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修辞的研究似乎是“红学”园地中未经深垦的一块。拟就此抛几块引玉之砖。本文以“双关”开始,先举实例,后分析其妙用。 一 《红楼梦》里的双关语比比皆是,摘其要分其类如下: 谐音双关。 即利用同音的关系一箭双鹄。例如:  相似文献   

2.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内容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修辞艺术的烘托,本文将对南朝乐府民歌中比 较典型的修辞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南朝乐府民歌的经典作品,来探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双关、比喻、顶真、叠词、 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谐音双关语的概念、种类、使用规律,比喻手法的分类和使用规律,顶真手法在《西洲 曲 > 中的体现,夸张手法在《华山畿 > 中的体现等,并综合阐述了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广陵散》为嵇康所作得到了历代的公认。王德埙《琴曲〈广陵散〉流变初考》及其续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作了论证。近有袁家浚撰文质疑。王德埙的文章从“常识错误 ,不便原谅”、“以偏概全 ,难以服人”、“尽信书 ,不如无书”三方面作了反批评。即主张以中古琴界所理解的“清”来释“清散” ;指出《太平引》之例为孤证。孤证不立 ,乃史学常识 ;所谓《广陵散》为“清商之散”之说 ,纯系缺乏常识所致的笑话 ;袁文对王德埙的后续成果一无所知 ,如业已通过对《广陵散》作谱系鉴别 ,在古谱统计学的基础上找到了嵇康作曲的直接证据。三国时代部分典籍有时忌之局限 ,其撰述简略 ,犯不着“百思不得其解”。嵇康为曹操的重孙女婿 ,官拜中散大夫 ,故有“忠君”思想。释“非汤武而薄周孔” ;关于《文士传》误传的《太平引》一例 ,已为信史《晋书》舍弃 ,成为史学“垃圾”。  相似文献   

4.
双关是用了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法,其中谐音双关(Paronomasia)是利用词义不同的两个词之间同音、近音的条件构成的双关.标记理论可以运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运用这一理论对于谐音双关进行解释,从而探讨谐音双关具有的陌生化、经济化、幽默化等效应.  相似文献   

5.
双关是《风》诗中使用较多的修辞方式。其双关类型主要有四种: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境双关以及混合双关。语音双关也就是所谓谐音双关。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是《风》诗里双关修辞用得最多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谈到《子夜》虚实手法运用的问题,似乎有些标新立异之嫌。因为从《子夜》问世到现在,研究其艺术手法运用的文章虽多如牛毛,但大都从作家对西洋一些手法的借鉴方面着眼入手,加以肯定。诸如以大段的独白刻划人物心理,设计宏大的结构展开故事情节等。茅盾“拿来”外国文学的一些艺术手法,洋为中用,这一点,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但对茅盾小说继承古代文学传统手法、古为今用,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在这里既不想做一般的推理,也不想漫无边际地去猜想,只想就《子夜》中虚实手法的运用,略抒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7.
唐宋文献中存有两条《广陵散》流传谱系,其一为包含“止息”段的三十六段《广陵止息谱》,其二为不含“止息”段的《广陵散》。宋代以后《广陵止息谱》与《聂政刺韩王曲》等融合发展成为《神奇秘谱》四十五段《广陵散》。而不含“止息”段《广陵散》,则演进为明末潞王朱常淓于《古音正宗》琴谱中刊印的九段《广陵散》减字谱。根据文献推断,“潞本”九段《广陵散》最初流传时间不晚于唐代,其减字谱的成谱,最初或与唐代琴家陈康士相关。其后潞本九段《广陵散》与神本四十五段《广陵散》开始了事实上的“二谱”并行流传时代。  相似文献   

8.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教坊曲名,晚唐五代时演变成词牌名。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是仿民歌体写成的七言绝句,一向被视作沟通文人诗歌与民歌的桥梁,连接诗与词的纽带。这里,我们所分析的是《浪淘沙词九首》的第一首,是刘禹锡满怀爱国主义激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谱出的一首“阶下强者之歌”。读之使人受到鼓舞,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物  相似文献   

9.
论《子夜》     
五《子夜》还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而为向来评论者重视不够的地方:它为我们留下了三十年代初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茅盾在《子夜》的《后记》中,说他本来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也“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构之内”,后因健康情况不允许,便把它“割弃”了。现在《子夜》这方面的描写,规模或者不及作者原计划之大,但它还是对资产阶级知识分  相似文献   

