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特定思维方式的浓缩。汉英民族分属于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因而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源于两个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意合的语言结构与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汉语表达的主要特征。本文从这一特点入手,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英文写作中的意合与综合性倾向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化与思维关系密切。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思维模式。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中。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中国汉语是具有显著意合特征的综合性语言,而英语等西方语言是具有显著形合特征的分析性语言。本文对中英两种文化思维模式和语言差异进行了对比与分析,进而积极探索形成英汉语言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道孚语作为道孚藏族思维的媒介,其语言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必然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具有某种关联。一方面,它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征的体现,受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思维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因此,从道孚语的词源结构来分析研究道孚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深层意识,掌握道孚语语言使用群体的语言思维的特点以及语言思维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思维支配着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思维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特征。本文就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西方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两种语言的影响,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微观上增强处理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英汉翻译中的思维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因此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层面问题,还涉及到两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文章旨在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分析和探讨汉英语言在词语使用和句式结构安排等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浅论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习语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相去甚远。撇开汉英两种语言文字本身的差距不说,中英两国人民在风俗习惯、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就有很多不同之处,导致两个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等方面也大相径庭。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表达方式的出现和习惯用语的形成。广义地说,习语包括成语、拨用语、谚语及歇后语等多种形式,它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其产生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因素的束缚和制约。本文拟就以下六个方面来比较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别及各自对其习语形成与演变的不同影…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表现民族思维方式差异的重大特征之一。每一民族的语言都会对该民族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语言的差异性导引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它的发展影响着思维方式的变化。不同民族语言的变迁影响着不同思维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当然,在不同"语言"与"思维方式"的"相对世界"的背后,还有着人类共同性的"绝对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思想的形成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人类思想的表达和传递也要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完成。然而,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表达思想内容的相应的语言形式的不同。本文主要从语言的不同侧面,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思维的“直接现实”,其形成和结构势必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虽然人类在思维方面有共性,但是不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顺序不尽相同,思维方式各有所异。因此,各民族语言在结构、词序、联结等方面有各自的特征。本文就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轮廓进行了比较,并对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语法结构和句子联结中的投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 ,包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例证分析 ,从汉民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出发 ,探讨汉语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每个国家的外交都带有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两件典型事件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项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汉语比喻与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语言具有双向互动性,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的语言哲学观,制约着该语言社团全体成员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摹写。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基因对句法单位的象似组合,汉语比喻辞格的生成都具有某种编程式的钳控。汉语比喻的构建、喻体取舍、喻点的多"边"二"柄",无不潜存着丰富的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训诂学的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语义裁断,决定取舍,避免盲从;还可以在疏通文意、阐述语法、分析文本结构、阐明修辞、说明文章的历史背景以及古时的典章制度方面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谈谈侨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侨归词是一种特殊的、有着曾被别种语言借用的经历的本族词。译词(意译词)不管是旧词之义的引申,还是新词的创造,都得利用本族语的材料,因而都是本族词,而不是借词(外来词)。所谓"日语借形词"是个不合理的概念,这类词的主体是用汉语的材料构成的表达西语的词义或短语义的译词。当它们处在日语中时,日语语言学也承认它们是汉语借词,即承认其源头在汉语之中。它们回归汉语之后,则已恢复了其本有的汉语词的身份,成为汉语本族词中的侨归词。因此,汉语词典不应把这类词标注为外来词,汉语外来词词典则不应收入这类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裔的族裔身份(Identity)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华裔族裔身份定位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中国文化对于美国华裔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中国文化是理解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衍变和现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汉字教学应当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汉字教学内容应包括汉字的发展和演变、造字原理、结构分析、变易现象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 25年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教育科研组织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教育科研投入趋向多元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科研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承担起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并尊重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众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史学资源与实践活动,有自身的探索过程.当然,受到了美国公共史学学科建设思维的影响.这个探索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国通俗史学、应用史学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并立,以“大众史学”替代“通俗史学”,按“公共史学”模式建设中国的“大众史学”或“公众史学”,建设名实相符的中国公众史学.中国公众史学学科的形成,是典型的立足中土、借鉴西洋.中国公众史学是中国物种,不是外来的,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文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也就是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从而回归“本色语文”;确立语文教育的简明目标,精选语文教育的简要内容,实施语文教育的简化过程,从而崇尚“简约语文”;创设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协调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营造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和谐语文”;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从而追求“诗意语文”;理解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打造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体现语文教育的同构同生,从而呼唤“生态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