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年,河南省曾发生过一起“鼠鱼奇案”:两个农民从集市上卖的鱼肚内发现了死老鼠。事情报告到工商管理局.但卖鱼人不承认自己作弊,于是官司打到了公安局。公安人员经过认真探查后推测,过程可能是:生产队在农田里施药.被鼠食入,老鼠吃药后干渴难忍,跑到河边喝水,并死于河中,死鼠被鱼吞食,鱼  相似文献   

2.
孙玉纯 《新天地》2011,(9):131-131
如今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较强.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口传心授,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如果一味地把他们当作“填鸭”,生硬的灌输知识,肯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假设我们教师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其自身音乐潜能,结果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3.
尼采决不是第一个谈上帝死了的哲学家,但他对上帝观念抨击却具有震撼时代的威力,“到现在仍未能完全找到处理之法,亦无法完全复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美国的“上帝死了神学”就深受尼采、朋霍斐尔(D.Bonhoeffer)等人的影响,以至神学家汉密尔顿(W.Hamitton)雄心勃勃地要把“上帝”一词从词典里拿掉,他在《把上帝从字典中拿掉》一书中说,“今天我们甚至不能理解尼采关于‘上帝死了’的呼喊,因为即使这样,我们又如何知道?不,现在的问题是‘上帝’一词死了。”“在上帝死亡神学家看来,不仅上帝死了,而且“上帝”一词…  相似文献   

4.
心情铃声     
我也紧跟时尚为手机设置了铃声,那是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我尤其喜欢其中的那句:“把每天当作末日来相爱.每一分一秒都珍惜。”初听,似乎与一般的言情歌曲无异.再品.俨然深被触动。想想我们的人生.有多少的不如意,但我们又要一一面对,如果没有一份好的心情.又如何面对?  相似文献   

5.
论“为死而生”王守山1.倾斜的“天平”人们常说“生死攸关”,的确,是没有什么比生死更重大的事情了。我们惯于思考大事久矣,反思正索、沉思浮想,或许是受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或许是出于“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西谚为“Outofsight,outo...  相似文献   

6.
唐洪云 《金陵瞭望》2005,(12):50-50
南京一名中学生的一篇600字作文,其中竞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于是被一杂志载文判定为:“语言贫血症”。  相似文献   

7.
憨陀 《社区》2013,(5):44-44
那年,刘备白帝城刚死.曹丕就想趁机灭了西蜀。 领导曹丕说出自己的想法.策谋深远的贾诩谏日:“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陛下不可仓促伐之。”正言间.司马懿愤然而出日“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相似文献   

8.
《诗经》“德音”考辨刘运兴“德音”一词乃商周习用熟语,于《诗经》中凡12见:1、《邶风·日月》第三章;“乃加之人兮,德音无良.”传曰:“音,声;良,善也.”笺云:“无善恩意之声语于我也.”2、《邶风·谷风》第一章:“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疏曰:“夫妇...  相似文献   

9.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这一观念,最初见于明代晚期。在随后的清代获得了广泛流传,多见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小说和戏曲。“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这一观念,分别经历了“君虽不惠.臣不敢不事君”、“君为臣纲”、“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等观念的衍化历程。明清时期君权的无限膨胀,君主专制的绝对强化是此观念产生、流传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10.
小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游动,是因为鱼妈妈释放了它;鱼妈妈为什么能那么幸福,是因为小鱼懂得爱自己的妈妈。真是其乐融融到鱼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一样,父母曾为我们架好了桥梁,只等着我们去走。但我们愿意吗?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已成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从心底里高呼:“给我们一片天空吧,我们会更加感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上海博物馆藏楚简《鲁邦大旱》释读上若干关键的问题,为《鲁邦大旱》全文的解读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研究。1.第2号简“女毋爱圭璧币帛於山川,政型与”后面残缺部分可以补“[德以事上天,其幸而雨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孔子]”。2.“殴吾子通命其与”的意思是“如果您重复命令的话,民众会随从您的”。3.“政型与德”的意思是“匡正刑与德”。4、“夫山,石以为肤,木以为民。女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乎名乎?夫川,水以为肤,鱼以为民。女天不雨,水将沽,鱼将死。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乎名乎?”是孔子说的话。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知识教学一体化初探耿廷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知识教学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其表现为:一、教师课上讲条条,学生课后背条条,考试卷子考条条,从理论到理论,“死教死学”、这种情况,在初、高三毕业年级尤为突出。教师的想...  相似文献   

13.
爆笑网文     
1.有次大热天打麻将,突然停电了,只好买了蜡烛继续战斗。过了半个小时,实在热得受不了了,一人说:“还是开电风扇吧,热死了。”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究其原因.我想与长期以来单一的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和落入俗套的评语不无关系。只要我们翻阅学生的习作本,诸如:“内容不具体”、“语言不通顺”、“书写不工整”等“空、泛、旧、浅”的评语比比皆是。教师们“呕心沥血”作的评语让学生摸小着头脑.也感到索然无味。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肖复兴 《社区》2009,(17):36-37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中学,看到了诗人闻捷写的《史可法墓》的短诗,很为诗和诗中所讴歌的史可法感佩,对扬州充满想象。后来,读到清经史学家全祖望那篇著轵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对扬州更是无比向往。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  相似文献   

16.
颜回到齐国后,孔子很担心.对子贡说:当年管仲曾经说过“袋子小不可装大东西.绳子短不可汲深水。”我怕颜回对齐侯标榜尧、舜、黄帝之道,述说燧人、神农之功,就使齐侯忧愁困顿,甚至死去。接着孔子举一喻证:过去有一大海鸟落在鲁城郊外,鲁侯把它接入宗庙,奉之以酒,奏之以九韶,以牛羊猪三牲为食品。而这大鸟却头晕眼花。忧愁苦痛,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就是用自己需要的东西养鸟.而不是用鸟需要的东西养鸟的后果.那以鸟之所需养鸟。应该让鸟栖密林,游弋原野,游泳江湖.食用鳅鱼,随鸟群活动.自由自在地生活。  相似文献   

17.
祥子 《金陵瞭望》2007,(3):10-10
据悉.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陆永康脚穿自制的“船鞋”跪教36年.创造了水乡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侯耀华说:“你跪了36年了.今天我应该给你跪。我代表所有的孩子们.说一声谢谢你,陆老师。”笔者相信.这一跪是侯耀华真情流露,这一跪让陆永康以及他背后的乡村教师感动。在感动之余.笔者却要指出.陆永康以及乡村教师需要的不是明星下跪:笔者更想对侯耀华、对所有的明星以及整个社会说.他们需要的是我们、你们对乡村教育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二“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说到书,那更是名目繁多——有时用“卷”,有时用“册”,有时用“本”,有时还要用“部”。  相似文献   

19.
楠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地挣扎,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就算最后有鱼能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从鱼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有两个鱼钩的鱼也不奇怪.在我们嘲笑鱼儿很笨的同时,阿德勒却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丧葬源于灵魂与灵魂不死”、“灵魂观念伴存丧葬习俗”、“厚葬是人类对来生看好的表现”和“薄葬:智者的选择”等四个方面.有机地论述了原始信仰中的灵魂与灵魂不死观念在丧葬习俗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厚葬久丧只是原始人信仰中的期待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是给人们走出重丧而伤生的误区.自觉实行厚养薄葬短丧,重视现世生活质量而不是将大量的金钱化费在无意义的厚葬上,提供理论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