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织管理中的知行难题与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在组织管理中的至关重要性为大多数组织所认可。但客观事实是 ,有些组织在吸收管理新知识后能够蓬勃发展 ,有些组织却不尽人意。研究发现 :不尽人意的组织管理中存有大量知行分离现象 ,而知行分离现象的产生缘起于过分遵循先例而不善于管理创新等诸多因素。知行难题在组织管理中的存在 ,一方面 ,浪费了组织的大量资源 ;另一方面 ,会导致组织中的“官僚主义”倾向。因而 ,对存在于一些组织管理中的知行分离问题进行矫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周发源 《船山学刊》2015,(1):F0002-F0002
知行关系是我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历代大哲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最热心讨论的理论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和程朱的“知先行后”说。而船山关于知行关系的理论.正是建立在对各种知行关系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的,在此过程中,船山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深入的探讨,从而把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德知行统一是道德建设的追求目标 ,科学客观地评价道德知行状况是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应用道德知行离合测度理论测量道德知、行的离合程度 ,能够使测度值更科学、更趋于真值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知、行离合程序 ,提高德育绩效 ,更好地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尚书》的“知行说”产生于青铜文明的商代,孔子的“学知行说”产生于钢铁文明的春秋时代,二者都是官员培养和国家治理的理论,都强调君子躬亲实践国家治理之学的极端重要性。前者虽然包含了理论学习的含义,但并不重视理论学习;后者则特别强调学习国家治理理论对培养官员、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是春秋至今最重要的国家治理哲学。战国至今长期轻忽“学知行说”,而将“知行说”抽象化为教育哲学,这对国家治理、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知行关系,宋明理学家都突出知的主导地位,强调以知为先、以知为本。由于侧重知、行以及知行关系的道德内涵,理学家由知行讲到格物、致知,并在对知的侧重中将格物、致知都归于知。理学的知行观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工夫,以超凡入圣为目标。这些迎合了宋明时期加强道德教化的需要,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上下、尊卑秩序进行辩护。理学家对知、行道德内涵的挖掘具有积极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品位和精神追求;但在对知行伦理维度的凸显中忽视了知、行的其他维度,导致了对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需要的漠视。  相似文献   

6.
如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主体性教育、德育目标、德育价值导向、道德价值评价体系、道德价值取向约束机制、道德践行、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等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分析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行转化的有效途径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未曾发生西方式的知识论转向,而是发生了中国特有的知行观转向.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他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界定,重新探讨了知行关系,强调知与行之间的统一不再表现为单个人的"知行舍一",而是社会范围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了"知行分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认识论历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在每一代人的现实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较之于以前社会有很大的变化,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中国古代知行观对现代人有何种意义,人们如何更加正确认识和扬弃古代知行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其现代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知”的内容和“行”的形式、“知”的主体和“行”的主体、“知”的形成和“行”的过程、“知”的作用和“行”的作用这四个方面 ,概括了中国近代哲学知行范畴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我国道德生活领域“知行分裂”现象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洁 《兰州学刊》2004,35(6):79-83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仍然处于困境.处于困境的突出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弄清知行分裂盛行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症之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史记》“异代合传”提供的文献语境考察知行关系这一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命题的发生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特征。在古典文献语境中,知行之间借助言语实践这一媒介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了兼容知、言、行三种要素的逻辑结构,因此,知行关系超出认识论而同时成为政治哲学和修辞学命题,其政治哲学内涵即司马迁所谓的发愤言志。知行关系命题在古典时代的逻辑结构和命题内涵对于反省置身于技术体系奴役之中的当代人来说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儒家及传统知行观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阐释古代儒家的几位代表人物在知行观问题上的独到思想,包括孔子、子思、朱熹、王守仁,以及近代孙中山等,揭示了他们注重以行为本、知行一致的思想旨趣,澄清了学术界对他们的种种误解,说明了“贴标签式”教条主义研究方法的危害,并试以先哲们的思想成就启示当代人们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的知与行。  相似文献   

14.
姜华 《南方论刊》2006,(6):4-6,13
道德感人皆有之,现代的人类社会不能缺少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知行”这一过程,才能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如此。本文从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角度,阐述了知行统一的理论含义和必然要求,探讨了履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不统一,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脱节现象.深刻分析大学生"知行不一"现象存在原因,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当前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的知行观,是一个被人们反复研究过的课题,成果比比皆是。不过,一些研究在成功地论述了其知行对立统一的运动形式时,对这种辩证法形式中内涵的更高哲学主题“道导”,即以对“道”的知去“导”行“道”,则往往是顺便一带而过,缺乏明白意识的清晰表述。本文以此为专题,也算是对有关研究的一点拾遗吧!  相似文献   

17.
近代湘学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知行观方面.王船山的知行观,是他哲学思想的精髓,一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有返本开新的意义.他在批判理学、心学知行观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己"知行相资"的新知行观.船山的知行观,强调实践,主张力行,呼吁变革.船山的知行观影响了近代湘学.近代湘学中有一条注重实践、强调"应变"的认识论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从船山的知行观衍生出来的.湖湘文化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认识,还构成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对张载气学的推进,突出表现在把理论重心由对“气”的关注,转向对“器”关注,形成“天下惟器”的世界总体观。他摆正两一关系,相当精确地抓住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精神。他摆正知行关系,基本上排除了先验论的阴影,比较彻底地贯彻了经验论原则。他提出“理寓于欲”说,回应理欲之辨。他提出“理势合一”说,回应王霸之辩。  相似文献   

19.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知行冲突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引起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 ,可以为解决道德知行冲突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单舒平  苏拓  张婕 《人文杂志》2012,(2):190-193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利益和道德具有内在关联性,这就为道德知行差异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以简历造假为例,阐述了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大学生道德知行差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知行差异的原因,提出了缩小道德知行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