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3-28
人权保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起点、终点和重要过程监测点。当前人权保障应当是以自由权、部分社会权和政治权利为重点,兼顾其他人权,协同推进。从逻辑和经验分析,国家机关是人权保障的主要义务主体:立法机关要积极科学立法、加强立法审查力度;行政机关要规范行政立法、严格科学执法,并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通过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在承认权利人在人权保障中的根本地位的同时,也需认真对待当下"权利失范"现象,以加强法治教育、坚决打击遏制滥用权利行为、健全人权保障网络等多种措施,有效依法保障人权,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权是法治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价值目标,人权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人权法治建设应以中国核心价值导引和问题导向为逻辑起点,其基本原则是核心利益法定化、人民主体程序化、法律地位平等化、人权国情现实化,并应从人权立法的领导权、主导权、评判权和民主权四大方面优化人权立法体制,重点强化经济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和生态权益的法治建构。  相似文献   

3.
李长健  李伟 《北方论丛》2006,(5):136-140
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基本的和谐人权,一种选择性社会权利,一种接受权亦即积极人权。应然逻辑从平等生存权、人的尊严、平等发展权三个维度要求国家必须保护农民社会保障权,实然逻辑要求国家建构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为基础,以司法为手段的农民社会保障权法律保护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量中国农民的现实特征,从共同体道德原则与人权哲学角度,构建对农民权利保护的全新理念以及维护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安排,以期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4.
宪政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 本 内涵 是宪 政 文明 ,而 宪政 的核心 价值 在于 通过 规 范政 府 公权 力,从而 保 障人 权。 这一过 程的 实现 ,以 民主 为 前提 ,以 人权 为 目的 。民 主的 制度是 实现 人权 的手 段 ,人 权的 保障 反 过来 又大 力 促进 民主的 深化 发展 ,而 民主 和 人权 又都 是 通过 宪政 来 实现 的。所 以说 ,民主 、人权 和 宪政 贯穿 于 政治 文明 建 设的 全过程 ,从 而也 就成 为社 会 主义 政 治文 明的 灵魂 。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权原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社会保障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逻辑起点。它是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造成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随着人们对贫困和社会救济的观念的改变而产生的。社会保障权形成后,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人权思潮的兴盛,跃升为国际人权和各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其在中国法制史上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演变过程。但要使社会保障权真正成为我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还有待对宪法有关条文做出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陈文辉 《理论界》2004,(6):56-57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权进程的里程碑。人权入宪,突出了人权在宪法中的神圣地位;人权入宪,将增强全民“知权”、“爱权”和“维权”意识;人权入宪,标志着人权成为国家追求的基本价值;人权入宪,自由有了法制保障;人权入宪,有助于我国人权事业纳入国际保护和监督。  相似文献   

7.
构建我国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赋予证人一定条件下的拒证权是现代刑事诉讼立法的潮流,也是人权保障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在这方面立法欠缺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分析有关证人拒证的立法例,设立证人拒证权制度的法律理念,并为建立我国刑事证人拒证权制度提出了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宪法权利的社会保障权--基于文本与判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会兵 《学术论坛》2005,(10):118-123
社会保障权是否为宪法权利存在争议.从宪法文本考察,世界多数宪法规定社会保障权是宪法权利,其方式有三或直接规定为宪法权利;或规定提供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基本义务;或规定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的国家在宪法中未作规定,但通过司法判例确认并维护社会保障权;具有普适性的国际人权法、专门性国家条约、区域性国家条约也都承认社会保障权是基本人权.确证社会保障权的宪法权利性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解决我们面临的严峻的社会保障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刑罚既有其自产生时就存在并且永恒不变的属性,也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新增加的属性.近年来我国从维护人权的考虑出发,进一步对死刑制度进行改革,减少死刑,使死刑制度更加人性化,更充满了人权性.我国的法律里已将酷刑完全剔除,但刑讯逼供现象仍时有所闻,应尽可能地减少制度上的缺陷,铲除"合法伤害权"产生的法制土壤.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的公共道德性看,人权的道德性必须通过法律制度体现出来,离开法律判断,人权的道德性不具有公共性。而在法律制度下,人权价值的取舍不完全受制于公共道德的要求,还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客观性、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自由目标等本体论、认识论等因素的制约,所以,人权的正当性不完全来自于道德评价,人权也具有非道德性。人权的非道德性主要是强调人权的正当性应当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来考察。人权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因素的制约,人权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人权离不开道德评价,但是,人权价值背后的利益冲突导致人权的价值取舍不完全受制于道德要求,人权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考察人权的正当性基础应当关注人权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权的道德基础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人权的规范要求上,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中来考察人权的特性,需要重视人权所追求的人格利益在现实中可以得到制度保障的实际状况和程度。人权性质过于主观化不利于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韦志明  李玉蓉 《阴山学刊》2006,19(5):108-111
公正审判权是一项宪法性程序性人权,其国际标准所具有的普适性毋庸置疑,然而其内国化问题则是一个人权的实践问题,是一种实然的技术问题。应综合考量中国的实际情况,司法性权利采从技术到制度,防御性权利宜采从制度到技术,救济性权利则采有利于被告之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人权精神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延平 《文史哲》2005,2(3):144-150
在一个人权精神先天欠缺的社会中,必然会出现有制度而无遵奉的状态。在中国,对人权精神共识的达成,有赖于西方人权观与东方人权观、传统人权观与现代人权观话语体系的相互开放;在人权精神的建设方面,则有赖于对自然演进论与理性建构论、本土化道路与西方化道路、政治权利优先保障与经济权利优先发展对垒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许多民主国家的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予以保护。在一些国际和地区人权条约中,也制定了细密的表达自由之人权标准。这些规定既是对一种普世价值的认同,也为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依据中国现行宪法和其他法律与表达自由有关的规定,阐明了表达自由在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人权入宪且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情况下,文章还介绍了表达自由的人权标准。  相似文献   

14.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权和保障权利的社会。权利结构的分化必然引发社会的分化,而权利的和谐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正义的社会要求社会制度安排保障权利的公正和谐,权利的公正和谐成为社会和谐的实质。在改革进程中,权利结构的分化整合及其制度建构,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议题,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在权利与责任对等基础上实现权利和谐的社会制度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舜钦 《学术探索》2008,2(2):80-85
公民政治参与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和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并影响国家政治构成、决策、进程、结果,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我国已形成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律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权探析     
新闻自由即是新闻权,其性质是权利而非权力。新闻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项重要权利,具有特殊性、多样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特征。确立新闻权对我国人性的尊重、民主的弘扬、法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完善我国现行搜查制度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查是发现犯罪和揭露犯罪的重要侦查手段,搜查过程也是最容易发生侵害被搜查者合法权利的阶段。我国现行搜查制度存在较多的缺陷,既不利于惩罚犯罪目的的实现,更不利于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修正现行搜查制度势在必行,也是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中以保护教养未成年子女为目的的亲权为其核心内容。当今主要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无不对其设有详细的规定。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应建立和完善亲权制度,以便更好地建立一种现代的平等的家庭关系模式,从而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隐形流转和试点实践违反了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却成为社会上通行的做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成为必然趋势,确认其流转的合法性是立法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国家应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要将公平与正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