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发左衽”一词中的“被发”辞书中释为“披发”或“散发”,忽略了这一词具体的实践依据,是不准确的.通过对这一词出现的语言环境的全方位考察,笔者以为“被发左衽”中的“被发”最主要的意义是“辫发”(或“编发”).至于一些学者将这一词中的“被发”释为“断”或“剪”的意义,缩小了此词中“被发”的外延,过于武断,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以知觉论心是考量"心之本体"问题的发端,但重点在心本体发用的正与不正。"心统性情"的意义,在于全面解释从体到用、从本然到端绪的心性情的整体。心体的"自明"将映照得真与成就其善融为一体。从未发到已发,修养的水准最终影响着心本体的存在价值。善心的圆满,是伴随性理的发用而走向"满腔子"的恻隐之情的。  相似文献   

3.
宋辽自澶渊和议之后,双方使节不绝于途,但是北宋在与辽国正常互派使节、进行节日道贺时,赴辽的北宋使节却出现了频繁"辞不行"的现象.探讨该现象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外交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子皓  王坦 《华人时刊》2009,(12):10-13
今年“被”字突然流行 舆论场上,一股风刮起了“被字句”:被代表、被捐款、被失踪、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开心、被小康、被增长、被缴税、被腐败、被全勤、被慈善……  相似文献   

5.
说“北发”     
根据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方引证可知,北发族起源于嫩江流域,后经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与挹娄、于夷融合,北上进入北亚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以大兽狩猎、驯养驼鹿、猎捕鲸鱼、海豹等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北亚民族,他们还把细石器文化与萨满教文化带到北亚地区,并经白令海峡传播到美洲。这个族群在中外文化史上起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肇始于先秦时期。由于种族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激烈的竞争而使这一观念具有封闭性,同时由于华夏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原地区率先进入国家时期,建立在华夏文明优越感基础上的夷夏观念又兼有开放性的特征。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士人的夷夏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裂变过程。随着语境的变迁和在政治权力的激烈批判下,传统的夷夏观念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它的内在合理性,在士人中间也丧失了它的话语空间而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新夷夏东西说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东方论坛》2004,(1):107-112
海岱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间除有一段时间上的缺环之外 ,不存在所谓的“断层”。岳石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以及更早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前后相继 ,都是东夷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从主体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 ,先夏有夏 ,亦有东夷。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同时代文化以及中原龙山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中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基本相同 ,应属同一文化谱系 ,而作为其后续文化的岳石文化亦应属于同一族属。中国古史的研究特别是族属的研究应该开展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把握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不能简单对应 ,也不能盲目否定。  相似文献   

8.
9.
现象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就是意向行为(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的关联关系,在其中,主体被给予或接受"对象"。但是,与这个主题具有辩证的张力的是逆意向性观念,即意义赋予的意向性之箭走向自我,而不是从自我中流溢出来。这个主题是由萨特、莱维纳斯等人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两大类“被”字句即“N被句”和“零被句”,发现关剧中被王力先生认为脱离常规的、没有定型的、后代逐渐淘汰的“零被句”占有“被”字句超过一半的比重,而且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11.
“被”字句是汉语中的常用句型 ,但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却是个难点 ,在教学中若只是单纯讲解“被”字句的语义 ,学生难以掌握。采用语境导入、双语对比、错句分析等教学方法 ,则可培养学生对“被”字句的汉语语感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辉发部在扈伦四部中势力相对较弱,但其王城无论选址,还是建筑都是比较科学的。辉发古城建于王 机褚时期,选址于扈尔奇山,依山而建,傍河而筑,土石结构;拜音达里时期扩建加固,分内、中、外三城。这样一座城寨, 是当年辉发的立国之基,也是抵御外敌的坚实防线和最后一道立体防线。它反映了辉发部由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这 样一座城寨清朝时为盛京围场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防风氏散论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学宗师 ,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哲学、教育、文学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当然是自不待言的。即使在语言理论上 ,其成就也是不可低估的 ,尽管这些理论可能还是比较零星的 ,但他毕竟提出了不少语言学思想 ,这些思想影响了从战国一直到清鸦片战争以前整个中国封建文化时期 ,有的甚至在现在看来仍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研究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时 ,不能不研究他在语言学理论方面的建树。把语言问题和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 ,这是中国先秦时期语言理论的一大特点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孔子的正名说。关于孔子的正名说 ,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用夏变夷”常为“严夷夏之防”者所引证.无论从上下文结构与语境,还是从具体个案与整个文本出发,都可以看出“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之论断中的夷与夏是文明意味的概念.把孟子的夷夏辨视为民族认同的经典理据,实在是一桩孟学诠释史上的冤狱.  相似文献   

18.
发遣是清代创设的刑罚制度,罪犯发遣新疆是其主要内容.罪犯发遣新疆始于乾隆年间,随着形势的变化,其逐渐完善,并成为清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发遣新疆制度的历史过程、发遣条例、发遣制度实施内容的详细论述,指出该制度把惩罚罪犯和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开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清代法律适用的综合效用.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的"被"字句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尽分析《金瓶梅》的“被”字句的用法特点。从语法结构来看 ,其“被 +Np +V +O1 +O2 ”、“被 +Np +主谓短语”、“被 +Np1 +Np2 ”是《金瓶梅》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从语义结构看 ,“被”表示原因也是《金瓶梅》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谓之”句中被释词的位置 ,既非一概在“谓之”前面 ,也非全部在“谓之”后面 ,而是兼而有之 :在训诂著作中 ,被释词多在“谓之”之后 ,也有少数在“谓之”之前 ;在其典籍中 ,被释词多在“谓之”之前 ,也有少数是在“谓之”之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