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文化分析由文本、再现、霸权与意识形态转向"文化治理"架构,台湾的特殊历史象征不同阶段独立的文化政策展示场,体现权力体系多样性治理意图,文化在政策操控下呈现特殊的反应面貌,展现高层和地方间的关系与愿景的想象性蓝图,是为"官方文化治理".其在台湾民歌上所展现的意图与作用,及台湾民歌呈现的回馈效应,在其脉络下种种条文都隐含规范的意味.当"自我"被驯化后个体形成"自我制约",自我价值被放诸集体认同框架内形成"体制化"的直观价值而呈现"模块化"创作结果.反相视之亦为一种相对性"自我治理",不易查觉的隐性约定在创作者与阅听者之间彼此渲染,模塑一代人创作与审美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2.
最近 ,姚同发同志的新著《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九州出版社 2 0 0 2年版 )出版了。台湾联合报副社长张逸东先生在读了书稿后认为 :“资料搜罗之丰富 ,文字组织之精炼 ,具见钧座研究心血。”该书以多学科视野、大文化格局 ,阐述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勾勒其来龙去脉 ,追溯其根由本源 ,厘清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主从、源流关系 ,从而达成为台湾历史文化定位之目的。例如 ,从两岸地缘关系看 ,作者以地貌学理论证实海岛、大陆不可分立 ,以地质学理论证实台湾地壳呈大陆性格 ,以生物地理学理论证实两岸物种本为同源。从两…  相似文献   

3.
简要评述杨若萍博士<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一书,指出:杨著以详实的史料勾勒两岸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将大陆文学看作是台湾文学的母体,以批驳强行将两岸文学分割开来的"本土文学论"者的错误论调,其立论之平实,论证之谨严,足为细辨"巢痕"之力作,也使我们这些置身岛外的人们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与走向有了相当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台湾同胞,根在大陆。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台湾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大陆志士学者曾渡海赴台,为之做出贡献。其中,清康熙年间,山西人卫台揆任台湾知府,首创崇文书院,对于清初台湾文化的启蒙,乃至进一步发展、繁荣,影响尤大,值得深入研究。 1683年农历六月,清朝靖海将军施琅于澎湖歼灭郑军主力。农历八月。施琅率军开进台湾本岛,郑克塽率众文官武将投降。郑氏祖孙三代在台湾经营二十二年的政权至此  相似文献   

5.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是台“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的重点计划。计划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类型之文化创意产业,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信息整合、财务资助、空间提供、产学合作接口、营销推广、租税减免等不同面向提出整合机制,配合地方政府、专业人士、民间和企业之协作,共同推动。本文拟就台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和分类、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不足、以及台湾各界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提出的建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刘小新  朱立立 《东南学术》2008,35(1):133-143
近年来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悦纳异己"发生的兴趣和相关文化论述令人深思.在我们看来,这种文化翻译和阐释实践不只源于学术热情,也是对当今台湾精神状况的焦虑与不满的表达:透过对"悦纳异己"的译介与阐释来介入当下现实,为重建族群之间、两岸之间、本土外邦之间的伦理性关系,寻找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参照.从"怨恨现代性"的分析到对"和解"可能性的探讨,从"大和解"论述到"悦纳异己"说的引入,都表明当代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宽容"精神的坚持.这或许可以成为改变当前令人困惑的当代台湾社会状况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学"孪生物的"汉学",建构了堪称是比较成功的话语体系,对中国内地学术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其据"汉学"流行价值观念和方法攻击和贬损20世纪中国文学的言论,就存在着明显的偏执.本文结合实际略举三端:动机之偏、理解之偏和心态之偏,并吁求持续反思和竭力振作,正确地面对"汉学",直面和消解"汉学"存在的文化偏执倾向.  相似文献   

