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耶稣会学校     
在过去4个世纪,耶稣教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全球教育企业。众所周知,有19000多个各级耶稣会,是如今全球最大的罗马天主教男性宗教秩序,也是全球最大的私立学校经营者之一,有290万学生,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2008年1月,西班牙神父阿道尔夫·尼古拉斯(Adolfo Nicolas)在当选为耶稣会领导后举行的第一次弥撒中,强调该组织的重点是帮助“穷人、边缘人群和被排斥社群”。为达此目的,耶稣会教师正在努力向发展中国家的富人宣传关于穷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在华天主教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无论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方面,还是在中西文化直接交流方面,都有其重要地位。但长期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金尼阁1577年(明万历五年)3月3日出生于当时比利时的杜埃(今属法国)。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11月9日加入耶稣会16”7年(万历三十五年)3月,在完成了规定的学业后,被派赴远东传教,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远渡重洋,经印度果阿中转东来澳门,最后成功地进入中国内地①。此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局面虽然刚由利玛窦(MatteoRicci)等老一代传教士打开,…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叶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社会处境发生重要变化.这一时期,清政府严厉禁教政策正式确立,而儒学知识界也从总体上批判、否定天主教,由此影响了天主教在华的本土化取向,促使在华天主教走向一条与民间小传统相结合的本土化道路.天主教本土化三个基本特征:传教的底层性、习教的自立性与仪式的民间性.清代中叶天主教在华的这种本土化深刻地影响了天主教在近世中国社会的发展,天主教在深植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宗教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与其他民间宗教的界限,染上民间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天主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刚恒毅是一个重要的人物。1922年,他作为罗马教廷的宗座代表来到中国,标志着法国对中国教会保教权的终止,揭开了20世纪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的序幕。刚恒毅在华期间,提倡利玛窦“文化适应”的传教方式,促进了天主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特别是作为一个扬名意大利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把中国的艺术引入到天主教会,无疑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颇具意义。推举中国神职人员担任主教职务刚恒毅原名C…  相似文献   

5.
严修余 《老友》2011,(1):9-10
毛泽东1930年5月作寻乌调查的住址,原是美国耶稣教传教士兼医生雪莱·鲍斯费尔德(Snow-down Bousefied)的住宅和医院所在地。  相似文献   

6.
清末天主教和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法国和美国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为例,选取几个不同角度考察了天主教和新教清末在华活动的异同,认为天主教和新教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所导致的不同属性是二者在华活动特点的最深刻导因。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马窦是明末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他来华28年,由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影响,他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儒家经典和介绍西方学术上,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介绍进我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辉 《国际公关》2013,(6):90-91
在华生活了四十年之久的美国传教士倪维思(JOhnLivingstonNevius.1829—1893)在其著作《中国和中国人》中所说的,若无真正的信仰,“中国人道德的沦丧和灵魂的堕落终将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倪维思的话有些极端,但他的思想还是值得仔细剖析的,因为这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楚长期以来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所形成的复杂形象(尽管这些形象中国人自己可能不认同)。  相似文献   

9.
美国基督教(新教)是美国目前最大的教派。据1978年至1979年的《政治家年鉴》的统计,1977年美国共有教徒一亿二千九百多万名。其中基督教(新教)徒就有六千九百多万名,可见其在美国影响之大。为帮助英美文学爱好者扫除阅读原著的障碍,加深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本文就美国基督教(新教)的形成与发展谈一梗概,供读者参考。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又称耶稣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基督教新教是十六世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分化的新教派统称。基督教新教对罗马天主教持抗议态度,在西方一般称它为“抗罗宗”或“抗议宗”  相似文献   

10.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占领澳门,西方传教士们随之在这里建立了传教点并据此向中国推行天主教,从此揭开了基督教第三次进入中国的序幕。基督教第一次进入中国,为唐朝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聂斯托利教派(景教)的传入。第二次,为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也里可温教(或称十字教)的传入。这两次传人范围都不太广,为时也不长。这一次,经过罗明坚(MichaeleRugseri1543-1607)、利玛窦(MattoRcci1552-1610)、汤若望(J0hannAdamSchallvonBell1592一1666)等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学习中国语言,潜心研…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在内地的第一所教堂位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83年,天主教传教士历尽艰难,终于获准在中国肇庆居住,至此,天主教再次在中国内地传播。仙花寺,即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内地建造的第一座教堂,见证了这段历史,记录了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初期的全部历程和艰辛,它在天主教中国传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有关史料和考察,提出今天位于肇庆市区西江河畔崇禧塔旁的一座两层楼古...  相似文献   

