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健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5):11-16
传统上的同源词研究大多是立足于音近义通,笔者以《同源字典》为研究对象,就其所收录的同源词在形体上的不同表现逐类作了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同源词在形体上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同源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借助字形。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阐述了字形视角可作为同源词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李馨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2-106
徐锴在传释<说文>时,对词语的同源现象多有发明,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同源词语料.<说文解字系传>中用于系联同源词的术语既有继承传统的“之言/之为言“、“犹“等,又有颇具开创性的“义同“、“义近“、“义出于此“等,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对同声符同源词的系连,则表现出徐锴对“声义同源“规律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3.
杜永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69-72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石勇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99-104
汉语同源词研究产生于先秦,但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直至近代才提出同源词的定义。早期的同源词定义注重从外在词汇意义及语音来下定义,不能揭示同源词的本质特点。科学的定义应包括一组词在意义上具有“同一语根”的本质特点及“音近义通”这一主要特征。同一语根即具有共同的词源意义,这对判定同源词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上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韩兴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34(4):58-60
对《诗经》内部双音节同源词在音韵及其意义上进行考证,以辨析“觱发”、“觱沸”的同源关联,两者皆有“盛貌”的意义。其次,在诗文本义分析、引述旁证对“蔽芾”之音义的争论进行定谳,另外,详解“苾芬”一词有“盛貌” 之意,并就其与上述诸词的同源问题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6.
袁健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122-124
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同源词系统中不同事物有相同词源结构这一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深入探讨了同源词词源结构的成因,最后得出结论:同源词之间相同的词源结构是先民对不同事物作类化思维的结果。同源词的形成是先民认知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李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110-117
本文所从事的语源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 ,首先就上古音总结出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转移规则 ,确定了“大”、“小”、“乱”三个义类 (即语源义 ) ,然后就上古文献钩稽有关词汇 ,以同义词互训同训为经 ,以同源词音转可通为纬 ,归纳出“博”、“小~”、“悖”三个同源词词群。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词汇并非散沙一盘 ,汉语的词汇系统就是由一个一个同源词词群组成的。本文还利用亲属语言同源词进行词汇和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文中推求的语根表明 :汉语前上古音存在 smp_、 tsl_、 mp_等复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8.
曾令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7-81
王祯《农器图谱》中记载了261个农具名物词,其中有77个是单音节名物词,对这些单音节名物词采用系联同源词的方法,通过比较它们的词义,概括出共同的核心义素,探求它们的词源义,从中发现了农具名物词在命名上以形状、功能等为理据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李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24-125
研究同源词可以加深对同源词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丰富已有的语言学理论,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同源词进而探索词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同源词研究也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尖端,古籍中许多遗留的训诂问题有一大部分要依靠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得已解决;同时研究同源词有助于鉴别古代典籍中注解之得失以及科学地整理汉字:一是减少汉字的字数,二是减轻写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査中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2-75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锡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5):62-65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一,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中形成的。词义引中产生新义,近引中义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中义就分化为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由词义构词法形成的同音的同源词,有的字形没有变化,有的字形有不同。二,音近同源词是由音变构词法形成的。一般来说,音变构词必须有严格的语音标准,不能随意把语音相远的词定为同源词;有人认为有所谓声韵各有不同来源的“声韵同源”词,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由结构构词法造出的都是复合词,复合词总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它只存在共语素的同索词,不形成传统意义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3.
陈云龙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42-46
汉字不是单纯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从起源看,汉字与汉语是异源同流的关系,汉字的形义与汉语的词义不完全等同,汉字的意义系统是形义和音义的综合,语言义和超语言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孙玉文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4-58,63
汉语音变构词可以分为变声构词、变韵构词、变调构词三种简单的类型及其他复杂的类型。音变构词是传统的音义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义之学不仅在我国,在整个世界的学术体系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及研究成果十分广泛,但是专门研究音变构词的诸家论著对于四声别义的材料有不少遗漏,因此音变构词的研究在资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研究音变构词对语言学特别是汉语史的研究和大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编纂修订以及古文献的阅读和整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国理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107-112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明确提出了“命名之义”的概念,对语词的孳乳派生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归纳了同源词的词义关系,其中对词义相关类同源词的分析,特别是对相因类同源词的分析,对当前同源词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福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3):334-337
大型字书《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中有很多音义不明的未识字,这些未识字大部分是从历代字韵书中辗转传抄下来的。历代字书在编纂时,对其中的未识字大都未详加考辨,只是简单地注上音未详、义未详或音义未详,极大地影响了字书的编纂质量。本文选取这两部字书中的17个义未详的未识字进行了考证,供未来的修订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白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183-184
英语词汇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这种表情功能要受到英语词汇词义本身、语言环境、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委婉语等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只有准确地把握这种表情功能,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的理据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艳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54-56
文章从词义及词的构造方法的角度,对汉语词的理据性进行了分析,强调了语用能力在交际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朱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6):102-106
释文是衡量语文字典释义水平质量最直观、最基本的标尺。文章提出了互补式释文的组合原则和基本要求,对《汉语大字典》中部分由双音节词语组成的互补式释文在同一性方面存在的疏误与不足进行讨论,供编者及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音和语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统一体,词汇的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词汇的变化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从词汇变化了解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从社会变化中找出词汇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词全方位地增长,感情色彩词的褒贬义转移,外来词的繁荣,专门术语生活化以及网络用语的盛行都反映出了社会变革对词汇系统的巨大影响.其变化是词汇内在结构、功能与外部社会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