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国家主权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的主权理论诞生伊始便显示出其历史进步性,它是民族国家的催生剂,使主权国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然而,传统的主权理论“绝对性”的内核又使得它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尤其是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绝对的主权”观念无法据以解释一系列新的国际问题,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也似乎显得“无能为力”。时代的发展呼唤新的主权观念。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持新的主权观念,即国家主权是神圣的,但不可推至极端;国家主权有其相对性的合理因素;国家主权是受到适当限制的,同时又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2.
陈旭光 《社会科学》2022,(10):78-88
作为现代哲学的“元话语”,主体或主体性问题在文艺理论领域表现为艺术家主体、艺术精神、艺术风格等问题的探究。在电影理论界,电影“作者论”理论最早源于法国。从法国“作者论”,到美国萨里斯的“作者论”批评,再到中国的“体制内作者”理论,经历了一场电影“作者论”的全球“理论旅行”。“体制内作者”已经成为中国新力量导演的电影美学观念和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电影“作者论”的“理论旅行”隐含了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文化崛起,电影观念变革,文化的产业化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蕴含。“体制内作者”观念在新力量导演中的形成并普遍践行意义重大。这标志着新力量导演的崛起和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转型,也标志着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生成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应当根据全球化的实质和进程来判断马克思是否具有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机制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和深化,由此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并导致各国政治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恰好是对全球化第一阶段的理论把握,它包括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当代批评理论的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传统的精英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通过孕育和产生一些新的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形态使得文化经典的重构成为可能。全球化在文化领域内的后果还在于对批评理论的功能和前途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但是,在“后理论时代”,理论仍有着清晰的发展轨迹和走向。所谓“理论的死亡”现象在过去没有出现过,在当下以及未来都不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高齐云邓小平理论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和理论主题而展开的,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在理论上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国际关系等多领域、多学科、多学派和多层次的理论群,从政治和学术思潮看,可以区分为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新左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思想;从实践层面看,现实的全球化是多元主体、多种力量及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争斗的复杂演进过程,其中既有客观全球化的现实运动和发展趋势,又有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实践,还有全球性反“全球化”运动等。  相似文献   

7.
殷国明 《社会科学》2003,(2):99-106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艺美学的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历史眼光来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走出传统的理论思维空间,不断突破种种“文化的黑屋子”、“阶级的局限”、“语言的囚牢”、“现代性的陷阶”等意识误区和障碍,勇于面对荒原及其“无名状态”,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建立独立的思想个性;而在多种理论观念和批评观点互相映照的情况下,理论建设必须警惕批评界的“泡沫”现象,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19世纪 4 0年代 ,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 ,揭示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根源、动力及本质 ,并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 ,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呈现出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许多特点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的新课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威 《理论界》2006,(2):203-204
“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创新。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性探求,是全球化之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完善“和平崛起”观念建构和认同机制的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紧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而全面展开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切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身为前提。在许多同志看来,什么是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本期“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笔谈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张祥龙教授、李宗桂教授、龚群教授、李翔海教授和耿开君教授参与。文化讨论是贯穿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2 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 ,中国文化在当代有着怎样的存在境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怎样处理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特别是作为人类现代文化之主流的西方文化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 ,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未来走向 ?这些都是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这一论题 ,本期刊发了这一组的笔谈文章 ,希望能够对促进有关讨论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胡绪明 《兰州学刊》2009,(10):29-32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我们党不断地进行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30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其概括为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党的理论创新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及其若干成果都集中体现在资本的“边界意识”这个核心问题的萌芽、形成和理论自觉的过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资本的“边界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造成了巨大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第三场论战”的后来居上者都有了强烈的全球化意识,在他们描述的世界体系中越来越重视全球化现象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以后主流传统理论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复杂矛盾中遇到了来自深层次的多个领域的挑战,针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西方化”局势,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4.
理论区分为认知性理论与意向性理论两类.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228页)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它告诉人们客观世界是什么,属于一种描述性或认知性的意识;而作为创造客观世界的意识,它告诉人们做什么、怎样做,则属于意向性意识。列宁还将观念区分为认识与意图两类,他指出:“观念是〔人的〕认识和意图。”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新时代“四有”新人,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夯实民族精神支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 运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原因、理论基础、力量构成及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种蓬勃发展的新社会运动?它的将来发展又会怎样?这些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旅行”是近代英国国外旅行文化发展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大旅行”的发展是欧洲文化关系的变化、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及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旅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某些场所或地区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成为英国旅游客源来源的重要地区.同时,“大旅行”在目的地、路线的空间分布及旅行活动的季节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六届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9年12月17~18日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主要围绕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和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全球化与国际战略新格局、全球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与中国发展战略、社会发展的哲学元理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浦东的经济与社会性发展模式、作为发展理论的经济哲学研究、发展社会学的学科相关性研究等社会发展领域里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一、要在科学理性层面上反思全球化任平首先将“全球化”概念的各种理解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从现代主义角度看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就是超…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理论揭露了从殖民时期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着隐蔽的文化霸权;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重释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西方文化霸权,用“民族”、“阶级”、“性别”的三维分析轴心去透视世界的文化图景,解析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性别关系是如何跨地域地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吴兴明 《江汉论坛》2006,(7):114-118
“相似的人和批评流派、观念和理论从这个人向那个人、从一个情境向另一情境、从此时向彼时旅行。文化和知识生活经常从这种观念流通中得到养分,而且往往因此得以维系……”①这是爱德华·W·赛义德那篇著名文章中开头的一段。对这段话我们是如此之熟悉,以至学过文艺学的人似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