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就业焦虑为因变量,人力资本和就业期望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概念模型。利用统计分析抽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分别测评自我效能感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的影响,得出自我效能感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有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大学生就业期望高时,自我效能感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就业期望较低时自我效能感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另外,就业期望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人力资本每个维度对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国的就业总量都可以划分为核心就业和非核心就业两部分。在我国目前,能构成核心就业的主要有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就业、新型资本形式企业的就业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从根本上说,这些年就业困难的积累是企业创新和核心就业扩展缓慢和严重滞后所导致的。而企业创新不仅能扩大核心就业量,而且也不会有损或破坏整个经济的就业量。  相似文献   

3.
就业歧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就业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诸如年龄、性别、户口等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已经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根据就业权产生的依据和满足人们需要的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就业权划分为基本就业权和非基本就业权,就业歧视也就相应地划分为基本就业权领域的就业歧视和非基本就业权领域的就业歧视,后者又可以分为由劳动者自身内在因素引起的就业歧视和由劳动者自身外在因素引起的就业歧视。针对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就业歧视,主张按照贡献原则进行就业权的分配,在基本就业权领域实行完全平等分配;在非基本领域以劳动者内在因素为依据按照贡献原则进行比例平等分配,以此来建构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并根据产生不同就业歧视的原因,对拟采取针对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产业经济的动力,也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中国在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就业政策,不失时机地开发和创造互联网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实现互联网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所提供的有益条件和积极影响,深入挖掘互联网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就业潜力,提出高校在面对大学生就业挑战和机遇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要求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保障中承担更多责任。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就业供给和就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其限度也逐渐显现。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整旨在建构政府调控和引导大学生就业,政府与高校、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的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就业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应用,是我国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与焦点,其重要性已不止于就业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包含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如何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的能力群,是职场上所共同需要的、广泛适用的、可转移的核心能力组件,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和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相关规划指标和统计数据,对“十二五”时期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十二五”规划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提前实现,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更加多元。“十三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将趋于缓和,同时也面临多方面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国应以实现更加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就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使就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协调推进的基本思路,着力完成六项重点任务:以创业为新的就业增长极,打造创业型社会;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构建青年友好型就业创业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完善就业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高师毕业生就业方式经历了国家计划配置、计划配置的松动、计划配置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和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历史。高师毕业生就业路径正在发生着多元化的转变,存在着行政手段安置就业、市场化竞争就业和非制度化就业三种模式。充分的市场化竞争就业将成为师范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路径。政府和高校应为他们市场化竞争就业创造公平环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 1992年起 ,湖南第一产业就已无法对就业增长作出贡献。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递减 ,但湖南第二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容纳就业人口的增长。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也显示出下降现象 ,但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远高于第二产业 ,是吸收过剩和新增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要增加就业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就业贡献和就业弹性大的行业 ,注重扶持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总体状况的分析,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有就业类型、未来规划、就业地区和就业薪资,阐述了影响就业心理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和建议,认为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发挥自主创新精神才能更好的面临就业压力,而且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是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稳定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提供就业岗位为主要手段的残疾人保护性就业模式,对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从近些年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两种形式对残疾人就业的安置能力已濒临极限,残疾人保护性就业陷入了严峻的发展困境。残障社会模式认为,针对残疾人的歧视、偏见以及环境和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性障碍,是阻碍残疾人就业的根本原因。有效消除阻碍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性障碍,既可以进一步发掘保护性就业模式的政策潜力,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残疾人市场化分散就业规模的扩大,使残疾人就业彻底走出保护性就业模式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信心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有目共睹,社会家庭和学校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但是面对当前形势,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对此又有何看法?他们的就业信心如何?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运用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多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的相关因素建立数据模型,构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指数",分析和预警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民工城镇生活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入凸显,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长。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以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同化论、认同论和多元化为逻辑主线、以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问题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结构、就业融合制约因素、就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就业融合水平测度和就业融合政策等问题,但农民工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内在矛盾和就业融合模式方式等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亟待拓展完善。  相似文献   

15.
浅析当今就业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生就业成为牵动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利益的重要问题。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基地,学生就业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和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阐述了就业准备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性,并针对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从观念、能力和求职技巧三个方面提出了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的几项方法和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是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职业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就业教育。分析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特点,提出全程化就业教育系统论。全程化就业教育对策建议制订科学系统的就业教育计划,突出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和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但是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面积扩招,大学生就业质量急剧下降。本文在关注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了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和特点,明确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原则和方向,建章立制,完善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培育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非正规就业是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主要形式。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扩大了城镇就业规模,平衡了就业结构,也满足了农民工个性化的就业需求,符合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和职业技能缺乏的特点。但是,非正规就业的非规范性,增加了农民工维权的难度,也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农民工城镇非正规就业,要通过适当的规制和合理的引导,促进非正规就业逐步朝正规就业转化。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传统主题教育已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在传统就业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加入更具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更易获得认同感的校友就业主题教育,通过校友报告会、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校友名录等方式,将主题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自信心,开辟就业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