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言事实入手,把“有+VP”分为两类:一类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VP1”),一类不能受其修饰(“有+VP2”)。主体部分对这两类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解释造成两类结构与程度副词结合状况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逆引きデジタル大辞泉》中的39个VV型复合动词“~かかる”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各类“~かかる”的前项动词之间存在的共同的语义特征。具体表现为:(1)修饰成分+被修饰成分,“かかる”表示覆盖、接触之义,前项动词或为含有事物整体向下坠落之义的动词或为表示事物的上半部分向下意义的动词。(2)被修饰成分+修饰成分,根据修饰成分“かかる”的不同语义又分为动作的方向相向、强调和始动三种。前项动词分别为含有攻击或危害语义的动词,表示主体向对象靠近语义的动词,瞬间动词。(3)前后项动词的关系对等,无修饰与被修饰。前项动词为表示经过、通过等义的动词,复合动词整体表现的是新局面产生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3.
“连V1带v2”这种格式的语义类型有三种:列举式“表示两个动作同时发生或进行。并通过列举这两项来概括相关集合的成员的特征”;主辅式表示“包括前后两种动作或状态,以前项为主,后项为辅”;离合式表示“程度或强调”。“连V1带V3”有三种认知模式:双核平列式、单核加合式、双核凝结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韩礼德对英语关系过程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英语关系过程分类中的两个存疑。英语关系过程分类应当参照关系过程小句中参与者之间的两种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根据两个参与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式和识别式两种模式;而根据语义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内包型、环境型和所有型三种类型。另外,内包型关系过程中两个参与者之间存在一种表示“属性或特征”的语义关系,它有别于环境型关系过程和所有型关系过程中出现的表示“环境”或“所有”的语义关系,不能相互混淆。两种模式和三种类型的英语关系过程可以相互作用,因而形成六小类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5.
认知类动词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分出的一个"临时的类"。认知类动词的界定原则是:首先着眼于语义,充分认识反映人类认知活动的动词在语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其次要归纳总结出能够反映这些语义特征的主要的、最为显著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并以此分布特征为标准,从功能角度确定认知类动词的成员。只有符合我们提出的功能标准的动词,才是认知类动词。功能标准具体包括:V+小句宾语;N1+V+(N2)+一定+VP;很+V;在心里+V;VV+疑问句形式的小句宾语;大声+(地)+V。鉴别认知类动词的标准是:[a∧b(c/d/e/f)]∨(b∨c∨d∨e∨f)。  相似文献   

6.
逻辑上讲分类,不讲归类,是囿于这么一种理解:归类属于分类,因而忽略不提。这是不当的。我们认为“归类”与“分类”,是同样重要的逻辑方法,必须单列出来。分类与归类是有着根本差别的。分类是“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将对象分为若干个类,使每个类相对于其他类都具有确定的地位。”(《普通逻辑》修订本第43页)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遵守划分规则,表现为把一个大类分成若干小类的过程(“大类”相当于“划分的母项”,“小类”相当于“划分的子项”)。如,“生物”分类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归类”则是确定一事物与他…  相似文献   

7.
根据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下位分类和配价研究的理论,我们把《庄子》730个形容词从意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分为四个大类七个小类。《庄子》形容词一价形容词的基本句式是“S+PA”;二价形容词的基本句式有三种:(1)N1+A+於(乎、若、如)+N2;(2)N1+A+N2;(3)N1+A+Q。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划分?关于划分的定义,各家的说法是一致的。如金岳霖先生主编的《形式逻辑》说:“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的逻辑方法。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十一院校编《普通逻辑》增订本说:“将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分成若干个种概念。”它们都认为是把一个较大的概念(大类)的外延分成若干较小的概念(小类),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可是,上述说法包含着矛盾。既然是把一个大类分为几个小类,那就不能说“某(或某些、所有)小类是大类”。“种概念”不能用“是”同属概念相联结,被划分概念和划分出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1着V2 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 :( 1)进入V1、V2 位置上的动词 ,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 ,据此可以给V1、V2 分类 ;( 2 )V1和V2 语义互相配合 ,形成一些搭配类型 ;( 3)V1着V2 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 ,“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 结构 ,“动作─结果 (目的 )”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 结构 ;( 4)结构对V1、V2 的语义有约束作用 ,结构一旦形成 ,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 的选择与配合 ,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析了20世纪汉语语法学界关于“N的V”短语研究的主要成果,由“N的V”的结构研究、“N的V”的功能研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研究、几点启示等四部分组成。一百年来,语法学方法的嬗变推动了“N的V”研究的不断深化。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有较多的分歧,如“N的V”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类型、“N的V”及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等。“N的V”的分歧从本质上讲是如何认识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性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汉语动词、名词转类的问题。目前,汉语动词的分类存在缺陷,应该根据能否充当谓语把汉语的动词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两大类。如果把“N的V”放在非谓语动词这一范畴中进行研究,分歧会逐步减少的。  相似文献   

