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篇.其中主人公曹七巧几乎是无法撇开的话题.关于她的"疯狂",关于她的"变态",关于她的阴险,关于她的丑恶,这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由于她特殊的情感经历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许多女性主义批评者不认为其作品具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其实,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对曹七巧被扭曲的女性的抵抗性生存状态的描述,就表述了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其名著《金锁记》中 ,以独特的视角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了一个因失落了爱而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人性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作家以一个女性真实的体验和人生感悟 ,展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辛酸而又不无美感地反映着生命的本来面目。《金锁记》警示人们 :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结合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观,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张爱玲文学卓然不群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省霞 《殷都学刊》1998,(4):61-62,79
引言张爱玲是我所深爱的作家之一,也许这份深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她骨子里那种独特的气质,以致于我对她的爱没有条件、没有理由、更没有想到有什么结果,正象张爱玲之于胡兰成的爱一样。然而,尽管深爱,我却不能运用某种具体的人性、哲学或文化的理论去进行如蚕抽丝般的分...  相似文献   

6.
《传奇》文本中人物的内在特质 ,用男人、女人 ,遗老、遗少这样一般的社会学术语难以概括 ,“自我意识”的有无才是区分《传奇》文本人物类型的关键。《传奇》文本中有基本不具有自我意识的一类人 ;有正在寻找自我而内心苦苦挣扎的人 ;也有自我意识相对较强的人。某些中青年人也表现出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而对现实的不同态度和对自我的不同把握 ,基本表现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在父权家法社会中,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霸权话语中,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就是父权家法下的牺牲品。张爱玲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财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曹七巧悲剧重新解读,指出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父权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成为当下影视界一道热闹的文化风景。电视剧《金锁记》的反封建主题,解构了小说“金钱对于人性的腐蚀”这一苍凉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主题置换消解了原作强烈的性别意识;改编者对“负心男人情结”的再阐释,又传达了一种与小说文本不同的典型的男性意识。电视剧《金锁记》与小说《金锁记》尽管是二种衍生与母体之间的关系,但表达着不同的主题意蕴,证明了存在是一种事实,阐释是另一种现实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9.
《金锁记》呈现多维的叙事学特点,即中国抒情主义叙事传统,西方现实主义叙事传统和中国现代小说话语的参照系统。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性与西方写实主义的真实性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主题性对文本叙事的渗入构成了小说的叙事力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金锁记》多层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伟 《江淮论坛》2004,(2):143-147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13.
王喆 《兰州学刊》2013,(6):214-216
艾米丽深谙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关于人物、性格、身份及心理活动的创作态度,对于那些习惯于现实主义小说的读者,女作家为他们提供了多把理解小说人物的金钥匙——孩童经历、面部特征、出身遗传、潜在意识、环境影响等等。尽管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对社会道德要求很严格的时期,几乎所有作家都遵循说教的美学,但在《呼啸山庄》中女作家选择了宁可颠覆维多利亚时期人物创作的传统惯例,也不愿让自己的想象力屈尊迁就。正因如此,这便有了她的千古绝唱——《呼啸山庄》。  相似文献   

14.
康保成 《学术研究》2023,(2):152-160
关汉卿《窦娥冤》杂剧采取多层叙事策略,不仅写出了一件由地痞流氓、糊涂官吏等共同制造的冤狱——显型悲剧,还写出了在礼教熏陶下年轻寡妇窦娥只能在苦苦煎熬中度过一生的无可逃遁的隐型悲剧。明传奇《金锁记》杜撰出一个明智的提刑官和窦娥的丈夫蔡昌宗,《窦娥冤》的双重悲剧被消解。清乾隆年间《缀白裘》选取的六出《金锁记》折子戏,淘汰了蔡昌宗赴考及其与“金锁”相关的情节,是向《窦娥冤》悲剧精神的回归。罗瘿公编剧、程砚秋主演的京剧《金锁记》多次赴沪演出,给张爱玲创作同名小说提供了灵感。张爱玲每看京剧必有独到见解,并且常常借题发挥,作为其小说的隐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与窦娥相似,小说中的“金锁”,从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被置换成束缚她一生的“黄金的枷锁”。《怨女》中主人公银娣的遭遇,属于每个女性身上都会发生的普通事件。银娣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此时“金锁”还原为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成为传续家族香火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自身家庭的畸形,使张爱玲对美好的人性充满了怀疑,对人性阴毒的沉痛经历,使她总是用自己受伤的心灵观察着人们面具下的真面目,将扭曲的人性和阴毒毫不留情地展示在作品中。《金锁记》中的让人觉得可悲但又可恨的曹七巧,表现了一个柔弱的女性经历过不幸婚姻和爱情后对于金钱和权利的追求,但也只是一种无望的挣扎,最终成了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金锁记》的书名取得恰如其分,形象地展示了黄金的锁链将曹七巧这个人物给牢牢地困住,湮灭了她生命的活力,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一个专门对女性命运进行深刻思考与冷静剖析的作家,<金锁记>是其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讲述了曹七巧不幸的婚姻遭遇以及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文章拟从人性的角度阐述张爱玲苍凉的创作底蕴.  相似文献   

17.
赵沛霖 《人文杂志》2008,(1):129-134
以家父和寺人孟子为代表的"变雅"作者群,是西周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总爆发前夕,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定阶层.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使他们以诗歌为手段,对以周天子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由此而走上了时代政治、思想的前列,并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理想人格:忠贞无畏、正气直节以及道德精神的自觉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广受崇敬的志士仁人,在道德精神和理想人格方面与这个作者群有着诸多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视为他们为前驱.这个作者群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不但赋予诗歌以全新的内容,使之具有新的时代观念特征,从而促进了文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提升,而且对推动我国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宗璞小说 《红豆》 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璞为大陆当代学者型的女作家.1957年她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发表的小说<红豆>,是她开始受到文坛瞩目的成名作.这篇描写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在革命与爱情间抉择的小说,异于当时图解政策的主流作品风格,超越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以细致笔触呈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得到读者共鸣,但这也使宗璞为此遭逢政治磨难,直到文革结束后, <红豆>才被收入<重放的鲜花>,重新面对读者.本文聚焦于<红豆>的三个主要人物--江玫、齐虹、萧素,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论述宗璞<红豆>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包括尚德重仁,孝悌安乐;用礼贵和,恭让忠信;重义轻利,改过徙义;好学笃行,进德修业;时、中恰当,文质彬彬;慎独自律,"三畏""三戒";友道切磋,堪担重任;内省不疚,君子"九思"等内涵。探析君子人格内涵,对于当前社会建设具有多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具体而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论语》所阐述的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准则。科学地继承《论语》中理想人格理论的合理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