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看法认为,《马氏文通》的“词”相当于句子成分,“次”相当于西方语法中的“格”,但又不等同于“格”,“次”可以取消。本文认为:《文通》的“词”具有多重性,包括不同层面的概念。起词是语法组合关系层面的概念,相当于主语。从形式上讲,包括名词主语、代词主语、小句作主语等等。从语义角度看,包括施事主语,受事主语等等。因此,不能说起词相当于施事。  相似文献   

2.
考察安徽芜湖话中“得”的虚词用法和构词语素用法:一、相当于普通话介词“在/到”;二、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了”;三、相当于普通话语气词;此外,“得”还相当于某些构词语素。与早期白话文进行对比,其中某些现象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俗语也叫俗话,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普通话中有俗语,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方言中也有俗语,因为方言俗语多流于口头,是生活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方言中的俗语要比普通话中的俗语多,而且更加浅显易懂,用不着解释。从使用频率上看,方言俗语的使用率要比普通话俗语的使用率高得多。 吉林方言中的俗语非常多,广泛地流行于人们的口语之中,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吉林方言俗语同普通话一样,也是定型的现成话,但吉林方言俗语的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短语,有的是短句,有的是比较长的句子。字数不拘,少则三四个字,多则十几个字。例如: 三字格的:背不住、不大离、磨不开 四字格的:嘴大舌长、鸡生格斗、黑灯瞎火、水裆尿裤 五字格的:肉烂在锅里、面打罗里转 六个字和六个字以上的:隔着锅台上炕;庄稼不得年年种;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一个槽拴不住俩叫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子;听张三叫唤还不养小猪了;喝凉水花脏钱,早晚也是病;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燕子钻天蛇盘道,老阴接驾山戴帽;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上面各例,吉林方言区的人听了都明白,也都会使用。吉林方言俗语很多,在诸多的俗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字格的。吉林方言中这种四字格的俗语,用起来  相似文献   

4.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问题关键在于它是不是等于“之于”或“之乎”。动词后用“诸”的情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 诸”,(二)“动词 诸 乎”,(三)“动词 诸 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话词汇中,加词嵌(也称为“中缀”)的三音节词极为少见,加词嵌“得”的三音节词几乎见不到。任学良同志在《汉语造词法》一书中说:“什么叫词嵌?一个词的中加成分,就是词嵌(又叫中缀)……。加词嵌构成的词都是四个音节的‘四字格’,这算是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任学良同志在“加词嵌”一节中,提出能作词嵌的只有“不”“里”“七八”“三四”等四例,所举的词例也都是四个音节的。如“黑不溜秋”“叽里咕噜”“乱七八糟”“低三下四”等,这种加词嵌的四个音节“四个格”词,在吉林方言口语  相似文献   

6.
从方言语词音义的发展分化的角度,对西南官话方言词“搞”和“垮”的音义源流作了训释,并对它们进入普通话的途径和作用作了考察。本文认为,“搞”是因“搅”字文白异读而且意义有分化而造的方言字,“垮”是因“剐”字音义发展分化而造的方言字  相似文献   

7.
作为粤方言代表的广州话和普通话一样,有着一大批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格词语”。这些词语的结构、语用和语法功能和普通话成语有不少相同点,充分显示了方言和民族共同语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广州话四字格词语的语源和词素构成有着鲜明的地域和人文色彩,使其表情达意甚为生动传神,幽默隽永。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的“所”字,除48个非“所”字结构名词用例外,其它419个都分布于“所”字结构。这些“所”字的句法功能,与句子所省名词相当,也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从语篇结构上讲,能够起语义照应、提起话题、音律和谐的作用,还能使整体结构的语义指向与语篇表达的核心意义保持一致,并能使许多非自足句走向自足,使隐晦的结构和成分走向显性。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具有指代作用和自足功能的显性助词,有使篇章意义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烟台地区方言中的被动句,比普通话要复杂一些,差异性也比较突出。现将调查所得择要说明如下。 一、在普通话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通常用“被”字,口语里更多的是用“叫”字、“让”字。这类句子中的“被”“叫”“让”都可以带宾语,也都可以不带宾语.在烟台地区方言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一般不用“被”字,也不用“让”字,而用“叫”字。且“叫”之后要带“施事”作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0.
苗语并列四字格(原称四音格)是一种两个字跟两个字并列起来,每两个字本身表现出不同的结构,而并列的两段却是同一种结构的四字格。这种两两并列四字格常作为具有固定意义的一个整体,运用于语言中,其中的成分一般是不能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在“正名卷之一”、“论句读卷之十”中较系统地了论述句子成分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论述也散见于对实词、虚词的分析中。界说十一:“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这里的“字”相当于现在的词,词与词组合,并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形式,便是句子。这个定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句子概念已基本吻合。句由句子成分构成。《马氏文通》把句子成分称为“词”,共有七个: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司词、加词和转词。其中前三个(包括表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2.
写作古体诗词难以回避的一关是入声字。入声字之难用,难在今天的普通话发音已不再使用。好在我们山西这块土地是个“入声字岛”,除运城地区外,其余地区讲话都还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发音。比如“一、七、八、十”这些数字,若以普通话读都是平声,“一、七、八”是阴平,“十”是阳平;但如果用太原或长治的土话读,就都是入声发音。入声字在古体诗词中属于仄声,那么在具体运用时,就不能再作平声字去用了。比如毛泽东的词句,“一枕黄粱再现”,就是把“一”作为仄声来用;李煜的名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也同样是仄声。如果按今天的普通…  相似文献   

