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培养当代学生正确的孝道观,对孝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孝道教育的德智失衡、家庭孝文化氛围缺失、大学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孝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高校应从构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组织机构、注重大学生孝道意识培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孝文化教育、开展孝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孝文化教育创新机制、强化合力教育观念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孝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代电视剧主要通过反映城市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拍摄城市主题的电视剧、建设影视基地、举办影视节庆活动等进行城市形象传播,从而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承载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在电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需注意现实城市与电视剧中城市的差别;城市景观的过度描摹与城市精神的缺失;城市形象共性的泛滥以及个性的丧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文化格局的最大变化当属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代文化空间中的文化主流之一,甚至越来越成为当下文化格局中的主导者。与此相对,传统的精英文化则相对式微,无论从创作端、传播过程还是接受端来说,都呈现出某种衰退的趋势。在大众语境兴起下探讨精英文化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常用词因其常用,词义易知,不碍通晓文意,往往未能成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重点,其承载的丰富的古代汉民族文化知识亦多未被重视和利用。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应该重视和利用常用词的文化传播功能。揭示常用词文化内涵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有:探其命名原委,析其文化心理;揭示词义演变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利用古文字形体,彰显文化内涵;辨解古今词义异同,传播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5.
精英文化的现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精英文化的独到价值被逐渐得到确认。确切地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指社会为其设置专门职业或特殊身份的知识生产传播应用者。精英文化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以天下为己任”,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导向的功能。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知识分子展示其独立的文化价值提供了机遇,知识分子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相似文献   

6.
流行文化作为当代的主要文化现象,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特殊性出发,论证了其内涵及特征,并分别从文化形态、创造主体、传播特征和发展特质等方面,深刻分析了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而阐述了引领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主体和具体的途径方法等一整套的机制建设建议,力求对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判断和有力引领。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单薄是造成乡村旅游品质低下的根本原因。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是一个多方联动的过程,以安吉”竹叶龙”复兴为例,从动态的视角剖析农村精英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中的建构与消解作用。正视和应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一要以精英均势助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二要加强精英与民众的团结,鼓励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形成了互文性关系;市场经济也能造就批判市场缺失的文化指向;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可在大众文化建设中得以倡导;当代大众文化的阶段性失范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文化转向.大众文化建设必须坚守本土立场,弘扬民族文化是大众文化的内在需求.立足本土、调控文化产业、培育“大众娱乐精神”、艺术创作与大众文化接轨并主动面向世界是大众文化建设的应有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档案部门作为高校内部文化机构,应积极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本文揭示了高校档案文化内涵,分析得出高校档案具有文化记忆、文化教育、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服务、文化增值、文化休闲七大功能,并就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理念,提高师生档案文化意识;结合实际,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注重特色,优化馆藏档案资源结构;开放馆藏,提升高校档案文化社会贡献力;紧扣时代,搭建档案文化传播新平台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武术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从武术文化的内涵、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当前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现状,探索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方法,旨在弘扬中华武术,推动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11.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生动诠释,是全社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广大青年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当前,劳模精神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所弱化,劳模精神引领激励青年成长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诠释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和当代价值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影响劳模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引领青年成长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代表着最先进的时代精神,是人文文化的辐射源,包容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提供了科学的道德标准和鲜明的思想旗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把"八荣八耻"的时代要求融入大学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追求的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标准,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3.
和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奥运会是人类和平的一种表现,而人文奥运精神是奥运会的圣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照亮着人类在光明、宽阔的大道上奋勇前进.人文奥运精神是整个人类的凝聚力之一,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联,很容易在世界各国产生共鸣;人文奥运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与人生态度等.人文奥运精神的现代传播与接受打破了民族、地域、国家等种种限制,范围由窄到广,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市场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渐趋失落,主要表现在大学独立地位、学术精神的缺失以及人文教育的衰落等方面。市场化的无序性、逐利性和垄断性是大学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重塑大学精神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以及教师与学生等几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面对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阅读方式和出版产业的变革,应当以更加开放的精神去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但在数字时代,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却容易致使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遭到损失.从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探寻现代图书馆在数字阅读环境下的角色定位,进而平衡数字阅读下的现代图书馆与著作权人之间的权利冲突.探索阅读行为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以探究出版行业以及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时代所受冲击及其适应方案,在此基础上发现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时代的应有精神及其与著作权人之间的权利冲突,并找到合理经验对其进行解决.冲突的实质是公众阅读权利与著作权人财产性权利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事业;另一方面是为文化产业而献身的著作权人的利益.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无法调和,可吸收与借鉴英国公共借阅权制度以及相关商业服务的有效经验,对我国数字借阅制度加以改造,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数字借阅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梯田开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梯田精神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追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精神;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发明创造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科学精神。利用梯田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一直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科学实践的范式 ,它凝聚着当代人类智慧、品质、意志、理想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社会力量 ,它所揭示的自然界和社会的真、善、美 ,是反对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8.
书院始于唐代,是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组织。与书院特点和职能不断变革相伴的是,其精神内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因其区别于传统封建官学的办学性质、“成人之教”的教育理想和知识创新的价值追求,书院精神的核心是永存不变的。书院精神主要包括了以道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求知求真为主的科学精神,具体而言又细化为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勇担道义的爱国精神。书院精神是作为文化教育组织的书院最具独特性、思想性、持久性的精神品格及文化意蕴,是书院发展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学作为大学德育重要的文化内核,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国学对大学德育的滋养,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作用。高校德育课程应当增强国学教育内容,德育教师需要增强国学修养,从而实现国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要发挥国学精神对社会多领域的涵养,注重在网络德育中传播国学精华。  相似文献   

20.
文化创造与传播的性质决定了新闻编辑的特性,文化传播的流程是选择的流程,而选择是编辑实践的重要特征。为大众传播是编辑活动的社会目标,因此编辑主体履行社会职责,选择、加工最好的精神产品,求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本质要求,编辑选择的价值,是其社会导向。新闻编辑导向不是自然过程,而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的结果。社会公众被编辑导向的社会舆论所控制的态势越巩固,维持时间越长,就越能形成稳定、正常、良好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