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戏曲舞台上把曹操处理成白脸奸贼,但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曹操的形象却要光辉得多。许多人用美妙的语言称赞过他:西晋史学家陈寿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太宗李世民称他为“哲人”;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2.
刘崧 《领导科学》2016,(4):44-46
正曹操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人物,不必过多介绍。然而一说到曹操,人们往往被两种面相所困扰:一个是文学艺术中的曹操,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以《三国志》为代表。自《三国演义》问世后,由于文学艺术特有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常常是小说中的曹操形象掩盖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  相似文献   

3.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在生前,大家畏其威、服其机智、感於他的优礼,却没有人崇敬他的德性。曹操在正史与野史之间,角色的定位差距很大,平剧舞台上更给他扮上一个大白脸;一代奸雄的形象,就此难以抹掉了。若论文治武功,在三国之中,曹魏还是最成功的。曹操更表现出他多重人格和多方面的天才。曹操的天才和他的成功之道,以在识拔人才、善任人才方面,最显突出。曹操用人没有地域观念,也不忌用降将,比较被后人诟病的,是他选拔人才,重才超过重德。用人唯才,既往不究他在几次发表求才令中,一再透露他用有才无德,不用有德无才之人的…  相似文献   

4.
在曹操的众多智囊谋士中,郭嘉最年轻,而谋略最奇特,很受曹操的器重,誉为自己的“良臣奇佐”。他的智慧和谋略为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历史上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艺术,留下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的“作品”,为古代智慧宝库增添了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5.
田磊 《领导科学》2020,(1):62-64
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在江淮军事重镇合肥进行的一场大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操虽然远在汉中,但实际上是这次战役的指挥者,他深知每一位下属的性格特点,做到知人善任,充分发挥团队成员性格互补的优势,通过创造一起共事的机会、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以危机激发团队成员的斗志、运用正确的战略决策促进团结、将充分信任与监督制衡相结合等方略来统御众将,使他们摒弃前嫌、团结协作,以七千守军大破东吴十万之众,解合肥之围。曹操在逍遥津之战中融合不同性格下属的方略值得新时代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曹操一生之于“人才”颇多是罪,甚至仅就这一点,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多是 非的人物之一。他爱人才,似乎没人能超过他,比如对荀彧、对郭嘉、对丁仪、崔琰……等;而他的忌才,似乎也甚出名,比如对杨修、对司马懿、对张松等。 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 惟才是举,在曹操既出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的形势所逼,这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7.
<正>曹操是历史上知人善任的用人高手,帐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为"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评价袁绍却是"有才而不能用,问善而不能纳",综观二人平生是非,陈寿的评价不可谓不客观。而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也"的荀,在官渡之战前对二人便有"四胜四败"之论。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曹、袁不同的历史境遇也证明了荀"四胜四败"之论的正确性。对领导干部来说,曹操"四胜"之才识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寇奚慈 《领导文萃》2010,(8):101-105
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再次勾起人们对曹操这位三国英雄的追忆。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毁誉各半.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代以前,几乎所有人都推崇他,因为当时人们认为以有德之人替代腐朽王朝是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9.
<正>曹操一直是个毁誉参半的复杂历史人物。论者常折服于曹操宽广的胸怀与容人的雅量,比如三次颁布求贤令,九次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只要有才,哪怕是"盗嫂受金"、"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能为曹操所用。他能  相似文献   

10.
“曹操是个大坏蛋!”大多数人谈到曹操,经常会作如此直觉的批评。 有些自认为比较客观的,则会进一步地解释道:“曹操,是很能干,也很会用人,但他阴险、冷酷,是标准的一代奸雄。” 戏剧里的曹操,死灰色大白脸,细长小眼,鼻眼间勾划着黑线条,勾勒出其性格的阴险。加上高大身材,夸张举  相似文献   

11.
<正>辛弃疾在《南乡子》一词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人们是把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同等地看作英雄的。只是《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人们就将曹操视为"奸雄",首先是其"奸",其次为其"雄",是将他作为刘备"仁君"形象的一个反衬。因此,几百年来的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是个"白脸奸  相似文献   

12.
曹操厚待关羽,是一种投资。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跑曹操是对他的回报。  相似文献   

13.
真假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相似文献   

14.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同时也是最神秘的人物。他的脸庞和性格为人们所熟悉。 从林肯占据政治舞台中心位置到他被刺杀,只不过6年的时间。在美国众多的领导者中,林肯所经受的考验是最严峻的,他竭尽全力保卫国家的统一,因而饱受了时间和焦虑的折磨。 林肯的生平和他所坚持的信条对后人的影响渊远流长。但要彻底了解他,却并不那么容易。 深沉朴实 摄影集里,永远珍藏着林肯那大耳朵、大鼻子、黑鬓须、褐色眼睛、嘴唇微微  相似文献   

15.
吴江 《领导文萃》2012,(8):96-99
郭嘉,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谋士,是一个历史人物。1959年毛泽东在中央的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及,并推荐看他的传,号召向他学习。毛泽东经常称赞历史人物,向干部们推荐读古人的传记,往往是同现实情况相联系,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细读史料,还是可探求毛泽东加之于郭嘉身上的更多含意与心境。郭嘉是自下而上"多谋"的典型在1959年2月底3月初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比较  相似文献   

16.
公宜速去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2,(18):92-95
儿子总是自己的好,老婆(公)都是别人的强,这是多数现代人的观念。但读过《世说新语》和《三国志》等书的人,大概都会留下这样一种印象:那时的一些人物,在对晚辈的评价上,可不都这么认为。他们倒是常常夸赞别人甚至敌人的儿子,为人家的孩子脸上贴金。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操对孙权的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名言,流传了快一千八百年,至今仍被许多人挂在嘴上。孙仲谋就是孙权。他是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孙坚与曹操曾是战友,两人共同讨伐过董卓。而曹操说这话时,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是与曹操鼎足而立的吴国君主,同时也是曹操最强  相似文献   

17.
曹操小时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三国志》上说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单是因为他聪明,不屑听话,与他爸爸曹嵩是大官(先是司隶校尉,后是太尉,光合法收入就是二千石以上)也有很大关系。不然他很可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去找条生财之路以糊口养家。就曹操的性格来说,当一个勤恳的农民的概率要比当一个有作为的强盗小得多,那样他会是另外一种前途,因为乱世是“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强盗是“有前途的职业”。一直到了20世纪,来自大洋彼岸的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还有如下描述:“决不要以为杨虎城将军早年当过土匪…  相似文献   

18.
曹操不称帝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宝座罢了。  相似文献   

19.
音乐与性格     
徐敏 《经营管理者》2011,(4X):371-371
<正>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这是对性格的理论定义(摘自百度百科)。  相似文献   

20.
历代研究者多关注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上的成就,但很少提及他的公文家身份。曹操的公文写作内容注重实用,讲求实效,敢于改革,关注民生,改变社会风气,俊秀有度,短小精悍。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在内容、形式、语言、表达、思维等方面颇有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故而对曹操公文写作进行研究,无论对秘书史还是对当下的秘书工作,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