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应用来自中国3所大学和5个虚拟社区的327个数据,本研究调查了Web2.0时代中国网络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建立并验证了一个包含有11个假设(最终有8个得到了证实)的结构方程模型(SEM)。从结果中可以得出三个主要的结论:(a)中国的网络消费者正在经历“信息过载”问题,购物网站提供的推荐系统成为了影响网络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b)物流是一个在中国表现出特殊重要性的影响网络消费满意度的因素;(c)网络社区的满意度与购物网站的总体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宋拙 《国际公关》2009,(3):65-65
由于处方药大众传播渠道和形式因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限制,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是处方药营销传播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两种手段,而组织传播事实上也是一种广义的人际传播,基本特征是组织购买者代替最终消费者进行产品的选择,故传统上处方药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医院和药店。  相似文献   

3.
在“微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呈现全新的特征,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传播形式的民主化。因此,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选择适当的传播路径:搭建“微平台”,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新阵地;注重“微创新”,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吸引力;增强“微素养”,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环境;加强“微监管”,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4.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5.
领袖、组织、媒体、参观、会议等几个方面的合力作用,使“农业学大寨”运动成为当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分析其政治传播过程,对当今党的政治传播机制创新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领袖、组织、媒体、参观、会议等几个方面的合力作用,使农业学大寨运动成为当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分析其政治传播过程,对当今党的政治传播机制创新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丽中国"旨在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对外传播格局中优势突出。在信息全球化和中国生态文明转向的历史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与生态发展内在契合的网络传播是"美丽中国"对外传播中影响范围最广、最有效的方式。当前,"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重视自身网络平台利用,国外网络平台借助不足;重视信息发布,受众关注度不足;重视传播数量,内容关联度不足;重视传播过程,用户共鸣不足。重构"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格局,应当着眼于提高网络影响力,实现"四个转型",提高对比度、改进表达方式,再造信源;实现"四个转变",提高触及率、增强信任度,再引信宿;实现"四个转向",提高曝光度和共鸣水平,重建信道。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著作权法财产权利体系中,"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广播权"都是控制在不转移作品中的有形物质载体的所有权或占有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远程传播作品的行为。二者结合原本应当覆盖经由一切技术手段进行的"交互式"和"非交互式"远程传播行为,但是,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上,二者的衔接却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使得"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无法对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列举的各项财产权利进行调整。司法实践中,适用兜底条款进行规制的做法本身存在严重弊端,只能作为权宜之计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对上述两项专有权利进行重构。在可能的三种选择方案中,扩张我国《著作权法》中"广播权"的定义使其能够控制各种"非交互式"传播行为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的低俗化,是其追逐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结果,也是其伦理淡漠和文化品味缺失的结果。这种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盲目扩张消遣性的行为,使其走向了低俗化之路。这种从低俗到恶俗的道路,其危害不容忽视。网络媒体应采取有力措施从各个层面应对这种低俗化甚至恶俗化。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传播具有“无知之幕”的特征。在网络政治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政治传播技术、网络政治传播规律、网络政治传播理性、网络政治传播认知、网络政治传播效果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无知。网络政治传播的“无知之幕”存在着难以预判的政治风险,夸大网络政治传播的政治功能,无视网络政治传播的风险,既破坏了网络政治传播秩序,又破坏了现实政治传播秩序,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解决“无知之幕”带来的风险,需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多元性和常识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直接关系到网络强国建设,加强网络治理是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环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饭圈”文化发生畸变,乱象横生,网络“饭圈”乱象成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领域。网络“饭圈”乱象主要表现为举报泛滥、畸形应援和偏执型崇拜,究其原因,既离不开粉丝的逐魅需求和资本的推波助澜,更与群体价值观缺失、网络治理政策的滞后性紧密相关。当前,网络“饭圈”乱象已对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严加惩治。针对网络“饭圈”乱象的政策规制具备发展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下一步网络治理有必要在提高认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道德建设、推进法治、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新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三农”图书的读者市场细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图书品种相对单一,目标读者定位过于笼统,泛农民化现象明显,其出版现状提出了细分读者市场的现实要求,而小众化传播模式为细分“三农”图书的读者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将“三农”图书的读者分为不同的类别,年龄、学历、购买力、区域、职业就是五个主要维度,出版单位在策划“三农”图书时应首先综合考虑这五个主要维度,产品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从而促进“三农”图书出版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与新闻传播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数量比较少,研究主题集中在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即媒体在“一带一路”的作用、媒体报道中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效果。已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描述总结多,实证研究少。今后可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一是学理层面的研究,提升研究层次;二是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如媒体如何针对不同区域、国家、受众进行传播,并总结规律;三是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如结合国际政治等知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代表微传播工具的即时通信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开辟和拓展微传播路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持续培育和弘扬,要构建微平台,占领微传播舆论阵地;注重微创新,抢占微文化传播高地;加强微协同,增强微传播互动实效。  相似文献   

15.
"文革"期间,"样板戏"传播遭遇抵制的缘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话语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中共高层对"样板戏"独霸文艺舞台造成的百花凋零局面的不满;"文革"受难者对"样板戏"的憎恶。"样板戏"传播遭遇抵制与厌弃的现象,证明了样板戏企图独霸文艺舞台、统合观众接受心理的悖谬与虚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我国的主流媒体也为之做了不懈地努力,不断释放发现和推动以生态文明融贯于社会文明的为主核的美丽中国传播正能量。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央视《感动中国》、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节目和活动为例,解读主流媒体从务实、亲民和贴近的角度,扩展新闻传播功能,提升传播效果,以正能量传播来推动美丽中国是新传播趋向,这也是中国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压力和推动下,新闻传播转型和创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智媒时代文学生产新景观,公众号“林记出品”的文学生产与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其强化了属于家族场域的对话机制,依托于互联网新媒介的内容生产方式,形成老少参与的部落文风;其拓宽了传播路径,实现了文学的脱域化传播,建立起与读者的“互动仪式链”,打造了属于智媒文学团体的新阵地;其传承弘扬了和谐家风,传递了社会正向价值,为智媒时代全民文学欣赏与创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自媒体传播“个性化新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自媒体凭借其及时纠错性、平等互动性、广泛迅速性、自由发布性等特征,成为信息时代传播"个性化新闻"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然而,自媒体在"个性化新闻"传播中存在信息传播不完整与不准确性,存在着恶意、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等缺陷。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道德约束机制,设置自媒体对"个性化新闻"传播的监测识别系统,实现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双轮驱动"等,促使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戴华东 《国际公关》2023,(11):19-21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的开放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实施,我们已经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许多的合作伙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优势,拓宽我们的海外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认可。本文就如何走好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之路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东亚“的视角 ,比较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和韩国“三一”运动性质、特点和历史任务的异同 ,对出现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的现代转换 ,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中可以看到这种转换对两国历史面貌的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