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巍巍武当山,拔地而起的七十二峰众星拱月般地环绕护卫着金顶,远远望去,武当群峰犹如漂浮在天地之间云海之上的一朵时隐时现的盛开的莲花。这里是中外著名的道教胜地。在云飞雾绕的武当千山万壑之中,不时可听到深沉的钟鼓鸣响,更有悠远的道教仙乐。这片神秘的武当,被历代修炼之士称为"洞天福地",更被各朝文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绵延百里的宏伟宫观,举世无双的珍奇文物,流传千年的道教轶闻,已通过各种媒体传遍了海内外。而这里的道家  相似文献   

2.
自明成祖开始,明朝历代皇帝重视、扶植武当道教,以明世宗最为用力。明世宗对武当宫观进行的雏修是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使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在明朝200余年中始终完整坚固、精美壮丽。明世宗对武当山香税加强了管理,结束了此前的混乱局面,增加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明世宗对武当道教的崇拜,客观上促进武当道教的发展,使武当道教在明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明世宗因为沉溺武当道教而疏于朝政。为明朝由盛转衰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巫术是道教的思想源头之一.道教的完整体系几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巫术的方方面面.荆楚文化是有着巫术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楚人好鬼,楚国国力的衰落,某些统治者成了亡国之君,也与"务鬼神,信巫祝之道"有关;楚人风行巫祭活动,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对象广泛;楚国巫术祭祀之风成就了楚国的巫学传统,<九歌>被视为楚巫之歌,楚人"信巫不信医"在并世各族中尤为突出,巫舞禹步也被楚人用于治病.从"武当"之名、武当道教的斋醮科仪、朝山进香、武当道乐等方面看,荆楚巫术文化是武当道教的一大源头,也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朝拜真武神为目的的武当山朝香活动至迟兴起于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代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风俗,其规模和影响足以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媲美。清代以后,民间仍盛行朝武当的风俗,但香客的人数与地域来源已不能与明代鼎盛时期相比,朝山进香已呈衰减之势。武当山朝香风俗的历史与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化、道教真武神信仰的兴衰、武当道教的影响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湖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保留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南岩宫”传说是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境”,“紫霄宫”为武当山八大宫观建筑群的主体,“玉虚宫”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武当山又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华“太极武术”的发源地。武当山古老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和国内法律法规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自先秦以降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玄武崇拜进入宋代后,因受初期重构国家意识的需要,在帝君奉行黄老之治与尊崇道教的驱动下,尤其是在真宗朝狂热隆道行为的直接助推下,真武的神格地位大幅攀升,由道教的一般性神祗一跃而为诸神中的大神。真武崇拜起初涵蕴的民间信仰功能,遂与宋廷所赋予的致治经世功能高度耦合,奉祠真武的范围由此呈现出急速扩张的态势,信众信仰的程度愈益深入。北宋中叶前后应运而生的各种道教典籍,以宋廷真武崇拜的政治隐喻为导向,又适时地附会出真武降生于武当山的说法,并在道教信奉源远流长的武当山扎根,真武自此取得在武当道教神系中的独尊地位,影响垂于后世。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11日,在我国第一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日的第二天,“敦煌·武当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召开,会期3天。本次会议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主办,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兰州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北京、上海、甘肃、湖  相似文献   

8.
2008年6月,美国好莱坞资深导演克里斯蒂·里比率领长篇纪录片《圣山》武当摄制组,来到武当山。克里斯蒂·里比心醉于武当道茶文化,当拍摄一组组精彩的茶艺表演、风光优美的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悠扬动听的武当采茶名歌时,克里斯蒂·里比连声赞叹OK!OK!  相似文献   

