出与他一贯思想不太相符的思想选择,其实与他所处的"语境"有密切关系。《师说》的写作与他的仕宦经历直接相连,其最直接的刺激则是当时学校风气的败坏:老师不能为人师表,学生纪律糟糕,还经常轻侮老师。如果我们举一反三,"前后左右"地读史,对于古人思想的理解会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一岁 本年叔伦生。 权德舆《朝散大夫容州刺史戴叔伦墓志铭并序》云:“维贞元五年夏四月,……以疾受代,回车瓯路。六月甲申,次于清运峡而薨,春秋五十八”(《文苑英华》九五二,下简称《权志》)。梁肃《唐故朝散大夫都督容州诸军事容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使兼御史中丞封谯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戴公神道  相似文献   

19.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后出师表》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冬十一月;这种记载是错误的,由此造成一系列疑难问题.真实情况则是,诸葛亮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冬十二月写作《后出师表》;由此出发,一系列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恢复《后出师表》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深刻理解和宏观把握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行动轨迹.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李贺生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李贺生平研究中存在较大争论的生卒年、科举等系列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笔者认为:在诸多观点中,李贺生于贞元七年(791)、卒于元和十二年(817)、终年27岁的说法应是可靠的;韩愈、皇甫湜第一次见李贺的时间应该是在元和二年(807);《十二月乐词》不应该是李贺参加府试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