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特点、形式,及其 同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 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生根于中国特殊的土壤,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构成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三大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与民主党派形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两个突出政治优势,具有西方政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政治前提,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具有共同的斗争目标和合作奋斗的历史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国现在的八个民主党派先后形成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知识分子。在旧中国,他们都受“三大敌人”的压迫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的要求,这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争取下,各民主党派都与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共事关系。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以后,他们与共产党一起为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国民党独裁政府而共同奋斗。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郑重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性选择。随后,又积极参加了共产党发起召集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及其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作为一位民主党派成员如何看待它?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在我国坚持和完善、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创造.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政治,促使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各民主党派逐步建立和发展,成为团结各阶层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同国内外敌人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结  相似文献   

6.
<正> 正确认识我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状况,科学分析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措施,是当前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创造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地位,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度、抵制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文件,《意见》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阐明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共同任务、合作的基本方针、合作的形式等方面的基本之点。《意见》的贯彻和实施,对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党同各个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尤其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更是为实现长期合作提供了一个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公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已日臻完备和成熟,达到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意见》的制订和实施,对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稳定大局,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见》精神的落实,将唤起全社会对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视和关注,有力地加强党对民主党派的工作,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多党派参政。在新形势下,支持和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对于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巩固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根本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点及其执政地位决定的;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性和现实国情决定的,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个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各民主党派更好地同共产党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而贡献力量。因此要正确认识民主党派,肯定民主党派在各个时期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民主党派。1民主党派称谓由来及其界定。(1)称谓由来。民…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重视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是我党的一贯方针。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实施民主监督的作用是必要的和不可替代的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要正确认识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离不开多党合作的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并进一步指出各民主党派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而应具备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主党派在这一政党制度中居于参政党的地位。加强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能力的建设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的政治合法化功能、权力监督功能和政治稳定功能。当前,参政党应通过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主体素质、增强民主党派的参政意识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的内部制度来进一步加强其参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贡献张田水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我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所做出的高度概括。其实作为党的第...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正确认识中共在我国多党合作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实施中共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对于贯彻执行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共在国家和政党制度中时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的历史选择。在我国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  相似文献   

20.
李建  齐莹  齐志鹏 《理论界》2012,(2):12-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政党地位,它为新时期参政党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这取决于参政党与执政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参政党取得了政治参与地位的合法性、参政党民主监督和参政地位的平等性三个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新型的和谐政党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