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建立军事政治同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整个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划出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建立军事政治同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对中国局势也有着巨大影响。一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直接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日本统治者受三国全面同盟形成的鼓舞,决心利用同盟去建立梦寐以求的“大东亚共荣圈”,因此,加快了南进的侵略步伐。其时,中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由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也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日本军方对于“直接解决中国事变几乎已经绝望。”①但在日本侵略者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以为蒋介石之所以与日本对抗到底,完全是因为得到英、美的援助和支持,因此,只要占领南中国,切断外援,蒋介石就会屈  相似文献   

3.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造成了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演变与分化。德意日空前团结, 侵略野心急剧膨胀,不断扩大称霸世界的战争;英美举起抗击侵略大旗,构筑成英美同盟;苏联严守“中 立”,置于战事之外。反法西斯阵营各自为战的局面,便利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似文献   

4.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三国军事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对日本来说,是其加速解决南方问题的外交准备.它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德国的力量牵制美国,阻止美国干涉日本南进,企图首先利用外交手段达到侵占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目的.用这一外交手段不能达其目的时,则采用武力手段.这是日本与德意结盟的主观目的.但其效果则不以德意日的意志为转移.三国同盟建立后,美  相似文献   

5.
1890年至1894年间,欧州外交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德国实施主动进取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另一方面在1891年5月6日与奥意再次续订三国同盟条约。时英国与三国同盟关系密切,1891年6月29日,意大利首相罗丁尼声称英国已经参与了三国同盟中关于东方(奥斯曼帝国)和北非的部分条款。这样,俄国在欧洲和法国一样,被孤立起来,为了向孤立情势挑战,法、俄两国迅速接近。1891年7月,法国舰队访问  相似文献   

6.
论德意日军事政治同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种基本矛盾急剧尖锐,推动德意日法西斯迅速奔上战争舞台。从三十年代开始,德意日三国在走向世界战争的道路上,加紧勾结,终于携起手来,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从而加速了战争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三国同盟的形成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种基本矛盾急剧尖锐,推动德意日法西斯迅速奔上战争舞台。从三十年代开始,德意日三国在走向世界战争的道路上,加紧勾结,终于携起手来,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从而加速了战争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三国同盟的形成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从冷战结束之初同时弱化,发展为世纪之交"一强一弱"(美日同盟强、美韩同盟弱),而经过韩国李明博政府和日本鸠山内阁时期强弱态势的短暂逆转,自2010年中开始,两同盟出现冷战后的首次同步强化态势。地区冲突爆发是两同盟同步强化的直接诱因,美日韩三国安全政策趋向统一是决定性动力,日韩两国的国内政治形势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两同盟同步强化,加剧了朝鲜半岛的战争危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紧张和军备竞赛危险。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日美谈判,是日美为了缓和双方日趋尖锐的矛盾而举行的外交谈判.日美谈判对日本来说,是想利用三国同盟及其在太平洋上的军事优势,对美施加压力,促使美国对日让步,以便采用外交手段解决中国问题和东南亚问题;对于美国说来,则想通过谈判,在中国问题上与日妥协,以牺牲中国抗战利益来满足日本部分要求,达到阻止日本南进和拆散三国同盟的目的。因此,中国问题在日美谈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提洛同盟是侵略同盟,这几乎是一边倒的看法。理由是修昔底德曾说过,建立同盟之目的“是劫掠波斯国王的领土,以报复他们过去所受的损失”;理由是同盟成立后确实占领了波斯人及其附庸手中的不少地盘,并逐渐建立起在爱琴海上的霸权;理由是作为盟主的雅典曾对盟友们采取过高压甚至暴力手段来迫使其屈服……但我认为提洛同盟的产生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日谈判,以往国内的研究,多以美日间在中国问题上的角逐为中心内容,而忽略了美日谈判与轴心联盟的关系。其实,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对日谈判的最初动因,尤其是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看待其远东政策是有帮助的。一美国首脑同意与日本展开谈判的最初动因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拆散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署的三国同盟条约规定:德意日三国相互承认彼此在  相似文献   