10.
《子夜》的创作出自生活,并非出自理念,也不是“主题先行”——茅盾的创作思想的基点是以生活为基础——当时社会性质的论战并未改变《子夜》出自生活的事实——《子夜》的人物来自生活——《子夜》写作计划的变动、缩小,正说明作家对从生活出发的创作原则的坚持和遵循——《子夜》对工运的描写缺乏生活依据,但这绝不等于整部《子夜》是理念的产物,是“主题先行”。  相似文献   

11.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其第一首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已成千古绝唱。其故事虽然神奇而近乎怪诞,但男女间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执着、矢志不渝的至爱深情,则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尤其是华山女子那种视爱胜命、以身殉情的大爱精神,则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全诗谐音双关,自然成韵,句式参差,节奏明快,比喻夸张,语朴情真,多用方言,风味独特。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论《子夜》     
五《子夜》还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而为向来评论者重视不够的地方:它为我们留下了三十年代初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茅盾在《子夜》的《后记》中,说他本来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也“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构之内”,后因健康情况不允许,便把它“割弃”了。现在《子夜》这方面的描写,规模或者不及作者原计划之大,但它还是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了神态逼肖的反映,可以称得上是“蔚然大观”的。  相似文献   

13.
谈士杰同志在《藏族民歌中运用叠字的方式及其对诗人的影响》(载《青海民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谈文。)一文中先后列举了二十多首藏族民歌的译文,并对其作了一番评析,得出了“民歌中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对藏族诗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的结论,且以藏族诗人协噶林巴·明久伦珠的《忆拉萨》为例,加以论证,发出“它足以证明藏族民歌在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方面,  相似文献   

14.
礼文 《山西老年》2015,(3):48-49
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  相似文献   

15.
双关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在先秦就已产生,并且取材较广泛,使用较普遍。到两汉在史籍、诗歌中得到运用并略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在乐府诗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并蔚然成风。唐宋双关是高潮之后的余波,但也激起些许浪花。元代双关在元曲中有了用武之地,使优伶语多双关的传统发扬光大。明代双关在《山歌》中运用较好。清代双关在广东民歌中广为运用,在《红楼梦》中大放光彩。现代双关得到普遍运用,尤其在民歌、在《天安门诗抄》、在歇后语中得到充分运用。通过探索我们看到,双关本来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历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16.
双关语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谐音或一词多义表达双重意义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的语言现象。在英汉双关语转换过程中,有时很难将原语言的各种意义都翻译成目标语,造成一定程度的意义损失或转移。英语中“pun”和汉语中的“双关”本身不完全对等,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存在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浪淘沙     
【讲解】 万诗通:有人把这首诗看作是一首词,这是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唐诗只能诵读,无法演唱,而在唐代,很多诗歌都是可以像词一样配乐演唱的,这首诗就是这样。浪淘沙是唐代宫廷乐曲的名称,本。。来是民歌的曲名。刘禹锡学习民歌,以《浪淘沙》为题创作了一组共九首可以用来演唱的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8.
论《子夜》     
一一九三二年六、七月间,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的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以《火山上》和《骚动》为篇名,发表在《文学月报》第一、二期上。翌年一月,全书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的出现,引起了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大的震动。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左翼的理论批评家誉之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并且断言,“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纪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子夜>和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艺控制论关于定向控制、定度控制、定势控制的基本原理 ,从敏锐发现重大主题、成功刻划典型形象、精心组织艺术结构三个方面 ,阐明了《子夜》伟大的艺术成就及崇高的文学地位 ,并对有意贬损其审美价值的“《子夜》模式”论进行辩驳  相似文献   

20.
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一直作为《子夜》的重大缺点,被评论家、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们所论定.当《子夜》发表时,茅盾就受到某些人的指摘,朱明的《读<子夜>》就是一例.茅盾在撰写《回忆录》时,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我猜想作者大概是一个忠实的立三路线者”当时,瞿秋白以“施蒂而”的笔名发表的《读〈子夜〉》以及一九三七年肖三为俄译本《子夜》写的序言《论长篇小说<子夜>》都明确地表示不同意这种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