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学界一直被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把主体性问题局限在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范围内,在形而上的层面加以研究。近年来有些人开始把主体性问题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思路。人的主体性无法离开工业化和市场化而真正确立起来,即是说,工业化、市场化是与人的主体性处于互动的关系之中。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人的主体性是所有者与交换者的统一,是法人与商人的合一;现代人的主体际性是所有者之问的等价交换关系,是法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发挥耿立军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为主体所特有的性质和功能。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把它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优越性,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个人主体性与集体主义刘植强我国目前正经历着新旧体制的嬗变,处于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化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以及建国以来一直强调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一起受到了严重冲击。当前,如何调整、完善社...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8):77-80
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境域。全主体性生存将人之生存方式的根据超拔到与天契合的层面上,同时以"自然"为具体表征,力图化解人与世界、人之自我与本我的二分和对立,建立与万物共在的审美性生存场域,以使人回归到与万物相与悠游的整全世界。  相似文献   

5.
人的道德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银红 《学术交流》2005,20(11):24-26
市场经济使人的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而倍受关注。在其中,人的道德主体性既能够使道德主体自觉进行自我约束、增强自我完善意识,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关于在道德教育中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机制,应从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始,激发主体自主意识,优化隐蔽性道德教育,并把强调主体能力的发掘与培养作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主体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思想就有了主体思维的萌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扬"人性"的旗帜塑造了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以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怀疑"入手,用"我思"确定了"我在"的主体性地位,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原则的正式到来.与主体问题一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逐渐演化为主体不断膨胀与客体不断边缘化.主体性的过度泛滥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声势浩大的主体性反思与批判活动随之开始.20世纪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主体性问题,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走了一条过犹不及的道路.与后现代主义全盘否定态度不同,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是一条调和路线,但其调和的结果也难遂人愿.如何面对主体问题,是坚持、还是消解、抑或是调和,痛苦的抉择摆在面前.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困境之处,勒维纳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围绕"他者"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主体现,将为"他者"的责任赋予主体,重新构建了主体性,即一种具有强烈伦理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人类生活相伴, 与文明进步相随, 广受人们关注。本文从历史和普遍性意义上,阐述民主的两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主体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视角上,考察了民主的主要内容;从政治民主的动态进程中,分析了民主在逻辑上呈现的两种形态。进而以“民主与人的主体性发展”为主线,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如何处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普遍性的实践问题,因而不能简单地把人的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或主观能动性,而应当科学地理解为主体通过实践对象化活动实现人的内在尺度与物的外在尺度的真善美的统一的能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到人的主体性的深层结构——人的主体性意识,重点探讨了人的实践活动、主体性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与人的主体性意识发生、发展和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启敏 《社科纵横》2007,22(12):126-127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压制,人的主体性逐渐演变成为机器的主体性。本文论述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著名哲学家对科学技术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看法,期望从科技哲学的层面对此问题做出一个初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黄建平 《社科纵横》2009,24(2):127-1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全球化、现代化等等都已经或即将在中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些变化要在中国获得深刻的、持久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因此。本文从文化视野下的哲理和实践两层意义,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发展所需的经济、制度、思想上的保障等方面来对人的主体性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李道申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竞争机制的全面展开,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一种建立在富有创造性和选择性基础上的主体性人格以及有序、健康的人与社会的互助关系正在生成。人作为主体与外部客观世界发生的关系,基本要素之一在于...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9,(4):133-141
我国学者张江发表《公共阐释论纲》,力图解决统一性的阐释何以可能的问题。《公共阐释论纲》在阐释者的主体性、阐释的时间性、阐释结果的有效性这三个维度上,通过考察当代阐释学的基本主张,批判性地建构了公共阐释论。该理论以新康德主义理性的主体性内涵为基础,为阐释者的主体性规定了公共理性内涵;以伽达默尔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效果历史主张为基础,为阐释的时间性规定了历史统一性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为阐释结果的有效性规定了社会接受性内涵。  相似文献   

13.
感性与审美的关系,在当代文化和文化活动的审美化景观中,不断引发出一系列新的话题。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思辨性命题,“真实感性”必须从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的主体性根据方面来加以领悟。它是对人在现实关系中的压抑性满足的冲破与挣脱,充分强化人的主动创造性和批判性,重新整合了人类审美文化领域中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性。当代审美文化领域中的感性主义泛滥,其消解性危机可以在“真实感性”的命题中得到批判性阐释。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主体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贝马斯是现代性及其主体性原则的辩护者。他不同意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完全消解态度 ,以交往行为理论克服了意识哲学的局限性 ,主张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不可分离 ,坚持了现代性理想 ,高扬了主体性旗帜。哈贝马斯的主体性理论 ,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宇戈 《社科纵横》2007,22(8):10-1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李睿 《唐都学刊》2023,(2):81-86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7.
史学正  郝路军 《社科纵横》2005,20(1):157-158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为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要求 ,全面把握在素质教育下人的发展特征 ,树立科学、全面的发展观 ,以最大程度促进人的发展。本文认为 ,素质教育下人的发展特征有 :主体性发展、全面性发展、终身性发展、基础性发展、全体性发展 ,并且主体性发展涵盖了主动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谐性发展、充分性发展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过程中问题的日益突现,人们普遍开始了以反叛理性和个人主体性为特征的对现代化的反思。许多学者为解救现代化的灾难,倡导各种非人类中心论思想,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但全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人的命运和人的未来的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人文化观念,本质是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最基本的行为法则。到目前为止,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的人类中心主义、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现在的人类中心主义。所谓非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对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带有偏激性的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自体原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复兴需要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的解释力源于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和对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引导,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复归人民的主体性价值,藉由建设主体多元化激发创新活力,借助价值认同扩展认同主体范围,并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凝聚社会主义公共精神,进而通过视觉文化载体增强传播成效,运用前沿科技营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于此之中,主流文化认同的解释性建构为主体性建构奠定认同情感基础,主体性建构为实践性建构培育践行主体,而实践性建构则为解释性建构提供经验材料和现实佐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它们组成层层递进、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建构体系,并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形塑与巩固提供着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
算法时代的劳动形态多样,平台与平台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中技术属性增强,导致平台劳动者出现主体性危机。算法时代平台劳动的风险具有技术导向性,其中的主体利益多元化,并且平台权力通过技术权力转化而形成。技术理性消解了平台劳动者的主体性,平台的劳动管理与技术优势导致劳动者迫于技术权力而隶属于平台;平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以数字化的方式被衡量和计算,使其从社会人属性向数字人属性转换。算法时代平台劳动者主体性危机的法律规制,需要重塑平台劳动中算法规制的价值立场,确立平台劳动算法规制中的法律责任,通过平台劳动中算法权力的监察机制,保障平台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