12.
在澳新美同盟缔结过程中,澳新美同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澳新美同盟发展史上,同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本次会议所达成的一些协议或妥协成为缔约三方未来防务合作的基本指南。此外,在本次会议上,美国成功地将同盟精神拟定在反对共产主义的轨道之上,使得澳新美同盟与它在这一地区缔结的其他同盟一道,成为冷战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而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柳条湖事变,接着迅速侵占东北全境。面对日本一步紧似一步的侵略行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而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采取了极端错误的退让政策,酿成了中华民族史上未有的惨祸,这究竟是为什么?值此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重温历史,是为了记取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三国干涉还辽和李顿调查团是两幕异曲同工的历史丑剧.前者俄、德、法三国扮演了倾向中国压制日本的角色;后者调查团五国则打扮成一副不偏不倚的"中立"面孔.结果是发人深思的,俄、德、法仅三国能迫使日本退还赃物,而国联当时有四十几国竞不能制止日本的侵略.对西方国家两次关于中国问题的国际干涉作客观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国际干涉的背后掩盖着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宋教仁的帝国主义论与民族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教仁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特点和战争本质都有深刻的新认识.他在20世纪初敏锐地预见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认为日、美、英等国在亚太地区的激烈争夺,必然导致日美之间的战争;同时剖析了欧洲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与矛盾的尖锐化.认为这必将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提出,中国应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配合世界性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新潮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相似文献   

16.
因为撰写博士论文的缘故 ,近几年对关于美日同盟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著作、文章等比较留意。1996年以来美日同盟的重新定义问题在中、美、日三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99年美国方面组织了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并于会后将论文结集出版 ,于是便有了《美日联盟 :过去、现在与将来》一书。〔1〕之后不久 ,日译本 (节译本 )面世。 2 0 0 0年春我从日本归国 ,在书店发现此书的中译本 ,当时心中可谓又惊又喜 ,吃惊的是国内出版界捕捉热点、译介国外著作的速度竟是如此之快 ,喜的是中文本还是全译本 ,而且 ,除了正…  相似文献   

17.
日本由于本身国力的局限,决定了它在为实现其战争目的时,必然以外交上的纵横捭阖为能事。日本希望以日德意三国同盟、日苏中立条约增加自己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以便解决中国事变,谋求国力的充实,甚至谋求和平地进驻荷属印度支那,建成“大东亚共荣圈”,不战而独霸亚洲。而美国则希望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未来的战争潜力来威吓日本,同时又以中国问题的一定妥协引诱日本,离间三国同盟,争取时间,加强太平洋地区的防务,以确保欧洲第一的战略。正是由于日美双方的相互需要,促使两者走上了谈判之路。  相似文献   

18.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高调宣称重返亚洲,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主要是遏制中国崛起,维持美国全球霸权.适应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一是由双向遏制中日向集中遏制中国转化;二是巩固军事同盟实现军事一体化;三是合作领域拓宽实现美日同盟全球化;四是由双边安全合作向多边安全合作转化.美日同盟的强化源于各自所需和相互利用:一方面美国借美日同盟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另一方面日本需要借助美国增强地区影响力.美日同盟的强化对中国崛起形成严重挑战、使中日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延缓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从苏俄回国后,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这一新的侵略方式,从理论上初步揭示了帝国主义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其反动本质.他以大量的事实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文化的隐蔽性、欺诈性、反动性特征,并从多方面指出了这一新的侵略方式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与危害.尤其对包含着奴化思想的"奴隶的心"和"走狗"的文化心态,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他的这些思想警示世人,对帝国主义切不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20.
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主线,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分4个时期,从国际关系角度论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发展及最终被彻底粉碎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政策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笔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