9.
朱寿桐 《东南学术》2004,(2):165-168
近代以来,除了一些本来就有些感伤的诗人如闻一多为分离出去的澳门等唱过著名的<七子之歌>,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无关痛痒的感慨,一般的文人尽管下香港,到台湾,走南洋,赴欧美,有的是故乡缠绵和故国之思,多的是异地景色和异域风情的耽溺,哪来那么多"领土"意识、"族群"情怀!他们那时候看港台和海外的中文作品,一般不会视同化外,另眼看待.谁能设想,同一个林语堂到了美国,同一个郁达夫到了南洋,同一个萧红到了香港,同一个梁实秋到了台湾,他们的有关写作就立刻成了北美华文文学、新马华文学、香港文学和台湾文学,也即成了中国大陆本土以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当然内容.但不幸的是现在这样的认定成了铁的事实,成了不容置疑的文学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因应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社会历史语境,我国台湾地区于新世纪之初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政策范畴,并纳入地区总体发展框架,藉由文化经济、美学经济、体验经济的推动,谋求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国际文化形象的提升。其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随着外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实际而不断的调适、整合,既有延续又有突破。台湾文创政策发展的过程,也是台湾对文创产业认识逐步深化、扩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2,(6):99-108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光复初期台湾国语运动之种种情形:从官方筹划、民众自发到学者("语文学术专家")主导,学术阵容、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学术刊物、学术著述及其他学术资讯.本文认为,从"国语纪元"(1648)即清代初年迄今的国语运动在时、空两个方面的延伸看,"光复初期"和"台湾"乃是相当重要的时段和地点;光复初期曾在台湾主持国语推行委员会的魏建功教授,1949年以后在大陆语文学界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光复初期台湾国语运动的学术经验亦得相当完美地融合于当代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12.
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淡出与产业"空洞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淡出,有关台湾“产业空洞化”问题引起了政界和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有关台湾产业空洞化问题的由来,以及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的关系,驳斥了部分学者把台湾“产业空洞化”和失业问题归结为产业外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自冷战结束及台湾政治变动以来,美国国会议员与台湾当局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美国国会台湾小组"和"美国参议院台湾小组"的相继成立、壮大及频繁活动就是一证.越来越多的美国国会议员加入参众两院"台湾小组"并开展频繁的游说和立法活动,这势必对中美关系和美台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考虑相应的应对之策,包括加强与美国议员的沟通,发挥华裔社团和华裔精英的作用,加强游说队伍建设,打"经济牌",建立美国国会个人资料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等.  相似文献   

14.
洪琼 《理论界》2009,(11):158-160
"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范畴,中国自古便有着非常丰富的"游"的思想。"游"的最高精神就是"道"(天道、地道、人道),"游"的境界便是与"道"为一、以"道"观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针对当前人们热衷于功利追求的情势,我们应当以儒家的"舍我其谁"之精神,积极入世,实现人生之理想;以道家之超脱胸怀,淡泊名利,心游于无穷;以禅宗之"清净本原",享受人与天地自然之交流的惬意,快意人生。  相似文献   

15.
(续上期) 4、台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自2002年之后的几年,台当局的“文建会”、“经济部”、“台北故宫”和“工业局”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之文化创意产业,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信息整合、财务资助、空间提供、产学合作接口、营销推广、租税减免等,陆续推出了整合机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毅夫与闽台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市白马河畔的福建社会科学院是闽台文化研究的一个重镇。汪毅夫先生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中,他先后出版了《台湾近代文学丛稿》、《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台湾文化概观》、《台湾社会与文化》、《客家民间信仰》、《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人最初获知有关台湾的信息,多来自欧洲之出版物,随之则为大量来华美国侨民之著述。西方来华传教士作为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颇为特殊的群体,在华居住时间相对稳定,文化素养整体较高,谙熟中国语言文化。他们通过创办报刊、出版著作、举办演讲、邮寄书信等方式,大量向美国传递有关台湾的信息,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与建构,厥功甚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人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目的则是希冀美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重视台湾。  相似文献   

18.
"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吉  徐长安 《河北学刊》2002,22(6):140-144
自中华文明产生之初 ,它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融宇宙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思想”。“天”与“礼”是中国古代“天下观”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 ,“天”被构建成为王朝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礼”则成为“夷夏”之间相分相融的主要标准。正是对“天”的推崇和对“礼”的主动认同 ,使中原之“中国”和周边之“四夷”都以正统的中华自居 ,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中国”。在近代以前 ,“文化中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闽南人是汉族开发台湾最早的民系。闽南文化随闽南人的迁移而播迁台湾。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发展经历了日据、国民党治台、李登辉、陈水扁推动台独等几个时期。加强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加强对台宣传闽南文化,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台湾的特殊历史遭遇,造成了多元复杂的台湾文化,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台湾电影的书写方式.台湾电影中"日本书写"的演变,从早期的"抗日"主流影像,到1980年代后对于"殖民记忆"的多元叙述,直至近年来的带有"后殖民"色彩的暧昧想象,这种影像变迁折射出台湾社会的某些文化症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