13.
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250万字中文小说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分析老舍作品语言中的两种四字格“一A一A”与“一A一B”构成成分和所形成的构式义,认为每种格式中,由于进入A或A、B位置的词语词性不同,有的还会因为整个四字格所实现的语法功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构式义。  相似文献   

14.
重庆方言中几个含否定词“莫”、“不”的话语标记“你莫说”、“你莫看”、“你不晓得”、“不是说”等,在使用环境、产生途径诸方面各有特点,其中词汇化演变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话语标记具有语义上的非真值条件性,所以这些成分只具有话语、语用方面的作用,其中的否定词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否定含义。在与普通话对应成分对比分析之后,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得以互相印证,而差异也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分析和比较这几个话语标记的特点及其与普通话相应成分的异同,可以进一步验证,话语标记在形成过程中的若干阶段不仅都有可能同时存在于语言的共时层面之中,而且不同语言或方言的对应成分未必发生相同的语言演变而成为具有同样功能的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益阳方言中的“在咯(哦)里”是表处所的指示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在这(那)里”。按照作用划分,益阳方言中“在咯里、在哦里”的用法有三类:一是单用,作句子的状语或谓语;二是直接和动词结合做持续体的标记;三是用来加强语气。其中,后两类中的“在咯(哦)里”进入句子以后,对句中的动词是有选择的。在益阳方言中,“在咯(哦)里”的用法不同,其所表达的语义也是有差别的,这在古汉语和其它方言中也有类似现象。因此,“在”加处所指示代词作情态标记有普遍的类型学意义,这为现代汉语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淄博方言中双“的”[ti]可以连用且与加语x一起可以充当多个句法成分。“x+的1+的2”具有“转名附”的性质,“的1”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或为“转名附”或为“语气词”。“的1+的2”与历史上的“之者”关系密切,“之者”可能是其前身。与此相关,普通话中“开车的手机”这一结构中“的”字实际上转指了两次。  相似文献   

17.
助词是一种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它总是附在其他词或词组后边,表示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黔东苗语(下称苗语)里的助词可分三类,即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现以黔东苗语养薅话(以出版物为准)为代表,对苗语助词的语法特点加以分析。一、结构助词苗语里的结构助词有两个,一个是“bangf”,相当于汉语里的“的”;一个是“gld”,相当于汉语的“得”。 1.1 “bangf”经常用在下列语句格式中,有三种情况: A、“bangf”经常附在名词之后,限制后边的名词或词组,其语句格式可以表述为“名词+的——名词(或词组)”。 bad bangf Shad jld(父亲的身  相似文献   

18.
“以”“为”在古汉语中常常连写,构成“……以为……”或“……以为”格式。把连用的“以为”当作一个词来分析、研究其语法作用,始于《马氏文通》。马氏认为:“‘以为’二字有两解:一作谓词者,则‘以为’二字必连用;一作以此为彼者,则‘以为’二字可拆用。”这里所说的“谓词”就是谓语。“以此为彼”就是“以……为……”的意思,这种意义的“以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句中的“以”后无省略成分,  相似文献   

19.
福建长汀方言隶属于闽西客家方言。长汀方言名词后缀“哩”和“子”,跟其他名词后缀“头”(碗头、灶头)、佬(大伦、阔佬)、兜(烟兜、饭兜)、公(蝦公、蚁公)等一样,也是本身不能独立的附着成分,附着在与之组合的单位之后,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和“子”尾。不过“哩”又跟勺“儿”尾不完全相同,普通话的“儿”是“儿化”尾,“儿化”韵[ar]跟前字连成一个音节,本身一般不单独成一个音节,它的语言随着前字尾韵发生“儿化”音变而有所不同。比如,鸡儿、歌儿、街儿。长汀话的“哩”  相似文献   

20.
“的”是繁峙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选用了许多含义不同的助词“的”的例句,来讨论它的语法功能。“的”表示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得”。“的”表示动态,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着呢”、“了”。“的”表示能愿,相当于普通话的“应该……”、“动词+不+得”中的“得”。“的”表示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