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八大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八大关系 ,其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协调经济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涉及可持续发展实质内容的人类价值取向的把握 ,协调代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代内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代内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必要条件 ,协调代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完成环境法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环境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首位重要的法律部门。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应然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理念。由此,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环境法的正义价值表现为追求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环境法的秩序追求是生态秩序;环境法的利益追求是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生态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协调与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缘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初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合理内涵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它的前提,代内公正是它的基本要求,代际公正是它的核心,而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这也正是我党目前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完成环境法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环境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首位重要的法律部门。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应然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理念。由此,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环境法的正义价值表现为追求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环境法的秩序追求是生态秩序;环境法的利益追求是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生态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协调与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缘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初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合理内涵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它的前提,代内公正是它的基本要求,代际公正是它的核心,而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这也正是我党目前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生存技术、经验知识和农业社会的互动中,生态文明处于襁褓之中,人与自然原始和谐;在机器技术、理论科学和工业社会的作用下,生态文明尚未成形就走向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而在高新技术、复杂科学与信息社会的交织中,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被当代人类所渴求并建构,通过人类自身的技术使用实践,通过生态技术的产业化,STS的关系必将走向协调可持续的良性轨道,生态文明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科学技术是促使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重大驱动力.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促使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自然观兴起.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是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自然意识的觉醒,更是人类理性的回归,是人类文明冲破物欲藩篱、以人类智慧呵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觉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生物本能驱使人类为自身利益攫取生态资源,自然选择也使得人类不具有为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而放弃人类个体利益的可能,但这并非人的全部,人是有理性物种,人的主观意识使他超越了其他物种具有理性选择的能力。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超越自身物质局限性,以生态系统整体的视角保护自然,从而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的文明阶段。人类站在生态文明的思想高度,实现生态整体利益对人类中心利益的超越,生态整体利益本质上仍然是以人类根本利益为目标的,这种人类根本利益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农业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欲望,工业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享受的物质欲望,而生态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的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存保障和物质极大丰富基础上,更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光辉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创造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极限的仍然存在,说明任何一具体的经济增长率都是通向极限的阶梯。代际关系上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过份依赖于技术乐观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只是形而上的玄想,代内关系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只能衍生于单一的效率价值取向。这说明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伦理的应有视角里是虚幻的。人类必须在人口、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制度结构方面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以期克服其弊端的未来文明状态。生态文明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模式。2011年,大理州被选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之一,大理州的服务产业获得了难得的创新发展机遇。本文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通过对大理州服务业发展的优势、特色、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大理州生产性服务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产业的生态化转型进行探索,进一步探究了民族地区以生态文明为前提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3.
对消费合理性的研究,是对发展合理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农业文明消费观念与挥霍型工业文明消费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当今工业文明消费观念崇尚的高物质消费与高品质生活并不成正比。高品质生活由满足健康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积极向上的精神消费和良好的环境消费三方面构成。单纯追求高物质消费不仅不会获得高品质生活,反而会扭曲和破坏构成高品质生活的其他两个方面——精神消费和环境消费,同时也减少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使人更无暇享受生活。单纯追求高物质消费,使当今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这一严峻现实迫使我们对当今工业文明消费方式——异化消费进行评价与规范。人类物种生命的延续,是消费合理性的最高评价标准。在地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节约型消费是实现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工业化是人类走向进步和文明所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传统的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工业文明之路,使人类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向新的文明。21世纪不仅会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世纪,也必然会成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纪。我们认为,通过整合并激活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创造出新工业文明文化,使这种文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国际社会中,用先进和能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理念,去影响和改造现存不合理和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在实现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现存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和政策支持的历史选择,具有多样性特征。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其现存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日益显现不可持续性和生态风险性。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工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丰富而生态脆弱的欠发达西部省区,必须把工业化发展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进行谋划,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具有双重视角。唯物史观所谓的"生产力标准",是立足于工业文明的视角,在不考虑"生产的自然条件"前提下而得出的价值观;因此,它尽管赋有"决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地位,毕竟只能在普遍性的意义上存在。而在对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研究中,马克思立足于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视角,创立了"生产的自然条件"范畴,并据此界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意义:生产力能否实现与"生产的自然条件"之良性结合。这就为人类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转型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指明了路向。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狭义社会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是狭义社会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衡量标准,狭义社会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切实推进狭义社会文明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新形态,它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新型概念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溯历史发展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划分依据,可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时性考察人类文明形态这一相近概念中呈现,在共时性对比前苏联创造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形态的对应概念中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答现实课题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和中国特色的语境下,它表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概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机制中处理好道路与理论、传承与创新、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