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君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5(4):118-128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中国民用航空行政立法率先接轨国际公约、刑事立法附随跟进的历史产物。自1997年新增该罪名以来,刑法教义学层面对暴力行为的精细界分及准抽象危险犯等概念的提倡,均难以解释为何该罪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率几乎为零。问题症结或在于,危及飞行安全罪缺乏可以证明的具体标准,进而导致诸多危害行为适用其他罪名或被降格为行政处罚。为此,建议应结合民航航空运输实践与航空安全保卫趋势,科学评估并确立\ 相似文献
2.
电影叙事和景观呈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情况下,电影中的景观呈现都会被边缘化,仅仅作为背景用来营造故事或场景氛围,因此没有一种电影类型像绘画那样被称为景观片。影片对景观的描写可以超越传统背景的意义,具有前景效果,成为阐述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个有效手段。以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和传统东方山水绘画原理为理论背景,分析景观扮演前景角色的七种不同形态:形式元素,情绪描写,人物塑造,故事讲述,多点视角,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末清初整个知识界对明代历史反思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初历史剧《千忠戮》明确地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流行的有德者得天下之说提出了质疑,同时对明代盛行的奸臣误国思想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拨,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整个社会尚未提供更新的思想的情况下,该剧作者又陷入了天命神意决定历史的理论困境,在伦理观及审美理想上也都没能摆脱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达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5)
常州淹城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城池遗址,它是现今保存下来最古老最完整最独特的城池遗址,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虽经考古学者多方探寻,仍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文章通过查找地方文献及常州民间文学中对淹城的记载,以及相关文学作品对淹城的描述与歌咏,让现存的真实与文献文学中的留存相互说明,相互质证,揭示淹城的文学、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2000多年前句町国时代壮族先民婚姻形态的考证,对桂滇边驮娘江流域30万壮族人中当前仍盛行的女娶男嫁婚姻展开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通过对壮族男娶女嫁婚姻起源的探索,以及对20世纪上半叶仍普遍存在的壮族女子走婚制(即不落夫家)的论述,来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勾勒出20世纪初壮族社会中三种婚姻形态并存的历史画面,并试图通过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衬托出人类婚姻史的模糊轮廓. 相似文献
6.
周锋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2):16-19
昆山市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根据本地经济社会、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婚育新风”的内涵,并运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依托社区,立足家庭,使婚育新风进入、影响到了千家万户,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开展好该项活动必须抓重点、出新招、求实效,在调动各部门配合、实现资源整合、吸引群众参与、满足群众需求方面着眼用力。 相似文献
7.
8.
田海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12-18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考“此在”如何使“在”“明”起来 ,来思考那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的“存在意义”,其重要的内容是对此在“历史性”、“有限性”的分析 ,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这是前期海德格尔试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 ,他仍然还有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的梦想。后期海德格尔改变了运思的思路。他由“物的纯真”和“人的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思”“存在的真理”,要求人们“听命于存在的邀请”、“居于存在的近邻”。海德格尔思路的转变凸显了他在两级阶梯 (“人 -物”)上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奥秘 ,是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运作进行清算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9.
武秋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43-45
李清照在凄凉的晚境中,在痛苦不堪的心境中,以手中的笔来诉"愁"、遣"愁".一首<声声慢>诉说出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全篇除了结句之"愁"点明题旨外,满纸绕"愁"、写"愁"而不言"愁",其中蕴涵着的是"悲"、是"怨"、是"愤"、是"恨",谁又能解其中味.意境不仅富于意味,而且让人咀嚼不尽,意蕴尤深,在更深刻意义上表现了"弦泉幽咽"的意境之美,可称得上是苦难时代悲苦心境的绝唱. 相似文献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0
司空图《诗品》是一部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美学巨著。苏轼"恨当时不识其妙",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稽古鉴定曰"深解诗理""真出图手"。然而,因其精深闳博,以儒为宗,融贯释道,国内外学界至今对其尚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未涉之域,甚而至于对作者、著作时代亦有异议。《诗品》全面、概括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保存了具有唐代历史特征的资料,并且,司空图其他诗文的思想理论与《诗品》也都一脉相通。可知,《诗品二十四则》正是作者所宣称建立的"第一功名只赏诗"的麒麟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