11.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偏正的NV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NV组成主谓结构比较自由,组成偏正结构就不那么自由,常常有语义上的种种限制,语法上也显示出诸多特征,本文试图对偏正的NV结构语义上、词汇上、语法上的种种特征作一具体的描述和分析。INV分类拳例根据N作V修饰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把NV分为A、B、C三类。1.1A类。N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宝庆和秀莲还为抗日团体义务演出,替前方受伤将士募捐。(老舍《鼓书艺人》(2)他还想到,今后不必再义务打扫楼内外卫生和厕所了。(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3)支委会曾经集体研究过这个问题。(4)下面全文播送新华社记…  相似文献   

13.
根据出现在格式中的能产生歧义的名词小类和两个名词在格式中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对"N1+的+N2"组合的几类歧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类是N1、N2都是表示人物或身份范畴的名词;一类是N1是表示人物或动物的名词,N2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还有一类是N1为表示地区、单位的名词,N2为表示人或物的名词。从语义关系角度指出这种歧义类别产生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总括范围副词分为两小类。前文已论述了“皆_1”类,本文论述“皆_2” 类。如前文一样,作者仍从出现频率、语义指向、与主语、谓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布特征四个方面对皆_2类词进行描写,进而论述皆_2类词的来源及其语义指向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V满”结构的情状(situation)类型对其句式选择有一定限制作用。“V满”结构既可以表达完结类事件(accomplishment)又可以表达状态(state),这一语义特点使其成为一类特殊的动结式结构,具体表现为既能进入一般动结式所构成的句式,还可以进入存在句句式,并且部分“V满”句出现主宾互易现象。此外,“V满”结构在句式选择上表现出的特点,除了有语义方面的限制作用外,与语用、认知等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讨论的是这样一类语法结构:走得动/走不动、跑得快/跑不快、爬得上去/爬不上去、静得下来/静不下来……。这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性的述补结构,一般语法书叫做“可能补语”或“补语的可能式”,也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为了方便叙述,我们用V表示“得/不”前的成分,用C表示“得/不”后的成分,把这类语法结构记作V得/不C,肯定式为V得C,否定式为V不C。本文主要对V得/不C结构的语义关系、语义结构、歧义现象和语义选择作些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库以及AntConc软件从状态变化事件视角对《西游记》中动结式“V破”进行研究,发现:1)通过施事与受事的视角可将动结式“V破”分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和自变状态变化事件三类;2)《西游记》中“V破”共划分为致使类、非致使类和自变类,其中致使类所占比例最高;3)“V破”英汉表达上存在三类差异:显化、隐化和融化,其中致使类和非致使类以显化为主,自变类以隐化为主。这些结论为汉语动结式“V破”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认知理据,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了认知新角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给-VP”作为一个独立的汉语特殊句式来进行分析。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看,“NPVP”结构,“NP给VP”结构,“把NP给VP”结构三者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NPVP”结构没有语义和句法上的致事,只有受事和完成动词结构。“NP给VP”结构由“给”引出语义上致事(invisibleforce),把“NP给VP”则是由“把”引出句法上的致事(visibleforce)。三个汉语特殊句式都统一于一个相同的语义链,即致事引起受事发生完成动词事件,其中,“给-VP”中的VP具有“V活动-V结果”形式特点,NP是V活动的内论元而非外论元。  相似文献   

20.
“拒不V双”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句式,其与“拒而不V单”“拒不V单(O单)”“拒O单不V单(O单)”及“拒绝不V单”“拒绝不V双”属于同源句式,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拒不V双”等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否定,它们均是由两个语义相近的否定句式糅合而成,糅合的动因是兼顾事件的客观性与行为的主观性.汉语句式糅合现象往往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