12.
为勾勒晚清教会期刊演化轨迹提供文献支持,运用原始资料分析与考证法,从传播学角度对创刊于1879年3月16日的天主教在华第-份中文期刊<益闻录>的编辑策略、出版宗旨、缘由及栏目设置等作系统研究.认为<益闻录>以传播天主教教规教义为宗旨,填补了天主教在华中文传播的历史空白,在拓展天主教社会影响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主笔李杕系中国天主教第-报人,深厚的国学根基与对西方文明的推崇,使<益闻录>在内容设置上呈现出了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明的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13.
1华夏汉语,若以秦汉统一中国为界,公元前200年之前称为华夏语,之后称为汉语。华夏语通行的黄河中游河洛地区,即后来被称为中原的这一区域,北与戎秋(阿尔泰),西与氐羌(藏缅)、东南与夷越荆蛮(南亚--南岛)毗邻。华夏语与这些周边区域的语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而言之,中原河洛区域成了原始阿尔泰,原始藏缅、原始南方三大文明与语言的交汇之处。因此,历史语言学家们可以依据各自熟悉的语言材料.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华夏汉语与这三种毗邻语言中的任何一种在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或接触渗透关系。依据汉语与藏语的同质部分,…  相似文献   

14.
纳妾问题是晚明在华天主教发展中的一个巨大障碍,是当时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焦点之一。耶稣会传教士在对中国传统蓄妾习俗的批判中,多立足于天主教教规和西方家庭伦理,从制度失当和社会危害等外在层面进行论证。而中国士人教徒在接受天主教的过程中,则多立足于儒家道德规范,把遵持一夫一妻制视为守贞的修练方法,将之吸收内化为宋明工夫论的一项道德实践;他们以“内圣外王”为出发点,以改造晚明道德失范的奢靡风尚为目的,希望能挽救大明王朝的社会危机。本文尝试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入手,分析晚明天主教本土化的特殊历程,探讨中西文化间对话及相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近代法国攫取中国教育权的过程和在华教育机构的形成发展.对法国在华教育机构进行了分类梳理,分别分析说明了各类教育机构的特点,尤其突出了法国天主教教会教育的活动及特点,进而总结了法国在华教育的作用.从法国在华教育,又可一窥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教育的分类、特点、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概率论的角度看偶然性——与张华夏教授商榷谭天荣对于张华夏教授在《决定论究竟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93.6)中提出“自然界存在本质上的偶然性”这一论点,我曾在《自然界有本质上的偶然性吗?》(东方论坛,95.1)中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就概率论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伴随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并进而影响中国社会进程。作为在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两支主流,在华基督教报刊和在华天主教报刊呈现阶段性发展态势和特征,前者经历了起步期、停滞期、初步发展期、转型期、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后者经历了发端阶段、初步发展、勃兴时期、快速发展、深入发展阶段。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是正确认识其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基础。其历史分期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传教事业和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和本土新型报刊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铅印出版机构第一家──墨海书馆粹华1843年,上海滩的麦家圈(今上海市山东路一带)出现了一家铅字印刷出版机构。它就是由英国赴华传教士麦都思从雅加达迁来,隶属于英伦布道会而专司编译(圣经)和宗教读物的墨海书馆。麦都思离沪赴香港后,由另一教士伟烈亚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天主教教会对此反应迟钝。本文介绍了马相伯针对这种变化所提出的天主教中国化的主张和建议,认为马相伯在天主教中国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澳门自1553年起,成了欧风东渐的突破口。在四百多年澳门中西文化交汇的进程中,1849年当为其前期与后期的分界线。在前期,中西文化在澳门的交汇是初步的,而且天主教文化的传播在明清政府的文化政策下,曲折颇多。在后期.中西文化在澳门的交汇在各个方面都走向深入,天主教文化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更多的审视中碰撞。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汇.使澳门的文化变得极为丰富多彩,澳门已具国际文化名城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