9.
全真派自元初传入武当山,一直以五龙宫为传播中心,成为元代江南全真派最大的活动中心.入明以后,正一派在武当山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全真派道士多在僻静的观庵中修行.清初由于王常月、谭守诚两大全真龙门派高道在武当山玉虚宫开坛说戒,以白玄福、杨常炫为首的龙门派道士在武当山修行并兴办讲肆之所,广收徒众,太子坡、元和观相继被辟为十方丛林,全真派在武当山呈现出兴盛景象,其徒众不仅积极修复在战乱中遭到破坏的武当山宫观,而且以太子坡道观为重要基地,到各处传教,扩大了武当山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武当道教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教派、科仪、武术、建筑、音乐等文化因子的多元化,是由其生成环境决定的。本文从四方交会的自然环境、诸派混融的历史背景、道儒兼融的哲学渊源、民神杂糅的巫风楚乐和流被荆楚的养生学说等多维角度,对武当道教的生成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宫观庙宇中的对联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对联数量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武当山道教对联中,讲"仙学养生"的对联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道教对联所见养生智慧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内丹修炼和动静互摄等四个方面.这些养生智慧不仅是中华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它可以给现代人治疗"现代病"提供宝贵借鉴;其对修身养性的讲求,有助于新世纪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2.
2006年6月11日,在我国第一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日的第二天,“敦煌&#183;武当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召开,会期3天。本次会议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主办,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兰州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北京、止海、甘肃、湖北、陕西、新疆、河北、浙江、江苏、四川、河南、台湾等地的研究西域敦煌文化和研究中原武当文化的近百名学者、教授集聚一堂,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课题开展热烈研讨。  相似文献   

13.
武当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学,是武当道教思想传播与民众膜拜崇信二者互动的产物。武当民间故事的道教文化内涵表现为三方面:道教经典文本不仅在文学性方面为民间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优秀范本,而且直接成为其母题和题材的源泉;惩恶与扬善是体现武当道教伦理观念的两种基本母题,反映了人们追求平等、弘扬正义的无意识心理;武当民间故事的审美人类学内涵体现了武当道教氛围中民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在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严重紊乱的当今社会,武当民间故事为无家可归的灵魂提供了一个诗意栖息之所,也为重构神性的形而上存在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明朝"后七子"之一王世贞才华横溢,以诗文闻名于世,独领文坛二十余年。他与武当山有着不解之缘,任郧阳抚治期间,游历过武当山留下五言、六言、七言杂咏共百余首诗歌。本文拟从王世贞和武当山的关系入手,通过写景、记人、述事和慕道四方面对王世贞武当诗歌作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中深层次内涵,并挖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岳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鉴赏》一书,从美学角度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文化内蕴.该书主题鲜明,视角新颖,主张玄天上帝信仰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核心与灵魂,能够准确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道教建筑组群的审美特质.通过对该书在建筑美学领域的创新价值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6.
野菜是中国食物系统中最边缘的部分,但在某些时候可以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通过在武当山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村民的野菜文化极大地帮助了他们对当代社会变化的适应。野菜餐馆的出现不仅为村民的传统野菜文化在景区开辟了一个市场新空间,使得大量被闲弃的野菜资源得到利用,而且野菜对武当仙山的符号含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野菜餐馆还为因拆迁而失去村落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延续村民社区的方式,为当地民族植物学知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当地村民社区和野菜文化的存在对武当山隐修文化和朝圣文化的延续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武当山隐修文化和朝圣文化衍生物的和世遗保护对象的道教建筑群也从中受益。武当山村民利用野菜为仙山带来了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也为遗产动态保护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试论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武当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指出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与宋元以后的道教劝善书相互呼应,对我国民俗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1月14-17日,“2008武当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世纪百强雅阁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是武汉大学履行“武汉大学十堰市人民政府产学研合作协议书”的一项举措。会议由武汉大学、十堰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十堰市文化体育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道教协会承办,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协办。  相似文献   

19.
武当山太子坡狮子峰佛、道摩崖造像群的开凿年代及身份,历来颇有争议,明、清所有版本的<武当山志>均沿用明初武当山玉虚宫提点任自垣断为北宋道教老君造像的说法,然而,根据现存摩崖石刻以及历史背景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它应为佛教的产物;也非北宋时期的造像,应为唐代作品.任的观点比实际凿刻时间晚400多年,至今讹传近600年.  相似文献   

20.
武当山在历史上的地位并非恒一不变,而是随时代变迁而起伏。由于武当山在明代永乐年间作为国家宗教圣地得以大规模建设,因此在明代的地位最为崇高;入清后,清人从信仰萨满教改为推崇藏传佛教,贬低中原佛教和道教,因此武当山的地位急剧下降。武当山在明清官方地位的变化,突出反映在明清两代的国史《明实录》和《清实录》中,前者对武当山及其道教大书特书,而后者的记载则十分稀疏和模糊。鉴于历史,应该防止因政权更迭和官员替换而对已形成传统的文化产生漠视。武当山申遗成功,使其处在世界顶层中和国际眼光下的道教文化,能够避免因政治原因造成的起伏不定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